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国旗]浅论“五个希望”的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解读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23  作者:丁国旗

  2021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十一大、作协十大全国代表大会,并于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开幕式讲话,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文联作协全国代表大会。14日下午,代表团分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开幕式讲话进行了研讨,我的发言是围绕这次开幕式讲话的整体内容展开的。我的整体感觉是,与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相比,这次讲话有许多新的提法、新的表述、新的思考,这次讲话既是对2014年文艺讲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问题的又一次强调,同时在理论上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这里我重点谈谈对习近平这次开幕式讲话中所提出的“五个希望”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个希望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一个“写时代”的问题。如果我们回到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我们就会明白“写时代”的问题在2014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只是那时更加强调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这次讲话则更加直接提出要“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可以说,这一提法是对“写时代”问题在认识上的又一次提升与强调,是对于文艺要“写当下”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过去许多文艺创作、影视作品都喜欢历史题材,而对当下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兴趣, 2014年文艺讲话之后,这一现象显然已经有了极大的转变。这些年写现实、写当下的作品多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多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方法来看,我们最强调的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那么什么是现实题材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其实所指的就是要“写现实”“写当下”。以一种最朴素的观点来看,马恩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要我们去写最熟悉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最熟悉什么呢?我们最熟悉的一定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用眼睛去看到的,能够用心、用情去感受到的。比如,当下新冠疫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快递小哥们的生存状况,许多一线工人的生存状况,诸多受疫情影响的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甚至包括2021年考研大军较之2020年多出36万,激增到377万的情况,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这些现象表面上看与日益突显的就业困难相关,其实背后所显现出的还有与积极工作、努力奋斗、与命运抗争等许多正能量相关的东西。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不也是我们去书写人生、书写时代的绝好素材吗?去关心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人和事,这就是现实主义之所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巴尔扎克等作家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就在于他们的创作是以“写时代”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他们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将第一个希望放在“写时代”上,我们能够从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今天作家所负责任的殷切希望。不仅如此,“写时代”还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值得大写特写的时代。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代,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无论是从制度、道路、文化、理论等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给世界提供出中国模式、中国方案。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甚至仰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正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又一次契机,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华精神文化的又一个契机。这就是为什么文艺要突显“写时代”这一向度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希望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其实就是一个“写人民”的问题。“写人民”的问题,与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讲话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一致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在处理国内事务诸问题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运用到文艺问题上,就是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真正走向人民群众,要了解人民群众。在2014年的文艺讲话中,习近平讲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就是说,对于创作而言,我们要关注的对象就是一个个的“具体的人”,也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当然在2021年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讲话中,习近平还提出了诸如“人民是文艺之母”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等一些新的表述,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人民就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所有目的和归宿的问题,这与他在本次开幕式讲话中所做出的“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的基本判断也是一致的。

  第三个希望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就是希望文艺工作者要“出精品”的问题。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不难得出,他对文艺工作的最终要求实际上都指向“出精品”这三个字。那么怎么“出精品”呢?这就是要“守正创新”。关于创新,在2014年文艺讲话中,习近平就提出过“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等观点,而在本次讲话中他将“创新”与“守正”结合起来谈,明确提出“守正创新”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有了新的推进,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守正创新”在这里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提出来的。那么,“守正创新”守的是什么“正”呢?这个“正”指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传统尤其是“五四”以来我们的“新文学”传统。可以说,只有守住了这个“正”,我们的文艺创新才会有根基,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谈创新的时候实际上重点谈到了两层意思,一是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创新是“为内容服务”的创新。这就是说,创新是有制约的创新,创新不是求异、求奇、求怪,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创新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要在遵循文艺创作基本规律、依据文艺创新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的创新。总之,只有这样的“守正”,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我们的文艺创作才可能真正地“出精品”。

  第四个希望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关于这一希望,习近平同志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一个维度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文艺创作中凸显中国立场、彰显民族特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是要把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等展示给世界,要把体现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的东西传播出去。可以说,只有是民族的才可以是世界的。中国的文艺和文化要推出去,如果你拿以示人的不是自己民族的东西,或者说你只是邯郸学步,拿出去的是学的别人的东西,那你肯定是走不出去的,别人也不会去欣赏你的。2011年8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荷兰莱顿大学文化学院在北京香山宾馆共同主办了“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在这个会上,一位荷兰学者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至今让我心存伤痛,记忆犹新。这位荷兰学者发言的题目是“作为欧洲建筑正面的中国”,他主要谈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感兴趣的荷兰人来到中国后看到北京等无数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却是欧式风格的失望。他说,在中国他看不到中国特色风格的建筑,找不到中国特色,而大都是西式建筑,他觉得这在中国如此热烈地称颂“中国性”的前提下,有些不可思议。他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和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虽然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今天想来却仍是历历在目。由此来看,走向世界,文艺必须首先立足中国立场、民族特色,这才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4个希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关系到中国文艺能否真正走出去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提出来的,“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强调在世界文艺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这是习近平在这次开幕式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思和努力。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希望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部分重点谈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的问题。在2014年文艺讲话中,习近平就谈到了“德艺双馨”的问题,但将“德艺双馨”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来并给予集中深入阐述是本次开幕式讲话与过去论述的不同之处,这反映出文艺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能动和支撑因素,文艺工作实际就是“做人的工作”,文艺创作如此,文艺管理工作也是如此。除了对“德艺双馨”的论述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部分还重点强调了要加强“文艺行风”的问题,从而将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与“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的整体建设结合了起来。行风问题既包括作家、艺术家等创作队伍,也包括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等理论批评队伍,以及各级文联作协等文艺管理队伍。因此,如果说2014年的文艺讲话习近平重点谈的是文艺管理和文艺评论的“行风”问题,那么这次讲话则把文艺的行风建设进一步聚焦到了文联作协等各级管理部门上来,聚焦到了“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上来。重视行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强调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作用,能否更好地给作家评论家等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给他们营造出更好的“出精品”的氛围,等等,这些已成为文艺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行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抓住了当下我国文艺工作进一步破局提升的关键所在,为我国今后文艺工作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具体措施和遵循。

  从以上讨论可知,本次开幕式讲话的针对性和体系性都是非常强的,作为有关文艺工作的又一篇重要历史文献,本次讲话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一定要做好讲话的学习理解、宣传阐释工作。我觉得,将这次开幕式讲话的基本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以往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加强对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体系化”认知与研究,这是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职责与使命。

 

本文原载《文艺论坛》2022年第1期。作者丁国旗研究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文章来源:《文艺论坛》2022年第1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