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曙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陈曙光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精神的精华,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也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其科学体系可以从基础层面、主体层面、支撑层面以及世界观层面来把握。“六个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目前阶段发展的最新成果、思想高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结合 活的灵魂 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目前阶段发展的最新成果、思想高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它的时代,“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2]。“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3] 这是一个需要划时代的思想体系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时代,这是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而且一定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思想精华,是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的理论结晶,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在思想中把握到的新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首先,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整体上进入了邓小平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这是带有全局性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系统性应对。其次,我国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再次,我国迈向新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我国发展方位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迫切需要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解决新矛盾,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重大背景。
  第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理论大发展的时代。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世界大变局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整体性动向,是世界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就其表面来说,世界大变局表现为世界经济中心由西方向东方转移,迎来“东升西降”的重要拐点;全球治理由西方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国际权力在西方大国间来回倒手的局面走向终结;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极大改变了世界交往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就其本质维度来说,世界大变局标志着西方中心论的破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引领世界大变局、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具体来说,面对全球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提出了筹建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主张,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倡议,这些方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第三,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执政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梳理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8] 如何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如何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如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如何建成世界最强大政党,这都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的命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9] 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再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0]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重申:“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11] 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 虔诚地崇拜马克思的文本,将马克思的著作视为教义顶礼膜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结论和词句当做教条,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做法不是在抬高马克思,而是贬低马克思。如果马克思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会再一次申明“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我收获的是跳蚤” [13],“这会带给我过多的荣誉,也会带给我过多的侮辱”[14]。我们今天不能够苛求一个19世纪的西方人,为21世纪的中国提供现成的答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但是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具体运用中还必须考虑本国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要义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6]。思想的闪电只有射入人民的园地,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破除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论”的模式影响,开辟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破除苏联剥夺资产阶级的做法,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破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桎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一不是敢于超越前人的结果。今天,中国面临诸多马克思未曾面临过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找到破解中国问题、引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围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结合”的对象、方法、意义、成效等重大理论问题。
  1. 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有哪些方面可以结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7]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中国历史和传统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2. 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怎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8] 这里告诉我们,结合的方法是思想精髓层面“贯通”、价值观层面“融通”,而不是语词的复制,也不是简单复活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一切方面,更不是推动传统重回王座、定于一尊。
  3. 结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意义?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9],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20]。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百年结合史来看,二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其一,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遇到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华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到了至暗时刻。在中华文明的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优质基因在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世纪。其二,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离开中华文化这片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境遇。
  4. 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这决不是偶然的,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存在某种同构性,恰是因为“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21],恰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相融通”。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2] 另外,李约瑟也有类似的看法。 [23] 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沃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关键因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了“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吸收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等等。“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奠定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更为坚实的文明支撑、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作为一种外来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何以能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何以能转化为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这涉及对“两个结合”内在逻辑的认识。
  “第一个结合”具有价值至上性。马克思主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而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这在价值上是至上的。近代以来,中国大地上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民粹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不同主张之间的论战此起彼伏。这些理论思潮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但是都无法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前途命运问题,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来指明革命的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找到了科学解答。中国共产党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第二个结合”具有时间先在性。作为一种成长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须找到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结,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民众所理解和接纳。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来看,其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且没有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这并非历史偶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发融合。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无法绕开的独特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如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不匹配、不相容,很难在中国扎根,更谈不上有效解决中国实际的种种问题。因此,从逻辑上看,“第二个结合”时间上在先,如果没有“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中国扎根生长,更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两个结合”归根结底是“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归根到底是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都是中国具体实际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的具体内容。中国具体实际涵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得以产生作用的特殊语境。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24]。
  “十个明确”。这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部分,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四梁八柱”。把握了“十个明确”,就掌握了这一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精神。
  “十四个坚持”。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是对我们党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整合与发展,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与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十三个方面成就既包括实践上的成就,也包括理论上的成就。
  “10+14+13”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科学体系和内在逻辑大体可以从基础层面、主体层面、支撑层面以及世界观层面来把握。
  (一)基础层面
  这个层面主要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管总的几个问题,把握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逻辑和总线索,包括政治保证、核心主题、价值主线。
  政治保证,回答“领导力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四个“最”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主题主线,回答“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高举的旗帜,必须一以贯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一主题体现了旗帜、道路、方向和目标、使命、任务的有机统一。
  价值立场,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二)主体层面
  这个层面重点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具体涉及战略安排、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内容。
  战略安排,回答“发展步骤”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位一体,回答“总体布局”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整体布局。
  四个全面,回答“战略布局”的问题。战略布局,主要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大重点任务,“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25],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着眼于工作全局,又突出战略重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布局,体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论,从点面结合上回答新时代建设方略和发展布局的问题。这两大布局一个是面上的总体布局,一个是点上的战略布局,二者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点面结合的关系,是有点有面、以点带面的关系。
  (三)支撑层面
  这个层面重点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主要包括安全保障、军事保障、祖国统一保障、外部环境保障等四个方面。
  安全战略,回答“安全保障”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6]
  强军战略,回答“军事保障”的问题。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习近平强军思想涵盖新时代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领域各方面,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统一战略,回答“祖国统一”的问题。“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外交方略,回答“国际环境”的问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世界观层面——活的灵魂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关键是掌握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其精髓要义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全部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六个坚持”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品格和鲜明特征,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方法。“六个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习近平的全部著作,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贯穿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创造的全部过程。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目前阶段发展的最新成果、思想高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27]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8]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锚定坐标系。所谓理论坐标,意指标注某一理论在思想史上所到达的位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几个范畴和命题标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标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史上的理论坐标,也是我们定位“新飞跃”的重要依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这一思想,因其直面中国问题和当今时代课题,而具有了“当代性”“中国性”;因其内在贯穿的“魂脉”与经典作家一脉相承,而归属于马克思主义,非别的什么主义。这几条“魂脉”是: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本本,不迷信西方,不盲从经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党的文献和领导人讲话中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是极为严肃的、极为规范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其理由在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对象是21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样本——中国样本,这一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主干形态,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里必须指出,习近平严格区分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属于特指概念,特指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族中具备强大实践功能、能够辐射世界各地、实质性影响整个世界发展进步的理论形态,在今天主要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属于泛指概念,泛指21世纪散布于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当主体定位于中国或中国共产党时,习近平或党的文献都是使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主体定位于其他国家或其他国家政党时,习近平才使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比如,他在2022年7月给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在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艰辛探索和共同努力下,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29]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关于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前面讲“第二个结合”时已经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文化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强适配性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关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精神”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含义,“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来理解,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有特定的指向,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传承了红色精神基因,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
  从广义来理解,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意指当代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个重大论断来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论断——“任何真正的哲学都自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0]。所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意指哲学是每个时代的思想上的精华。同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意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是当代中国思想的精华和集大成,凝结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理论界的集体智慧,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思想感召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何谓理论飞跃?理论飞跃与理论创新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论创新量的积累导致质的飞跃。理论飞跃当然是理论创新,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创新,而是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是包括范畴、术语、理念、命题和思想体系的整体性重构。
  理论飞跃是有条件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理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大致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历史方位有新的变化,时代主题有新的特点,使命任务有新的升级,社会主要矛盾有新的转变,时代课题有新的拓展,理论体系有新的突破。正是在变化了的时空条件下,方才前所未有地打开了理论创新创造的历史空间,前所未有地激发我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31]。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构了面貌一新、体系一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本文为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1)、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VRC04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4][6][7][8][9][15][16][17][18][19][20][24][26][2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全面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17页;第21页;第63页;第4~5页;第17页;第17页;第17~18页;第18页;第18页;第18页;第18页;第16~17页;第52页;第6页。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1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9、60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21]《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2页。
  [2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1页。
  [23]【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劳陇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1页。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
  [2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29]《习近平向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2年7月29日。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5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