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09  作者:扎拉嘎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及总体文学,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比较文学的最根本任务,是将不同民族的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释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比较文学中的国别文学研究、语种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学研究,都是以民族文学研究为基础的。在当代,总体文学如果是指多民族国家文学,或者区域文学,或者语种文学,那么它本身仍然带有民族文学的性质;如果是指世界文学,那么应该说世界文学现在还只是一个交换平台,并不具有文学主体的性质。因此,如果不能从比较意义上理解民族文学,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伴随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需要研究一种民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于是便产生了比较文学。作为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比较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实证关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这需要有一个从具体例证出发认定的问题。所谓实证关系研究,指的就是对构成不同民族文学之间联系的那些具体例证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这属于民族文学关系的表象研究。其二,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关系,即不同民族文学在互相比较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认定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只是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初步阶段。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影响产生了什么结果,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因子,如何转换为另一民族文学的成分,在这种转换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当然,也可以在不同民族的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作品之间,进行类似的研究。这类研究,涉及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深层异同关系,不是研究表象的联系,而是在研究民族文学得以存在的根据问题,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以上两类研究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与其他民族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都不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学隔绝状态下,孤立发展起来的。这是比较文学中实证研究的基础。同时,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与其他民族文学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在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才能更清楚地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普遍价值。这是比较文学中非实证研究的基础。比较文学在不同国家,所面对的任务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民族国家或者说单一民族国家,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多民族国家,比较文学不但需要研究国别文学关系,还需要研究国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比较文学中,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显然应该占有更大的份额。在近代历史之前,中国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学关系,主要是发生在当代已经被认定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还在炎黄时代,中国已经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在国内各民族的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之影响最显著者莫过于印度佛教。但是,印度佛教文学,直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中国的国情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不能仅仅注意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
  开展比较文学研究,对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确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各个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常常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使各少数民族文学,与比邻民族文学之间,存在更多的难分难解关系。因此,各个少数民族文学需要在比较文学中,探讨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阐释本民族文学的个性价值和普遍意义。离开比较文学研究,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个性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探讨,将会很难深入下去。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大量的事实说明,从《诗经》到《楚辞》,从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从元代杂剧到明清小说,都与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存在着这样那样难分难解的联系。关注和研究这些联系,将会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获得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普遍的意义。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比较文学离不开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既要立足民族文学研究,又要超越民族文学研究,这使比较文学比单纯的民族文学研究更有普遍意义。只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学,才能使民族文学研究不断深入。这就是说,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

  确立国学新观念,寻找包括文学在内的国学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比较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国学观念,在发展汉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国学观念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不够重视,存在着以汉学代替国学的倾向。其二,是对各民族之间文学与文化联系认识不足,特别是关于汉族文学、文化,是在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交融中,在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相互促进中发展的历史认识不足。中国在汉族之外,还有55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学遗产,当然不能用汉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遗产,代替所有这些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学遗产。所以,现在需要确立包含56个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国学新观念。在国学新观念中,不仅包括汉学,而且包括藏学、蒙古学、突厥学等各少数民族的学问。发展比较文学中的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对确立国学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说:“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中庸章句》)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已经注意到中国汉族文化中,存在着南北风尚的不同,而且认定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豪放。孔子的话,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北史·突厥传》中类似的描写:“其俗:被发左衽,……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北方汉族与古突厥族以及匈奴之间存在风俗习惯的类似,说明要搞好中国汉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特别在研究中国汉族文化中,何以会出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这类区别的时候,是不应该脱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
  欧美许多国家,都是单一民族国家。欧美比较文学,也主要是从不同国家文学关系研究发展起来的。这使不同国家文学关系的研究,成为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比较文学,不可能照搬欧美比较文学模式。在单纯国别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方面,中国比较文学也很难超过欧美比较文学。但是,如果加上国内不同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就有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发展比较文学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1-1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