唯物史观视域内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韩升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言说形式完全脱离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割裂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主体价值选择辩证统一关系的虚幻的意识形态话语。唯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给予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才能揭示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人类历史客观性和整体性的历史唯心主义实质,才能在历史观问题上匡正认知、呈现史实、澄明本真,才能恢复历史言说的严肃、真实与客观。
存在脱域:遮蔽历史整体性的碎片化叙事
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历史不是有待我们认知和把控的对象和客体,而是基于马克思意义上的“物质生活过程本身”的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显与生成。历史是人类鲜活生存经验的自觉沉淀和理性反思,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生命历程的自然呈现和文化延展。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忽视、遗忘或掩盖了唯物史观的这种整体性视野和生存论意蕴,片面地在人类经验的割离和断裂中表达自我生存认知的只言片语和现代性生存境遇的深层困惑,呈现为一种遮蔽历史整体性的碎片化叙事。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性生存语境的流动性特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我们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和过程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反之,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这是一种无根化的现代性存在脱域状态,原本稳固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打破,文化传统不再是生活意义得以确立的参照系而是沦为被急于抛弃的历史故纸堆,偶然、变化、模糊、延异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常态,现代性个体以自我解放的名义让绝对消极自由的随心所欲成为可能。
历史虚无主义高举立异求新的旗帜否定一切根据、理由和节律,将纯粹偶然、毫无规则、不可预见的历史无序性推向了极致。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而言,过分强调生存处境的特殊性与自我言说的个体性最终遮蔽了真正的历史创造主体及其通过社会交往所开启的命运共同体视域,最终陷入了历史言说的碎片化叙事之中。
就其实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强调和突出的是碎片化的个体性叙事,缺少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高远的历史境界,肢解历史演进的整体性,否认历史发展内涵的进步性,把个别历史现象的独特性与客观历史规律的发展性割裂对立起来。从更深层次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积极的现实社会生活,与真正的人类历史进程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内,人是历史发展的绝对在场者,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由“现实的个人”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向前推进的,承载着每一个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历史主体的传统记忆、现实考量、实践行动、价值判断和未来期许。每一个马克思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都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都在被历史规定着也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对历史虚无主义而言,人游离于历史之外,是真实历史发展进程的缺席者。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看不到“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实践的积极创造作用是造成其陷入遮蔽历史整体性之碎片化叙事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正反映了现代性的极端发展中出现的人之存在脱域的问题。
话语封闭:释放历史诠释权的主观化言说
历史虚无主义以释放历史诠释权为名对正统权威的史实陈述发起挑战,最终陷入带有强烈唯我论色彩的彻底主观化的历史言说之中。历史诠释者自身的生存境遇、知识储备、价值期许等会内化为其历史言说的特有视角,也就是诠释学所说的“先见”。如果以诠释过程的多元开放为由放任这种“先见”就会造成历史诠释的意外、偶然、生疏和困惑,加剧理解历史、认识现实和判断未知的紧迫感,从而造成伽达默尔所说的“盲目的前见”。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形式上的话语开放性和多元包容性放逐了历史诠释的“客观性告诫”,最终遮蔽了能够达成视域融合的“有意义的他者”,从而陷入“怎么都行”的各自为政、孤芳自赏、自我迷恋的话语封闭状态之中。
历史虚无主义由于过分强调历史阐释的主体性而彻底放弃了历史言说的“真实性”追求,完全陷入了自说自话的主观化泥沼之中。“‘真实性’始终只是历史书写的理想,关键问题不在于什么样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在于怎样的表述才被人认为是‘真实的’。”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彻底放弃了对历史事实的承认和尊重,完全陷入一种放任主观价值偏好的花哨破碎的语言游戏之中。
释放历史诠释权不是为了宣泄个人非理性情绪,更不是要在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传播中使严肃的历史沦为被调侃戏弄的小丑。历史诠释必须要遵从最基本的“客观性告诫”,为历史诠释权的释放确立客观性的边界与限度,才能使历史言说在克服遮蔽与越界中达到“由自身便已在”。
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主观化言说进行深入批判,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物质实践的基本原则。历史虚无主义从片面的主观臆断出发来剪裁物质实践所开创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整体视域,是彻底的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体现为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主观思想”,要真正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实践出发来展开历史诠释。“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实践构成了唯物史观历史诠释的现实前提和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使我们的生活世界敞开了无限的可能性,真实而具体的社会历史处境、不断拓展的社会交往关系网络为历史诠释设定了基于社会现实的边界和限度,为一种真正的历史诠释确立了客观定向。在这样一层意义上,真正的历史诠释学应该是一种实践诠释学,即历史生成发展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包含着认知、实践、价值、审美之间的复杂张力关系,诠释历史就是要自觉呈现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生成的以生活关系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
意义迷失:剥离历史厚重感的世俗化困惑
从现代性发展意义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社会彻底世俗化发展的产物。历史虚无主义反映了社会世俗化发展背景下人类历史言说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这种轻浮随意的历史书写剥离历史应有的厚重感,折射了人类现代性世俗生活的吊诡与悖谬,透析着现时代人类深层次的生存困惑。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强制的主观意识割断了人类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必然会造成人在世俗化的自我放逐中迷失生活的意义。
历史是人类以实践开启生活世界历程的真实记叙,是人类在实践创造中获得自我确证的重要方式,是一切人类生活意义的根据与源泉。回望历史,我们才能建构一个意义丰盈的生活世界,才能彰显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并在其中获得准确的自我认同、价值依据和生存定位。历史构成了一张意义之网,每个人都是这张意义之网上的纽结。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历史的意义,也在被历史所提供的意义系统所规定。历史虚无主义言说割断了整体性的意义之网,抽离了人与历史意义共生的和谐关系,使我们悬浮飘摇在居无定所的意义虚空之中,沉迷在忽此忽彼的碎片化叙事中,无法在回望过去中定位当下,无法在镜鉴历史中开启未来,以一种虚妄无知、盲目随意的方式造成了世代延续的整体文化传统的断裂,掩盖了充盈人性应有的生命光辉,限制了人类应有的高远精神境界。
要进一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并剖析其反映的世俗化生存困惑,还需要从唯物史观那里来发掘思想资源。在唯物史观视野内,历史首先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史,然后才是政治史、观念史和文化史,唯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才能把握人类历史展开的本质。唯物史观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固有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获得自我解放的现实道路,呈现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展开对历史创造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言说正是抽离了这种一切思想观念得以确立的社会现实根基,使自身陷入思想迷乱和意义缺失之中。
因此,正确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正确理解历史的前提,这也正是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的实践创造性活动过程就是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自为世界的过程,这也正是历史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将人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就会形成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历史视野。由此来看,人类的物质实践史就是人类意义世界的建构史,人的成长发展史就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史。
结语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宏大视野,割裂了历史合规律论与历史合目的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一种不负责任的主观随意性态度将历史偶然性进行了无限放大,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论调。唯有立足唯物史观的整体性视域,才能深入现代性社会发展境遇之中,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实质进行彻底批判,才能真正建构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价值诉求的历史话语形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禹瑞丽/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8-3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