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海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调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2  作者:斯钦巴图


    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居住着蒙古族卫拉特人的一个分支,他们主要是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后裔,古代蒙古文史书称他们为青海和硕特蒙古,自称德德蒙古,清代史书称之为青海厄鲁特蒙古。17世纪,当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和宁玛派之间发生宗教冲突,青藏高原陷入混乱状态时,大约在公元1634年左右,原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带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应格鲁派的请求,出兵青藏高原,于1642年扶植格鲁派平息了战争,实际控制并统一了青藏高原,并把这种状态保持了80余年,直到18世纪20年代清政府真正统一青藏高原为止。他们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为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青海蒙古族遍布青海省各个地区,其中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海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海晏县等地。青海卫拉特蒙古人大部分都使用本民族语言,一些与藏族杂居地区的卫拉特人同时也通藏语,而有的地方,例如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卫拉特蒙古人大部分使用藏语。
    青海卫拉特蒙古的英雄史诗十分丰富。迄今为止从他们中间搜集、记录和出版、发表的有名的史诗作品不少,例如《汗青格勒》、《东吉毛勒姆额尔德尼》、《艾尔色尔巴托尔》、《那仁赞丹台吉》、《征服七方敌人的道利精海巴托尔》、《道格欣哈日巴特尔》、《古南布赫吉日嘎拉》等等。这些史诗在国际国内都很有名,其中个别史诗在19世纪俄国旅行家和学者波塔宁的著作中被转述过,例如《东吉毛勒姆额尔德尼》。现如今,这部史诗仍然是青海史诗艺人们演唱曲目中最为重要的保留节目之一。2005年本人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做青海蒙古史诗传统调查时,苏和、道丽格尔苏荣两位艺人都给我演唱了这部史诗。说明那些史诗作品在民间的稳定传承。过去,青海卫拉特地区有很多演唱史诗的艺人,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从这个地区发现并记录在案的艺人不下四、五十位。那么,现在的状况如何?

    1、青海卫拉特史诗传统现状
    当笔者2005年7月和11—12月踏上青海高原,开始了对青海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的田野调查时,既兴奋又感到遗憾。兴奋的是,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我在青海高原的卫拉特蒙古人中间还能见到若干位年龄高又很有激情,并且很有才华的民间史诗演唱艺人。其中还有一位堪称大师的天才的史诗演唱艺人。遗憾的是,我在那里了解到,有很多很有名的史诗演唱艺人都已经辞世了,并且有不少是在最近10年过世的。我来晚了。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青海蒙古族聚居区,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至今依然保持着。有一部分上了年纪的史诗艺人在民间舞台上表演和传承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优美动人的史诗,虽然史诗传统本身在当地渐趋消失,但他们演唱起来依然热情澎湃,非常认真。
    目前,青海卫拉特史诗艺人中有名的有扎木苏荣、道丽格尔苏荣、苏和、尼玛等。其中扎木苏荣生于1921年,2005年84岁高龄;道丽格尔苏荣生于1923年,2005年我采访的时候她83岁;苏和生于1947年,2005年我访问他的时候59岁;尼玛生于1941年,2005年我采录他的故事时65岁。我2005年11月~12月间做调查搜集的时候,还采访了青海卫拉特另一位优秀的史诗演唱艺人胡雅克图,他生于1934年,当时72岁。当时他拖着病重的身躯,直到12月7日还给我演唱《格斯尔》史诗。然而我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于2005年12月17日,这位慈祥的老人与世长辞。
    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下几位艺人。
    扎木苏荣,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苏木人,他是当今青海卫拉特蒙古年岁最大的著名民间艺人。父亲名叫王楚克。他的父母以及外祖母都是当时台吉纳尔旗有名的民间歌手。目前,他能够演唱《沙莱高勒三汗之部》、《格斯尔夺回茹格姆高娃妇人之部》、《尼苏海昭汝》等《格斯尔》史诗故事,《毛尔吉胡莫尔根》、《厄尔赫诺彦》、《阿鲁克泰台吉》等民间故事,以及多首青海蒙古民歌。
    道丽格尔苏荣,是目前青海蒙古族唯一的一位女史诗艺人,生于1923年。我于2005年7月和2005年11月——12月采访了她。她是海西州德令哈市宗务隆乡牧民。当我7月初次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好不在家,得知她到当地的阿里腾德令哈寺后,便到寺院,这才见到了她。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手里拿念珠。她一天要念到10万。老人现在生活很惬意,儿孙满堂,一家老小非常和睦。
    她的父亲叫夏格扎,母亲叫碧玛。道丽格尔苏荣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民间艺人,能演唱很多民间口头英雄史诗。道丽格尔苏荣老人回忆说,在她小时候,每到晚上或者闲暇时间,很多人聚集的时候父亲经常演唱各种各样的史诗,有时候演唱到通宵达旦。听着父亲的演唱,道丽格尔苏荣也记住了其中的一些史诗,并曾演唱过其中的几部史诗。她演唱过的史诗篇目有:《七岁英雄东吉毛劳木额尔德尼》、《古南布和吉日嘎拉》、《汗青格勒》、《米德格戈舒台吉》、《奥依图莫尔根特伯讷》、《赫勒特盖哈日萨哈勒》、《得米德贡登》等史诗以及英雄故事。这些就是她从自己父亲那里学来的。我第一次采访她时,给我演唱了两部史诗,分别是:《汗青格勒》、《七岁英雄东吉毛勒莫额尔德尼》。由于年迈记忆力减退,老人现在能演唱的篇目不多。《汗青格勒》史诗她演唱了60分钟,演唱结束后,对自己的演唱并不满意,反复说哪些地方该怎么演唱,哪些地方遗漏了什么。她自己和她的儿媳妇都说,以前他演唱《汗青格勒》至少演唱120分钟,现在的长度只不过是以前的一半左右。她是以史诗演唱曲调进行表演的艺人。《汗青格勒》史诗的大部分,她是用曲调演唱的。但是其力不够的时候还是改用散文叙述方式。到了演唱《七岁英雄东吉毛劳木额尔德尼》的时候,她开始用曲调演唱,然后就讲述了该史诗故事。11月26日再次采访的时候,她的身体状况还不如夏天,听力方面的衰弱更加明显,我们之间的交流进行得相当艰难。应我的请求,她再次给我演唱了《汗青格勒》史诗,而这次演唱,长度才30分钟左右。之后,她给我讲述了另一部史诗《得米德贡登》的故事。

 

    胡雅克图,是青海卫拉特又一位优秀的史诗艺人。胡雅克图家是著名史诗《格斯尔》演唱世家。祖父塔带·强迪是个出色的史诗演唱艺人。胡雅克图5岁时就经常听祖父演唱史诗。至于祖父演唱什么曲目,就不记得了。父亲扎斋锡迪也是一位史诗演唱艺人。胡雅克图能回忆起的父亲演唱或讲述的下列故事和史诗篇目:《奥依图莫尔根特伯讷》(故事)、《三岁的靖格勒》(史诗)、《浩仁阿拉达洪古尔罕格吉格图》(史诗)、《嘎海图勒格奇》(故事)、《阿尔嘎特察罕陶莱》(故事)、《道力靖海巴托尔》(史诗)、《腾格里的乌图沙尔》(史诗)、《蟒古斯妖婆》(史诗)、《独眼喇嘛》(故事)、《朝克图汗》(故事)、《山羊姑娘和绵羊姑娘》(故事)、《扎宝格达》、《阿拉坦沙盖孟根沙盖》、《阿玛查干毕如》等。此外,他还记得父亲能够演唱《格斯尔》史诗的十三部故事。其中就有:《格斯尔扎勒布汗》、《天界的德格珠扎布桑汗》、《巴达日汗台吉》、《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等等。
    胡雅克图生于1934年,1952年~1954年曾参加工作。1954年由于父亲重病,他辞去工作回到乡下当牧民。工作期间曾向同事学过一点蒙古文,但后来忘得一干二净。
    但他却并没有忘前辈们传承下来的史诗。他继承了前辈们的史诗演唱曲目和技巧,从16岁开始了自己演唱史诗和民间故事表演生涯,目前他能演唱《格斯尔》史诗9部故事以及《巴达日汗台吉》、《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浩仁阿拉达洪古尔罕格吉格图》等其他史诗。在我之前,曾经有很多人采访过他,例如乔伊苏伦、巴·布和朝鲁、跃进、乌兰、都棱……等等。格尔木电视台还曾拍摄过关于他的电视片,反映他的生活和演唱。
    我曾经在2005年7月就寻访过他,但当时他外出不在家,未能见面。11月我再次去,这下见到人了,但是身体状况却极其糟糕。实际上,我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从海西州群艺馆的跃进那里听说胡雅克图老人入秋以来身体状况不好,感冒咳嗽的消息。我之所以急着冬天来,就是因为听到了这个消息。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身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差。我们共见面4次,演唱了3次。
    我们初次见面是在11月27日老人在德令哈市的家里。是海西州群艺馆的跃进先生陪我一起去的。胡雅克图老人在这里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夏天一般在苏吉乡牧区家里过。他们家生活中等样子,在德令哈市有一处独门独院的平房,西边三间房是正房,东边还有两间偏房。偏房小,但是冬天暖和,因此老人平时就住在偏房里,这样对严重咳嗽的他好一点。但是偏房收拾得没有正房好,因此我去了以后他们还是在正房里生火,让我们和老人从偏房里请到了正房。老人对我的到来非常高兴,表达了把记忆中的史诗全部演唱出来留给后人的强烈愿望。我首先开始访谈,内容涉及艺人生活历史和史诗演唱史。然后请老人演唱。他演唱了1部史诗:《浩仁阿拉达洪古尔罕格吉格图》(《巴达日汗台吉》)。胡雅克图老人能够演唱,也能够讲述,在表演中能自由驾驭两种方式。在讲述的时候他手舞足蹈,做出各种表情,表演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引人入胜。开始是用曲调演唱的,他的嗓音洪亮,曲调悠扬。但是由于咳嗽,他中途换了散文叙事方式,并且表演不时地长时间中断。两部史诗,老人表演只有一个小时。而如果以往,一部史诗就能演唱两个小时,他自己如是说。在访谈过程中老人就咳嗽得很厉害,演唱开始后更加重了。于是我们不得不就此结束今天的演唱。临走,我们约定老人身体好些的时候再来。
    第二次是在12月3日。我打电话给老人,询问他的身体情况。老人抱怨说,你们说回去以后再来的,都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来录音呢?于是我再次到老人家。由于他们家里比较冷,不适合咳嗽病人演唱,于是到我住的宾馆去演唱。这次,他演唱了《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格斯尔》史诗第一部共2部史诗。他还讲述了三部故事:《朝克图汗》、《骑虎称王》、《阿玛查干毕如》。这是他演唱时间最长的一次,2两部史诗和3篇故事,他总共用了93分钟。
    第三次,是在12月7日。我到他家,问愿意在哪里演唱,他说在宾馆为好。于是演唱就在宾馆房间里进行。这一次,他演唱了《格斯尔》史诗第三部。由于老人咳嗽,中午1时开始演唱到3时结束,实际演唱才45分钟。中间我多次请老人在床上躺着休息一会儿,但老人不肯。在一次严重的咳嗽后我坚持让老人休息,他说不能躺下,在家里夜里都是坐着睡觉。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建议立即中断演唱,等老人身体恢复后再说。但他是一个正统的史诗演唱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肯违反自古以来的史诗演唱规矩,一经开始演唱的史诗,就必须将它演唱完毕。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遭受病魔的如此摧残,他脸上始终不挂一丝痛苦的表情,使旁人觉察不出他病情的严重性。演唱结束后我送老人回家。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2月11日。这天,我结束在青海的这次采访返回北京,中途在西宁还要约见一些学者,以及在湟中县采访另一个人。我去老人家道别,表示明年再来。老人拖着病重的身体把我送到大门口,站在那里久久地望着我离去。没想到这是一次诀别。等我15日回到北京,老人17日就永远离开了人世。这使我无比难过。些许感到欣慰的是,毕竟我抢在老人辞世之前用DV摄像机、MD录音机和传统盒式录音机以及数码照相机,记录下了他演唱史诗的宝贵的科学资料。他12月7日的演唱,成为他一生最后的绝唱,永远留在了我的摄像镜头里、MD录音盘里,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也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中。
    苏和,是我这次采访的一位天才艺人。他是个多面手,既是一位《格斯尔》演唱艺人,又是一位民间占卜家,他还身怀正骨和按摩技艺,开了自己的按摩诊所,又是当地寺庙的喇嘛。他能演唱《格斯尔》史诗多部故事以及其他史诗和更多的民间故事。
    苏和,小名毛浩尔班迪,1947年生。父亲叫胡尔杜拜,是可可特旗人。苏和说,他父亲骁勇善战,因此哈萨克人给他起名叫陶茂巴特尔,意思是大英雄。当苏和2岁时,父亲死于哈萨克人发动的袭击。母亲叫诺仁金,是台吉那尔人,在他出生十几天以后因病逝世。母亲去世后由奶奶照顾幼小的苏和,但是在他4岁的时候,也就是1951年农历10月,奶奶也去世了。因此苏和从小在哥哥扎木扬、嫂子吉布珠勒玛和姐姐伊布新手上长大成人。苏和出生仅6个月就双目失明,成为终身残疾。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心里什么都清楚。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记忆力超强,任何东西,他过耳不忘。由于他过小失明,又幼年失去父母亲,奶奶在他3岁时向班禅额尔德尼祈祷,给他取法名叫松德布扎木苏却吉尼玛,让他当了小喇嘛。而后于1993年,齐布赞活佛赐他一个法名叫洛布桑尼玛。但是这个法名他没有用,现在喇嘛证上仍写着松德布扎木苏。虽然他很小就取得了法名,但是没有成为喇嘛。因为那时已经解放了。1959年~1963年,苏和被送到西宁社会福利院。福利院里面设有盲童学校,在那里学习了汉语盲文。同时他学习有关中医按摩的经络、气血理论,还习得了中医按摩和正骨技能。我在采访他时,看了他当时学习的盲文中医理论教材。旧黄色厚厚的两本书,至今还放在他的中医按摩诊所。
    1963年回到乌兰县色尔克乡南可可村。从此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诸如看孩子、推磨、捻绳、捣酸奶等活儿,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有时给腰腿发酸的人按摩按摩,获得他们的赞赏。久而久之,他按摩的技术也就在人们中间广泛获得认可。但是那时按摩被说成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所以不敢公开给人按摩。这种偷偷摸摸的无偿服务一直持续到1978年。此后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方针的落实和中西医结合的提倡,中医按摩获得新生,苏和也开始了有偿服务。当时每人每次收取5角,一天平均20人次,月收入300元左右。而今每人每次收取10元,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2005他开了自己的按摩诊所,12月初迁至条件更好一点的门面房里。
    由于他小时候有一个当喇嘛的经历,从1985年起不断有人请他去念经。九十年代他考取了喇嘛证,因而当阿力腾德令哈寺迁到德令哈以后他一直作为该寺的喇嘛参加寺院的各种活动。主要是参加寺院法会,念经。当我11月25赶到德令哈市,第二天恰好就是农历十月二十五,卫拉特传统的祖腊节,寺院举行盛大的法会。我跟着苏和老人,拍摄了他参加法会念经的全过程。
    我问他经常给人做正骨术吗?他说:“正骨容易出事,因此我一般不做正骨术。确定能做好的,我才做。迄今为止,总共才做了16~17例。”我又问占卜是怎么学的?他说:“这是小时候从一位叫做丹碧尼玛的人那里学的。他是一位活佛的管家,据说是从土尔扈特地方来的,具体就不知道从哪个寺庙里来的。这大概是1953~1954年的事情。他教了我七七四十九天,内容是如何用阴阳五行来进行占卜。看手相主要看五个指头。”我在他的诊所采访时,还真看见他摸人的五个指头看相,这在我的录像资料中都有。那天他还给别人解释梦。他说:“人们请我占卜主要是关于疾病方面的。其次是占卜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个别有人丢失牲畜什么的,也请我占卜,这类占卜我一般不做。”他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机灵的人,他说,“每当遇到有人请我占卜婚姻问题,我就按照我的方法给他占卜,在告诉他们占卜的结果的同时,还会提醒说,这只是我占卜的结果,你只可作为参考,如果其中有与我国婚姻法相悖的地方,还是按照法律走,可不能违法犯法。”
    1979年32岁的时候,他与当时17岁的姑娘结婚成立了家庭。1980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此后又有两个孩子。目前大女儿大学毕业,正在等待分配工作,其他两个孩子也于2005年考上了大学。
苏和从小就喜欢听艺人们演唱史诗或讲述故事。每听一部史诗或故事,他都能记住。然后模仿着演唱或讲述给小朋友们听。他姐姐伊布新的儿子王才华就是他的小听众里的一个分子。据苏和说,他小时候能讲999部故事,这个数字就是王才华统计出来的。

 

    在我之前,道荣尕、布和朝鲁等人采访并记录过苏和演唱的史诗。道荣嘎(1982)记录的有:《十四岁的阿玛尼格斯尔博格达和十三岁的阿拜昂钦把托尔》、《阿尔查希迪格斯尔台吉》、《七岁的道尔吉彻辰汗》、《降服胡尔赫尔扎勒布蟒古斯》、《骑黑色神驹的格斯尔博格达汗》、《降服乌隆沙日蟒古斯》、《降服骑黑公驼的魔鬼》、《阿努莫尔根夫人》等8部《格斯尔》。1988年布和朝鲁采访,记录了《八条腿的耐尔莎日嘎》、《玛-章辰-扎勒布-巴达拉-希日布汗》、《炮齐莫尔根》、《八岁的杜翁格尔》、《塔本南齐莫尔根汗》、《黑汗、黄汗、白汗》、《瘸羚羊》等史诗和故事。2005年我采访的时候他给我演唱了如下史诗和故事:
用曲调的:
1.《七岁的道尔吉彻辰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1,A面,B面)
2.《答兰台老头》(2005苏和演唱,磁带№.3,A面,B面)
3.《阿娜莫尔根夫人》(这与《阿努莫尔根夫人》是同一部史诗,2005苏和演唱,磁带№.,A面15分后,B面)
4.《道里精海把托尔》(2005苏和演唱,磁带№.6,A面,B面,磁带№.7A面)
5.《玛-章辰-扎勒布-巴达拉-希日布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7,B面,磁带№8.A面)
6.《塔本南齐莫尔根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8,B面,№.9,A面;MD№.5)
7.《额尔赫巴彦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10,B面,№.11,A面,B面,№12A面;MD№.6)
8.《汗青格勒》(2005苏和演唱,磁带№.12,B面,№.13,A面,B面,№.14,A面,B面,№15,A面)
9.《绍克图巴罕克布恩》(2005苏和演唱,磁带№.18,A面,面B,№19,A面;MD№.7;DV№9,№10)
10.《古南布赫吉日嘎拉》(2005苏和演唱,磁带№.19,B面,№.20,A面,B面,№21A面;MD№.8;DV№10,№11)
11.《道勒吉延-宝彦-额尔德尼》(2005苏和演唱,磁带№.22,A面,B面,№.23,A面,B面,№24,A面)
12.《十四岁的阿拜杨宗巴托尔和十三岁的阿拜旺钦巴托尔》(2005苏和演唱,磁带№.25,A面,B面,№.26,A面,B面)
13.《阿拉奈德布扎木苏》(2005苏和演唱,磁带№.27,A面,B面,№.28,A面,B面,№29,A面开头4分钟)
14.《科勒特盖赫萨哈勒》(2005苏和演唱,磁带№.29,A面,B面,№.30,A面)
15.《沙扎海莫尔根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30,B面,№.31,A面,B面)
16.《格斯尔博格达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32,A面,B面,№.33,A面,B面,№34,A面)
17.《七岁英雄东吉毛劳木额尔德尼》(2005苏和演唱,磁带№.35,A面,B面,№.36,A面,B面)
18.《降服十方敌人的格斯尔博格达汗》(2005苏和演唱,磁带№.37,A面,B面,№.38,A面,B面,№39,A面,B面,№.40,A面,B面,№.41,A面,B面,№42,A面)
    苏和还讲述了22部故事:
1.《十五岁才说话的人》(2005.11.25.苏和演唱,磁带№.2,A面)
2.《佛与鬼》(2005.11.25.苏和演唱,磁带№.2,A面)
3.《公公与媳妇》(2005.11.25.苏和演唱,磁带№.2,A面)
4.《喇嘛的故事》(2005.11.26.苏和演唱,磁带№.4,A面)
5.《萨金达巴哈汗》(2005.11.26.苏和演唱,磁带№.5,A面)
6.《三百匹马的主人》(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8,A面,B面;MD№5)
7.《捻念珠的老太婆》(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8,B面;MD№5)
8.《箱子里的女孩》(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9,A面,B面;MD№5)
9.《说谎者》(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9,B面;MD№5)
10.《巴彦的故事》(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9 ,B面,№10,A面;MD№5)
11.《独眼人的故事》(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10,A面;MD№5)
12.《瘸羚羊的故事》(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10,A面;MD№5)
13.《乌图萨纳和阿哈尔萨纳》(2005.12.3.苏和演唱,磁带№.10,A面;MD№5)
14.《八岁的杜翁格尔》(2005.12.4.苏和演唱,磁带№.16,A面)
15.《不孝顺的夫妻俩》(2005.12.4.苏和演唱,磁带№.16,B面)
16.《大阿丽玛和小阿丽玛》(2005.12.4.苏和演唱,磁带№.16,B面)
17.《七位骑士》(2005.12.4.苏和演唱,磁带№.17,A面,B面)
18.《嘎日毕桑汗》(2005.12.4.苏和演唱,磁带№.17,A面)
19.《生白色小驹的白色母马》(2005.12.5.苏和演唱,磁带№.21,A面;MD№8)
20.《绵阳姑娘和山羊姑娘》(2005.12.5.苏和演唱,磁带№.21,A面,B面;MD№8)
21.《孤儿的故事》(2005.12.6.苏和演唱,磁带№.24,A面)
22.《巴金塔尔毕》(2005.12.7.苏和演唱,磁带№.30,A面)
    尼玛,是海西州乌兰县的艺人,也是《格斯尔》表演艺人。他能讲述《格斯尔》多部故事以及其他英雄史诗和故事,他的讲述很有特色。他黝黑的皮肤,中等偏低的个头,乌黑明亮的眼睛,老实憨厚的性格。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家里自己的卧室里放着佛龛,供奉着佛像。他每天早晨起床前,中午和晚上睡觉前,都要在床上盘腿而坐,双手合掌,闭目念经,长达1——2小时,坚持不懈,决不中断。我在2005年11月28至12月10,在采录他讲述的故事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次访谈。下面根据访谈,粗略地勾勒一下尼玛的生活史、学艺史和表演史。
    尼玛1941年12月26日出生于达布逊戈壁旗(今乌兰县察卡乡)。兄弟姐妹八个,其中一个在很小的时候不幸死亡。八个当中尼玛排第四。父亲名叫华尔萨,母亲名叫桑姆。他们家境贫寒,父亲给牧主放牧来换取微薄的报酬,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尼玛八岁那年(1948年),父亲突然失踪。从此,他孱弱的母亲和年迈的外祖父承担起了抚养他们兄弟姐妹的重担。当尼玛10岁的时候(1950年),外祖父的一个亲戚收养了他。这个人名叫呈姆,是一生未婚的独身女人,人们都叫她独身奶奶,尼玛也如此称呼她。在她家里,尼玛除了干些家务活,还给她放羊群。1956年,独身奶奶要在另一个亲戚家一起生活,尼玛也就回到了母亲和外祖父以及兄弟姐妹身边。此时,他已经十六岁。同年,他幸运地被送到海西州干部培训班。于是,饱经人间苦难的他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文化的机会。在那个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好不容易达到了老蒙古文能读会写的程度。1958年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乌兰县察卡公社当干事,第一次拿了工资。然而仅仅过了一年,1959年刮起了政治风暴,尼玛被打成右派,被开除公职遣送回家。从此,他又成为一名牧民,他的恶运又开始了。把他当作人民的敌人,生产队里往往给他分配最脏最累的活儿做,但是尼玛从来不对人说“不”。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这样,他那原本就很脆弱的的蒙古文知识很快从他的记忆中消失殆尽,彻底返回到文盲状态。  

 
                                                                              

    1964年,尼玛和家乡的一位叫塞迪玛的姑娘组成了一个家庭,1965年,他们的大女儿桂沁出生。此时的尼玛虽然蒙受不白之冤,虽然也因此还住在山沟边上的窑洞里,但是一家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很幸福。然而,1967年的一场山洪连他的这种幸福也彻底摧毁。一天傍晚,一场山洪突然从天而降。对此,尼玛他们却一无所知。原来,离他们家较远的山上下了一场大雨,山下却没下雨,因此他们就不知道洪水要来。沟边上还住着两户汉族人家,人们都叫他们是韩赞丹(音)和马杆子(音)。傍晚,尼玛正吃着晚饭,听到外面有人拼命地叫喊呼救。急忙出去一看,原来是韩赞丹。往沟里一看,全是洪水,并且越发上涨。韩赞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他们家人已经被洪水围困,请尼玛前去帮帮。尼玛还没顾上先把家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毫不犹豫地跟韩赞丹去把被困的人救出上岸。此时那边的马杆子老婆和她的三个孩子也被围困,情况十分紧急。看到这种情景,尼玛义无反顾地去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等救完了人家的老婆孩子,这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急忙回来一看,洪水已经开始进入家里,妻子吓得全身发抖,不知所措。急忙中尼玛一手从带子上抓住女儿,一手牵着妻子推门而出。不料,带子松了,女儿掉进了翻滚的洪水。女儿被洪水卷走的刹那间,尼玛下意识地去抓了一下,抓住了女儿的腿,用力一拽,把女儿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这下虽然保住了家人的性命,但妻子由于过度惊吓,精神失常,忽好忽坏一辈子。女儿的腿也落下了终身残疾。而且,正是因为这次灾难留下的后遗症,母女俩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969年,他们家的第二个女儿银花出生。在银花3岁时,即1972年,母亲还患上了其他重病,医治无效,28岁英年早逝。1979年,大女儿也因病去世。从此,尼玛和小女儿银花相依为命,艰难地度日。
    全国从1978年开始进入拨乱反正,给那些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冤屈的人平反。但是在乌兰县,没有人想起尼玛的冤假错案,尼玛也不知道他的冤屈可以平反。直到1986年,他才从别人那里知道给他这样的人早就开始平反了。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找组织、找政府相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他的申冤之路走得很漫长,6年之后的1992年,蒙冤33年之久的他终于得到平反——给他恢复了工作的同时让他退休了。次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如今,女儿在乌兰县一所中学当老师,成了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尼玛老人一家四口正过着幸福的生活。
    说起尼玛学艺,也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尼玛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这个家庭却有着世代演唱史诗和故事的传统。尼玛的母亲桑姆善于讲述故事,这多少对少年尼玛产生了影响。而她母亲桑姆,还是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学来那么多故事的。据尼玛说,母亲桑姆的父亲即他的爷爷 ,人们爱叫做扎巴·扎丹,扎巴是尊称,扎丹是外号,真名叫曲力图姆,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史诗演唱家、故事讲述家和著名的民歌手。他还蒙藏语兼通,能用两种语言流利地演唱或讲述史诗和故事。有时用藏语给藏民演唱蒙古史诗或者讲述蒙古故事,有时则用蒙古语演唱或讲述藏族故事。有一回,藏地有名的四位歌手前来比赛唱歌,比赛四天后,那些人认输了,说在青海还没见过这样能唱的歌手。曲力图姆还能念经。有一回,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喇嘛听了他念《明光经》后赞叹道:你念起经来一般喇嘛都比不上你。据尼玛说,他爷爷曲力图姆是1960年去世的,是年76岁。按照当地人用虚岁的习俗推算,曲力图姆当生于1885年。曲力图姆能用曲调演唱,也能讲述。演唱起来就没完没了,有唱不完的史诗,也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表演曲目中既有《格斯尔》史诗多部篇章,也有其他很多史诗,自然也有更多故事和民歌。在访谈中我曾问尼玛,爷爷曲力图姆是从哪里学会演唱史诗和讲述故事的?尼玛说,据爷爷讲,是从他父亲那里学会的。关于曾祖父的情况,尼玛知道甚少。他说:“据爷爷讲,我曾祖父名叫托伊肃穆,也是一位精通蒙藏两种语言的人。据说他会讲很多很多故事,会唱很多很多史诗。至于会唱哪些史诗,会讲哪些故事,就不知道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爷爷记住和学会了他的史诗和故事,我又向爷爷学,所以现在我讲的故事里边肯定有曾祖父讲过的故事。据说,他也能用蒙古语讲藏族故事,用藏语讲蒙古故事。我不知道他哪一年去世,也不知道他活到多少岁。”
    据尼玛说,在讲述故事方面给他决定性影响的人就是他的爷爷——曲力图姆。那是在他父亲失踪后的事情。父亲走后爷爷(外祖父)来了。那是1949年。来了以后每天晚上给他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讲故事听。直到1950年被送到独身老妈家,尼玛听爷爷讲故事整整一年。现在他仍记着的和讲述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候初步记在心中的。1950年到1956年间在独身老奶奶家,失去了听爷爷讲故事的机会。然后1957年干部培训班放假,尼玛趁这个机会又请爷爷给自己讲故事10多天。他在以前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记住了这次爷爷讲的大部分故事。这便是给我讲述的所有史诗和故事的来历。只不过爷爷能唱能讲,尼玛只会讲,不会唱。这是因为,尼玛聆听爷爷演唱的时间太短,总共才一年。显然,这么短的时间是难于培育出一名能唱会讲的歌手来的。尼玛是凭着自己对口头传统的热爱,凭着自己天生的记忆力记住和学会讲述故事的。
    有趣的是,他刚学会了爷爷演唱或讲述的部分故事,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接撞而来,民间口头传统被界定为封建文化受到排斥,尼玛也就失去了在民间舞台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冬营夏牧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为少数伙伴讲故事。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和一个伙伴放牧在野外过夜,在同伴的要求下讲故事,一直讲到第二天日出。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听众是自己的子女或者住在他家上学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事情。那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孩子们需要听他讲故事。自己生活经历坎坷,受到的创伤很多、很深,他自己也需要用讲故事来消磨时光,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故事来慢慢治疗心灵的创伤。于是,每天晚上尼玛就给孩子们讲述故事,孩子们听着听着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尼玛自己也看着孩子们脸上那天真无邪、充满期待和满足幸福的表情,心灵多少得到安慰。在我采录他的故事的过程中,他现已经长大成人、在德令哈工作的两个侄女帮他回忆起了不少故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尼玛的表演史。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讲述篇目。

 

    他讲述的史诗有:
1.《放牛犊的小男孩》(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1,A面,B面,磁带№.2,A面;DV№1,MD№1)
2.《格斯尔在腾格里汗家出生》(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6,A面,B面;DV№2,MD№2)
3.《格斯尔降生阿曼格克扎家》(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3,A面,B面,DV№3,MD№2)
    他讲述的故事有:
1.《可汗的三位公主》(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4,A面,B面,磁带№.5,A面;DV№4,MD№3)
2.《诺彦与两个女儿》(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5,A面;MD№3)
3.《可汗的五位公主》(2005.11.28尼玛讲述,磁带№.5,B面,磁带№.6,A面;MD№3)
4.《黑山羊》(2005.尼玛讲述,磁带№.7,A面,B面前5分;MD№4)
5.《石狮子的故事》(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7,B面;MD№4)
6.《杜布钦喇嘛》(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7,B面;MD№4)
7.《富人家的两位公子》A(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7,B面;MD№4)
8.《阿尔嘎特察罕陶莱》(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8,A面;DV№5,MD№5)
9.《嘎海图勒格奇》A(藏族异文,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8,A面,B面;DV№5,MD№5)
10.《嘎海图勒格奇》B(蒙古族异文,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8,B面,磁带№.9,A面;MD№5)
11.《羊尾巴男孩》(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9,A面,MD№5)
12.《哈日尼顿克布恩》(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9,B面,MD№6)
13.《富人家的两位公子》B(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9,B面,磁带№.10,A面;MD№6)
14.《不合群的人》(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0,A面,MD№6)
15.《炮齐莫尔根》(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9,A面,MD№6)
16.《达丽玛与兆丽玛》(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0,B面,MD№7)
17.《胡楞毛利图》(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0,B面,MD№7)
18.《食人妖婆的故事》A (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0,B面,MD№7)
19.《朝浩尔喇嘛》(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A面;DV№6;MD№7)
20.《香客的故事》(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1.《寻找失散的骆驼》(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2.《阿里克的诺彦》(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3.《早吃晚饭习俗的来历》(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4.《老猎人和年轻猎人》A(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5.《老猎人和年轻猎人》B(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7)
26.《灭怪兽降甘雨的猎人》(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1,B面;MD№8)
27.《铁匠与木匠》(2005.11.29.尼玛讲述,磁带№.12,A面;MD№8)
28.《两个猎人》A(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2,B面;DV№6;MD№8)
29.《两个猎人》B(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2,B面;MD№8)
30.《萨满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2,B面;MD№8)
31.《佣人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A面;MD№8)
32.《男摔跤手和女摔跤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A面;MD№8)
33.《食人妖婆的故事》B(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A面;MD№8)
34. 《食人妖婆的故事》C(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B面;MD№8)
35.《黑心肠的父亲》(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B面;MD№8)
36.《老母牛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3,B面;MD№8)
37.《老虎与小牛》(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38.《明扎克温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39.《种地的年轻人》(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40.《喜欢猎杀蛇的人》(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41.《一个青年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42.《萨满与鬼》(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43.《萨满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A面;MD№9)
44.《浩亦图莫尔根特伯讷》(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4,B面,№.15,A面;MD№9)
45.《两头公牛》(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5,A面;MD№9)
46.《金胸银臀的男孩》(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5,B面,№16,A面;MD№9)
47.《玛塔噶尔哈日》(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6,A面,B面;MD№9)
48.《七个兆赤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7,A面;MD№10)
49.《孤儿和黑色母马》(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7,B面;MD№10)
50.《毕嘎尔米吉德汗》 (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8,A面;MD№10)
51.《阿克东布》(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8,A面;MD№10)
52.《公子与马夫》(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8,A面,B面,№.19,A面;MD№10)
53.《狐狸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9,A面;MD№11)
54.《孤儿的故事》(2005.11.30.尼玛讲述,磁带№.19,B面,№20,A面;MD№11)
55.《答兰胡达拉奇》(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0,B面;DV№.7;MD№11)
56《道兰乌兰喇嘛》(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0,B面;DV№.7;MD№11)
57.《云吉嘎乌》(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0,B面,№.21,A面;DV№.7;MD№11)
58.《古尔班辛吉图扎胡》(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A面;MD№11)
59.《老金匠》(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A面;MD№11)
60.《鹦鹉传》(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MD№11)
61.《索南活佛》(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MD№12)
62.《达希彻凌》(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MD№12)
63.《老猎人和年轻猎人》C(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MD№12)
64.《老猎人和年轻猎人》D(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MD№12)
65.《喇嘛与班迪》(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1,B面,№22,A面;MD№12)
66.《凶恶的诺彦》(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A面;MD№12)
67.《喇嘛与三个班迪》(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A面;MD№12)
68.《驴耳王》(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A面;MD№12)
69.《长着犄角的汗》(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A面;MD№12)
70.《黑蛇与白蛇》(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A面,B面;MD№12)
71.《七个秃子》(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B面;MD№12)
72.《哈敦高勒河名称的来历》A(2005.12.1.尼玛讲述,磁带№22,B面;MD№12)
73.《布哈河名字的来历》(2005.12.1.尼玛讲述,MD№12)
74.《朝克图汗的故事》A(2005.12.2.尼玛讲述,MD№13)
75.《高尔苏山传说》(2005.12.2.尼玛讲述,MD№13)
76. 《哈敦高勒河名称的来历》B(2005.12.2.尼玛讲述,MD№13)
77.《两位活佛》(2005.12.2.尼玛讲述,MD№13)
78.《古尔特姆的传说》(2005.12.2.尼玛讲述,MD№13)
79.《可汗与两位夫人》(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3,A面,B面;MD№13,№14)
80.《陶亦苏木诺彦》(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A面;MD№14)
81.《哈拉塔尔喇嘛》(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A面,B面;MD№14)
82.《右翼旗的摔跤手》(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B面;MD№14)
83.《阿拉坦特布希山的传说》(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B面;MD№14)
84.《东布活佛》(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B面;MD№14)
85.《银鞋》 (2005.12.2.尼玛讲述,磁带№24,B面;MD№14)
86.《大昭寺的门为什么矮》(2005.12.3.尼玛讲述,磁带№25,A面)
87.《五月五习俗的传说》(2005.12.3.尼玛讲述,磁带№25,A面)
88.《查宝罗尔德克》(2005.12.3.尼玛讲述,磁带№25,A面)
89.《喀尔喀摔跤手》(2005.12.3.尼玛讲述,磁带№25,A面)
90.《诺彦的两个夫人》(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1.《萨满的故事》(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2.《渔翁》(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3.《朝克图汗的故事》B(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4.《放猪的老妇人》(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5.《废除杀死老人法》(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6.《孤儿当官》(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7.《拾柴的青年》(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8.《兄弟俩的故事》(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99.《聪明的喇嘛》(2005.12.10.尼玛讲述,MD№15)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尼玛的爷爷精通蒙藏两种语言,会演唱和讲述蒙藏两个民族的故事,因此,在尼玛讲述的故事里面有不少来源于藏族的故事。尼玛自己确认是藏族故事的就有12篇之多,占他讲述的故事的10%。这些故事是:
1、第4个故事《黑山羊》
2、第5个故事《石狮子的故事》
3、第6个故事《杜布钦喇嘛》
4、第9个故事《嘎海图勒格奇》A
5、第16个故事《达丽玛与兆丽玛》
6、第27个故事《铁匠与木匠》
7、第47个故事《玛塔噶尔哈日》
8、第48个故事《七个兆赤的故事》
9、第51个故事《阿克东布》
10、第58个故事《古尔班辛吉图扎胡》
11、第80个故事《陶亦苏木诺彦》
12、第88个故事《查宝罗尔德克》
    另外,尼玛还说他讲述的《格斯尔》当中有的地方还有来源于藏族《格萨尔》的内容。尼玛的家乡蒙古族与藏族比邻而居,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甚为密切,民族之间通婚者不在少数。因此,当地蒙古族中不乏蒙藏语兼通者,藏族里边也有不少通这两种语言者。例如,尼玛举例说,在他的家乡曾经有一位藏人,名叫旺酷(音)。他的妻子是蒙古人,旺酷本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并且他还是一位民间艺人,经常用蒙藏两种语言讲述故事。她的女儿叫玉梅,现住在乌兰县。的确,尼玛的家乡茶卡地区,蒙古族受到藏文化影响深刻。我曾两度请求尼玛老人给我唱歌,他说不会蒙古歌曲,因此两次都唱了藏族歌曲。蒙藏两个民族在口头文学方面的关系与交流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英雄史诗《格斯尔》与《格萨尔》之间的关系研究上。现在看来,仅仅停留在一两部口头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上难于解决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深入到蒙藏民间去大规模调查研究,方有助于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除了这5名史诗艺人外,在青海卫拉特地区还有一些民间艺人。但这五位艺人的状况就是青海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的一个缩影。而这五位里头有3位是上了七十岁,甚至上了八十岁的老艺人。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其中胡雅克图老人最近逝世。一方面有才华的艺人们一个接着一个过世,另一方面年轻的艺人产生不出来。我们知道,现在,在青海以外国内外任何蒙古族聚居区,都没有像他们这样高龄、真正知道过去蒙古族史诗传统的艺人群了。或许,他们就是最后一批传统的史诗艺人。而这些老史诗艺人们对过去真正的史诗传统了解的比其他人要多得多。更加可贵的是,他们中有的艺人还是史诗演唱世家,因此,及时对他们进行采访,抢救他们记忆中的史诗和口头文化遗产,在今天显得特别紧迫。

 

    2、以《格斯尔》为中心的发展态势
  在遇到表现了通常意义上的史诗题材的文本时,看它是韵文体还是散文体,似乎已经成了国内判断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的一个标准。然而,如若拿这个标准去衡量青海卫拉特史诗艺人们表演的文本,就会立刻陷入困境。因为在青海卫拉特人那里,用叙述形式还是用韵文演唱形式,并不成为判断它所表演的是史诗还是英雄故事的标准。在那里,根本不存在与我们通常使用的史诗概念(tuuli)相等的概念,而是按长短把故事分为“图吉”(tuuji)和“乌力格尔”(yabuud ulger)两种。因此,“图吉(tuuji)”这个概念泛指长篇叙事故事,而“乌力格尔(yabuud ulger)”则表示短篇故事。 按照这样的理解,他们把我们学术界严格区分的史诗、英雄故事、一般的篇幅较长的故事统统叫做“图吉”。然后在“图吉”下面区分关于谁的“图吉”。因而,青海卫拉特史诗、英雄故事和一般篇幅较长的故事都是以登场的主要人物名字作为篇名。不仅在青海卫拉特蒙古人那里如此,而且在新疆卫拉特、蒙古国卫拉特、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乃至蒙古国以及在我国内蒙古地区也都如此。
在青海卫拉特地区,不仅韵文体还是散文体不能成为区分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的标准,而且是否用曲调也同样不能成为区分它们的一个标志。在新疆卫拉特地区以及蒙古国卫拉特地区,艺人一般只把传统的英雄史诗才用演唱史诗的一些专门曲调进行演唱的。然而在青海卫拉特蒙古地区,不管你是以曲调演唱的,还是用散文叙事方式进行表演的,只要是篇幅长的故事,就叫做“突击”,反之叫做“乌力格尔”。可见,研究青海卫拉特艺人表演的“图吉”,在史诗体裁的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青海卫拉特地区,《格斯尔》史诗有重要影响。《格斯尔》史诗集群的多部故事和长诗,是青海卫拉特史诗艺人们最喜欢演唱的。青海卫拉特蒙古史诗艺人演唱的《格斯尔》史诗中既有来源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故事,也有更多具有青海卫拉特蒙古独有的《格斯尔》故事。即便是那些来源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故事,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异,变异涉及到包括人物名、故事情节在内的各个方面。在我对史诗艺人苏和进行采访,并录音他演唱的包括《格斯尔》在内的多部史诗之前,海西州都兰县的已故老艺人诺尔金被认为是青海卫拉特格斯尔奇(即《格斯尔》史诗演唱艺人)当中演唱《格斯尔》部数最多、最长的人。他共演唱《格斯尔》史诗的9部故事。其中多数故事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有关系。老艺人胡雅克图也演唱了《格斯尔》史诗9部故事,由海西州群众艺术馆的跃进先生记录,发表在《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一书中 。他演唱的9部故事中有些故事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很相似,有些则是与之没有多少关系。
如同在卡尔梅克地区、新疆卫拉特地区《江格尔》史诗有绝对影响那样,在青海卫拉特地区史诗《格斯尔》的影响特别重要。在它的影响下青海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中出现了一切史诗都向它靠拢的倾向。这种倾向明显地表现在,许多与《格斯尔》无关的史诗英雄被说成是格斯尔的英雄,或者被说成是格斯尔的化身,于是许多本来与《格斯尔》无关的史诗都被说成是《格斯尔》史诗的一部分。胡亚克图老人给我演唱了《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史诗,并说这是《格斯尔》的一部故事。我问为什么把同格斯尔毫无相关的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说成是格斯尔呢?他的回答:“格斯尔是个无所不能、变化多端、十分神通的人。经常重新投胎出生,降妖伏魔。骑三岁黑马的布和吉日嘎拉只是其一次投胎转生时用的名子,其他还有,像道力精海巴托尔他们都是格斯尔的化身。” 苏和叶曾做过同样的解释。再例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布和朝鲁于1988年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艺人南德格口中记录了《额仁赛因耿格斯》史诗,艺人当时把它作为《格斯尔》史诗的一部分来演唱的。这实际上是把青海卫拉特其他史诗纳入到《格斯尔》史诗系列的认识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青海卫拉特蒙古《格斯尔》史诗形成了自己的三种基本类型:
1.始终围绕格斯尔英雄事迹展开故事情节的基本型
2.在格斯尔英雄群体中增加一些英雄人物并围绕他们的英雄事迹展开故事情节的扩展型,例如《格斯尔的两个儿子阿拜杨宗把托尔和阿拜班钦巴托尔》
3.在格斯尔化身名目下,把一些本来与《格斯尔》毫无相关的史诗纳入到《格斯尔》史诗集群的附着型
    这三个基本类型中,第一种类型是传统的和典型的《格斯尔》史诗。第二种类型的《格斯尔》史诗篇章基本上是把青海卫拉特其他史诗改编而成。第三种类型的《格斯尔》篇章应该说纯粹就是独立于《格斯尔》史诗的青海卫拉特传统史诗。
由此,青海卫拉特史诗整体上表现出了《格斯尔》中心型史诗带特征。这与《江格尔》中心型的新疆卫拉特史诗形成鲜明的对照。

 

    青海卫拉特蒙古地区之所以成为《格斯尔》中心型史诗带,另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在那里还流传着大量的格斯尔传说,在每个地方山水风物上都贴满了格斯尔的“标签”,使整个青海卫拉特地区俨然变成了那个叱咤风云的格斯尔可汗的频繁活动和居住生活的地盘。格斯尔可汗小时候嬉戏的三座丘陵、支锅用的三块石头、拴马桩、马绊、格斯尔烧茶用的锅、格斯尔及其马和狗的脚印、格斯尔用来取火的燧石、格斯尔饮马的河水、格斯尔放牧的草场、格斯尔数畜群的盆地、格斯尔的水井、格斯尔射穿的山、格斯尔歇息的椅子、格斯尔的盐湖、格斯尔摔跤的地方、格斯尔驻扎的营盘、格斯尔拴住太阳的铁柱、格斯尔下棋的棋盘、格斯尔打死的魔鬼的血滴、同格斯尔为敌的妖婆的镜子……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连柴达木地区的蚊子、咸水等等都与格斯尔可汗的活动有关。仅仅在跃进主编的《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中就收入了这样的风物传说94则。地域涉及青海省蒙古族聚居的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河南县等地。青海卫拉特史诗带之所以成为《格斯尔》中心型史诗带,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在这一地区以《格斯尔》史诗和格斯尔传说为依托,隐约形成了格斯尔保护神信仰;在一些地方,以这种信仰为核心,进而还形成了与当地敖包祭祀相结合的格斯尔祭祀活动。
    前面我们把分析的视角始终放在《格斯尔》史诗的外围部分。在格斯尔英雄群体中增加一些英雄人物并围绕他们的英雄事迹展开故事情节的篇章,是新创作的部分,这一部分一经创作出来,就成为《格斯尔》史诗的一部分而为《格斯尔》史诗系列的形成添砖加瓦。与此同时,青海卫拉特史诗传统中的其他一些史诗,也渐渐被纳入到《格斯尔》史诗系列。即,新创史诗和固有史诗都在成为《格斯尔》系列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很多青海卫拉特传统史诗都在向《格斯尔》史诗靠拢,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给人一种感觉,就是青海卫拉特史诗正围绕《格斯尔》史诗在做向心运动。这个运动的结果是,《格斯尔》史诗在青海卫拉特蒙古人当中形成了具有青海卫拉特蒙古特色的《格斯尔》史诗。换句话说,青海卫拉特蒙古传统史诗向《格斯尔》史诗靠拢的向心运动,就是具有青海卫拉特蒙古地方特色的《格斯尔》史诗的形成过程。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移到《格斯尔》史诗原初的核心部分,以这个核心部分作为标准放眼其外围的时候,上述形成过程就立刻走到了它的对立面——变异过程。这一遍一过程实际产生的结果是,《格斯尔》史诗在青海卫拉特蒙古地区更加富有变化,更加向蒙古传统史诗靠拢。
    《格斯尔》中心型是青海蒙古史诗带所表现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必须指出来。在进行田野调查以后,我认为,青海卫拉特史诗带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地域特色,就表现在与藏文化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的形成既得益于这一史诗带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也得益于蒙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由于这个问题与本书的研究课题没有关系,在此就不展开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