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09-29 作者:张鹏
7月15日至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和要素禀赋已发生根本改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不仅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深刻把握,也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新发展阶段增长动能转换和接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突出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找到了韧性强、潜力大和动能足的“密码”。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外,中国经济结构“新”的要素在累积、“新”的动能在集聚、“新”的力量在形成,向“新”蔚然成分、“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志。
从供给看,新型工业化转型亮点纷呈。新型工业化糅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优势,为传统产业延续了规模经济、延展了范围经济,为新型产业搭建了场景平台、创造了无限生机。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说明5G、人工智能等新行业、新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建设、在各领域深入推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蹄疾步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培育了新产业、未来产业,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实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也推动增长动能接续转换。
从需求看,新型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整体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消费。仍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收入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商品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仍旧火爆,服务消费春潮涌动,“假日游”人头攒动,数字、绿色和健康类一些代表性“潮品”零售增长火爆,新型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增长主要驱动力,深挖消费业态、拓展消费场景使消费层级升档,新型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新”培元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含“发展”这个量的合理增长和“高质量”这个质的有效提升两个方面,无论是量的不断突破还是质的有效提升,都需要不断挖掘创新潜力,推动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量的增长中提升创新比重。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迭代出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坚持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以创新的多元化、原创性、颠覆性优势破解传统人口、资本等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桎梏,从传统要素绝对规模量的减少中寻求质的提升带来量的相对增长,充分挖潜传统要素功能、拓展传统要素边界并挖掘更多的创新新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中的创新要素比重。
在质的提升中厚植创新优势。必须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发展,实现生产函数的功能重组与新生。重组是指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和要素组合优化,而新生则是指新质生产力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革命必然带来传统要素报酬递增和新质要素范围经济形成扩大,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供给和产出体系的创新占比,厚植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优势。
“新”第一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是具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意味着无限的潜力、丰富的场景,只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实际出发,从人口转型、产业转型和治理转型三个层面激活创新的密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就能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人口转型中激活创新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虽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合理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从更广义、长焦距认识中国14亿多人口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就能激活中国创新的主体密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强基补短,提高人口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经济社会各类场景中广泛渗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跨属性流动,挖掘丰沛的劳动力内部潜藏的人才红利、知识红利、工程师红利,加快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继续提高人口流动要素配置效率和挖掘人才红利。
从产业转型中巩固扩大创新主体。企业推动创新的主体力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比较优势和扩大潜在优势,实现新质生产力布局差异化和特色化。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融合丰富的场景优势、技术优势、迭代优势,促进企业从重制造向制造和服务并重转变,不断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加快以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从治理转型中不断形成促进创新的政策合力。高效的治理体系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国家能力体现,也是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和市场主体集合创新、增强中国知识支配力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流的营商环境,以新型政商关系为纽带构架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通过“援助之手”为企业家构建公平、法治和竞争的优越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促进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着力解决创新中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创新的协同性、网络性等优势发挥,不断增强创新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8-1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