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胜]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需破除“西方中心论”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孙吉胜
长期以来,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尽管它们是基于西方概念、西方经验、西方理论、西方逻辑,但经常被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话语甚至知识在世界广泛传播,也经常被用来解释、描述甚至是预测非西方世界,导致很多误解和误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如此,世界对中国理论、中国价值、中国政策、中国实践等还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也不够完善。中国亟须加强话语和叙事体系建设,破除话语层面的“西方中心论”。
首先,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中国价值话语体系。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基于自己的标准将民主、自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行推广。但是,实际上民主、自由并没有真实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利益与诉求,也不能客观反映当前全人类的需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以此为价值导向,在实践中,多年来中国一直倡导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反对把本国价值观强加于人,反对高人一等的所谓“民主自由”,反对唯我独尊的所谓“普世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一种全新价值观,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表达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更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因此,中国价值话语体系构建可以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的时代背景、理念内涵、实践影响、理论意义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中国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深刻阐释其思想内涵,使中国的价值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其次,围绕中国实践建设中国实践话语体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的道路或模式,而是基于本国实际,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以自己的实践方式来实现目标。例如,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但各国因发展条件、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各不相同,推进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也必然存在差异。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很容易导致水土不服,这也是一些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难以避免西方现代化模式各类陷阱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扩张、掠夺、殖民,也没有战争,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也证明了西方实践不是唯一选择。
在具体领域,中国也以自己的实践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发展为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同时,倡导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和普惠性,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认为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从中国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目标明确、规划清楚、计划具体,有规划有落实,循序渐进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近75%,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4亿多人口走向现代化,极大改变了人类发展的总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中国一直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积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努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实现发展。例如,中国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推动人类整体发展,携手各国建设普遍繁荣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实践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与发展类似,无论是在国内层面的环境治理、清洁能源开发,还是国际层面的“一带一路”建设、维和、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全球治理等,中国都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也对西方实践进行了补充,甚至超越。这些中国实践需要在话语层面更好地呈现,不仅可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政策和中国行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
最后,围绕中国理论建设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理论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理论要获得认同,需要融入理论话语体系,对于任何学科、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由于知识发展水平、学术话语权和学术传播等因素影响,西方理论一直在很多领域具有强势理论话语权,对各领域的知识构建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发展为经济强国,但是在理论发展创新和知识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也指导实践。在理论构建过程中,中国需要首先充分总结、凝练中国实践,对其进行理论升华,把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理论,只有发展出理论才可以更好地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并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推动该目标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目标、原则、实现路径等方面都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的描述不同,在话语层面也体现出诸多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关系不再是“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二元对立”,而是坚持世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各国需要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理念更加符合当前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今世界的新视角,为世界描绘了一个新图景。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结伴而不结盟,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与各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从双边、地区和具体全球问题层面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这些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创新提供了经验基础,也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源泉。此外,中国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需要进一步理论升华。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建设都需要在总结、凝练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理论的概念、内涵、逻辑,这也是当前中国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话语承载的是内容,是理念和思想的载体,对外话语同样如此。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并不是要以一种话语体系取代另一种话语体系,以一种话语体系否定另一种话语体系,而是使不同领域的话语体系能够体现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概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打破西方在各领域的话语中心论和“西方唯一”的错误认知,避免中国缺失,产生理论偏差和话语偏差,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的思想、理念交流,在全面呈现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彰显全人类的共性。更重要的是,中国话语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和呈现当前多元、多维、多样的世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研究”(23ZDA1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9-0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