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意娜]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形式、演变与逻辑——以相关“热词”“热度”为基础的分析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2-31  作者:意娜
  摘要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环节。人民文化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活动。通过网络热词与热度测度我国人民文化实践,并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和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民众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的认可度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人民文化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了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了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民文化实践及其测度意义
  人民文化实践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各种传统文艺、民间艺术、手工艺、节庆活动、习俗、传统食品、口头传统、自媒体以及其他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达形式。这种实践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也是他们与外部世界互动和展开自我认知的途径。“人民文化实践”中的“实践”特别强调了文化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或制度,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活动。
  在中文语境中,“人民文化实践”和“群众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语汇均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文化实践有关,但前者与后三者侧重点和背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涉及如今我们所言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
  “人民文化实践”的两个维度。“人民文化实践”的两个维度即“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以及“人民以非正式的方式创造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意在说明文化的公共性和包容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内容可以迅速地跨越地域、种族和社会阶层的界限,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人们能通过各种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公共艺术节等)交流分享、参与创造,促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创新。
  “人民以非正式的方式创造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强调人民文化实践的主动性、自发性特征。人民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努力,创造出各种文化符号、仪式、故事和艺术形式等,这种创造过程往往不受行政机构、传统规范或商业逻辑的直接约束,展现出更为多样的文化特质。这些非正式的文化创造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代表了一个社区、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的声音,反映了其创造者的价值观、信仰和情感。
  “人民文化实践”的活态网状结构及领域。人民文化实践的活态生命力体现在其持续性生长、演变和创新中。人民文化实践包括创造、生产、传播、传承、参与等环节,构成一个网状模型。该模型涵盖了经济与非经济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不同于一般经济产品和文化产品,人民文化实践不必遵循传统文化产业链的经济模式,而是扎根于社会领域。每一种人民文化实践均可能参与周期内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受到社会、市场、空间、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基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人民文化实践有众多分类可能,因此学界对其难以形成共识。但就其所涉及文化领域而言,本文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物质遗产(包括民居、民间博物馆、民间风物遗迹等),演出及节庆活动(包括线下及线上的音乐、演出、节日、仪式等),工艺美术(包括手工艺、美术、摄影及数字艺术等),文学及新文艺(包括文学爱好者的传统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及自媒体等),文化旅游(包括民俗文化、文化民宿及私营的文化旅游服务等),文化体育(包括全民健身、民间体育活动等)等。
  “人民文化实践”的测度意义。其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人民维度的发展轨迹。“热词指数”可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的新时代文化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的过程。通过“热词”指数化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精准的测度,以体现新时代文化观对人民文化实践的引领和塑造作用。
  人民文化实践的突出特征是人民性和时代性。人民不止是文化变迁的接受者,更是这一进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塑造者。本文“热词”指数研究框架致力于提供相对客观的数据佐证,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和有效根据,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可以直观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对话,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对历史趋势和现实状态的综合评估,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继承历史传统,适应时代要求,推动人民文化实践健康发展。
  其二,数字化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数字化时代的人民文化实践,不仅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还与数字化传播、网络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热词指数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人民文化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的塑造、传播和接受过程,这对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动力和潜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2013~2022年数据的测算,有助于全面了解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文化实践的发展轨迹。
  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是反映其价值观、生活观和情感体验的实践和产出。新时代的人民文化实践既继承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元素。十年跨度使我们能够较清楚地观察人民文化实践中的变迁和趋势。这不仅能够揭示文化实践中的长期演变规律,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那些暂时性、短期性的波动与变化。
  其三,彰显人民文化实践主体的活力度和创新性。人民文化实践的人民性贯穿当代中国文化,强调文化必须由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并反过来为其服务。人民性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更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意味着所有文化实践和产品都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秉承人民作为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者的原则。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需求所决定的,其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局。
  新时代具有足够的历史纵深,使我们能够宏观地审视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演变趋势。这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捕捉文化实践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有助于揭示其活力度和创新性。同时,本文致力于描述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行为和互动逻辑,并试图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构,识别影响人民文化实践主体活力度和创新性的关键因素。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3年10月下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