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机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09  作者:汤晓青


  在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学科。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又是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多样的文学形态、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宽广的学术前景的学科。今天,在全新的学术背景之下,我们面临着学科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治学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在文学研究界思想极为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开始起步,很快就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显示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的蕴涵量极为丰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各少数民族创制和使用的文字有30多种,形成了大量的民族文字的古籍,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学的史料和文本。在汉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在各民族的民间流传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中,有关资料也有着大量的遗存。如何解读如此众多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研究,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而有意义的基础工作。与汉语文学研究的文献资料的详备和系统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学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仍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重要文献的版本考订、文字训读,还是口头文本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汇编出版等一系列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都与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本需求相差甚远,需要我们各民族的学者为之继续努力。
  现在,人们已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何具体而准确地描述少数民族文学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学为我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处于“边缘”状态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它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呈现为什么样的状态;同时也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特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形态出发,尊重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发展的规律,摆脱传统的以汉语书面文学的发展水平和文学观念为单一参照背景进行研究的局限,重新认识和评价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价值。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研究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种生命状态呈现出来,凸显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特性,借鉴和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我们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学现象时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仅仅是将各民族的文学材料依据传统的文学标准进行分期分类,然后再将它们机械地填充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为自己的民族文学以及汉语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们要向世人展示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更要通过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中鲜活、生动的文学现象进行现代性的学术阐释,将长时期以来被人们视为边缘学科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纳入到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格局中,进而完整地描绘出中国文学的发展全貌。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研究中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课题。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例如,民族文学研究所完成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课题,较为客观地描述了各个历史朝代各民族文学发展的情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将研究者的视线引导到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学者们已经为这样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课题建构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发展很快,一批具有全新的学术背景,接受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不同民族的青年学者正在迅速成长,并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中。这是我们的学科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11-1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