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5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内蒙古作协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纪念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出席并讲话,号召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向纳·赛音朝克图学习,自觉地承担起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和纳·赛音朝克图的亲属代表分别发言,回顾了纳·赛音朝克图实现理想抱负、坚持艺术追求的奋斗历程,探讨了他在当代蒙古族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现将发言摘登,敬请关注。
歌喉最嘹亮的领唱者
策·杰尔嘎拉
蒙古民族一代文豪、人民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是我国现当代蒙古族诗歌的奠基人,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爱戴的大诗人。玛拉沁夫说:“他是牧民中的诗人,诗人中的牧民。”巴·布林贝赫说:“如果把我们的诗人队伍比作合唱团的话,毫无疑问他是其中歌喉最嘹亮的领唱者。”
今天,我们缅怀蒙古民族文学继尹湛纳希之后出现的这位大文豪、大诗人,在更新更广更深的层次上评价研讨诗人的作品成就、影响及其社会价值,对我们今天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繁荣发展蒙古族文学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巴·布林贝赫的名字同纳·赛音朝克图的名字一起,在蔚蓝的蒙古诗歌的天空中犹如启明星般耀眼夺目。纳·赛音朝克图纵跨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两个发展时期,先后出版44部著作,给蒙古族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在建国50周年之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纳·赛音朝克图全集》(8卷)之后,又出版了《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论文集》(上下册,80余万字)和《回忆纳·赛音朝克图》纪念文集(上下册,70多万字),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纳·赛音朝克图及其作品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
纳·赛音朝克图的文学创作生涯从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走过30多年的文学创作道路。纳·赛音朝克图早期诗歌在借鉴、融合域外民族的诗歌艺术方面成就突出。解放战争时期,纳·赛音朝克图创作的优秀诗篇《沙原,我的故乡》,敲响了我国蒙古族新文学的第一个鼓点。新中国成立后,诗人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华,投注于“阳光般光辉明朗的新生活”,是纳·赛音朝克图创作的鼎盛时期。纳·赛音朝克图的代表作之一《狂欢之歌》是诗人献给建国10周年的优秀抒情长诗,该诗以其宏大的规模、雷鸣闪电般的气势和强烈的抒情性,在当代蒙古族诗坛乃至全国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那生动的比喻、拟人和夸张,想象的瑰丽,造型的优美,为作品创造了深邃的意境。那明快的节奏、楼梯诗的形式,给人一种优美的音乐享受。纳·赛音朝克图不仅是运用发展蒙古族文学语言的榜样,也是学习运用人民群众活的语言的典范。他的诗歌以其卓越的天慧禀赋,开启了内蒙古新文学光辉绚烂的一页。正如扎拉嘎胡所说:“新中国成立后,纳·赛音朝克图以其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与艾青、冯至、郭小川、贺敬之等一代诗人共同完成了建国初期新兴诗歌的建构,为我们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为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与时代和人民同行
阿云嘎
我认为,我们今天纪念纳·赛音朝克图,其实是在回顾内蒙古文学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纳·赛音朝克图他们那一代内蒙古老作家们的创作鼎盛时期,也是内蒙古文学在全国文坛上大放光彩的时期,是内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他们那一代作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好多宝贵的经验。这里我只想谈谈文学与人民群众、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纳·赛音朝克图那一代作家活跃于全国文坛的时期,是内蒙古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最多的时期。哪里有重大的建设项目,哪里出现了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哪里就肯定有作家的身影出现。根据纳·赛音朝克图日记记载,他就带着家人到草原上住在蒙古包里,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而且他们的好多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在第一线写成的,比如纳·赛音朝克图以他的家乡牧民生活为题材的诗集《蓝旗散歌》、布林贝赫表现巴彦鄂博铁矿开发的诗集《凤凰》、玛拉沁夫描写包钢建设的电影《草原晨曲》等等。这些作品带着浓烈而清新的基层生活气息,表现了那个年代在内蒙古发生的好多重大事件,所以一经问世,就立刻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肯定。那时候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了真诚、热情、朴实、健康向上的共同的基调,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作家们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表现,是作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表现。
从纳·赛音朝克图那个时期的文学实践还告诉我们,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内蒙古新文学真正的母体。内蒙古文学的特色和优势,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内蒙古文学引起全国文坛注目当然有好多原因,其中表现了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读者正是从内蒙古作家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对蒙古族和内蒙古的形象化的印象,感到耳目一新,产生了阅读兴趣。其实,按一般规律来说,文学是离不开具体土壤的,任何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都在表达某一个地区、民族的生活、心理、命运等等。我觉得有些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片面的理解,就是把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理解为作品的外包装。我们的一些作品里,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以为加进一些拉马头琴、祭敖包、骑马奔跑等情节就表现了民族特色。但如果这些情节是随意加进去的,反而损害了作品的品格。而内蒙古老一代作家的作品不是这样的,他们的作品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他们作品灵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东西。这也是他们长期深入生活的结果。
(作者为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
经典意义与文化潜力
特·官布扎布
将纳·赛音朝克图现象放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下加以思考,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他的认识,延伸其对我们的意义。
一、经典的价值:不论从文化流传的角度,还是从影响后代的力量来看,只有经典的作品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不断陶冶大众心灵的精神产品。
对蒙古族文学和大众读者来说,纳·赛音朝克图的人和作品无疑都是经典的。纳·赛音朝克图出生在旧中国黑暗的天空下,在那个时代,他是“被压在篱笆下的小草”,但这个“小草”有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他在早期年代,书写了《被压在篱笆下的小草》《窗口》等抨击黑暗、渴望自由的大量诗作。他成长的那个年代是蒙古族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而苦苦思索和寻找出路的年代。纳·赛音朝克图不仅热情参与了民族复兴的这个梦想,而且作为一个智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这时的作品《沙漠故乡》《蒙古民族振兴之歌》等,充分体现和表达了那个时代精神追求的体貌。
自治区的成立和新中国的诞生,使“小草”获得了解放,见到了光明。这时的纳·赛音朝克图一改过去那种苦闷、压抑的写作风格,而以热情奔放的旋律开始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正如他在《狂欢之歌》中所写:“带着喉咙降生在人间是为了什么?我要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建国十周年!赋诗讴歌直到如今是为了什么?我要歌唱阳光般明媚灿烂的生活。”作者的高声歌唱响彻在他《我们雄庄的声音》《狂欢之歌》《蓝旗散歌》等所有后期作品之中。
回望纳·赛音朝克图的生命经历和文学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恰好是中国历史新旧交替时代的整体写照。所以,他对我们的经典意义非常明显。
二、文化潜力:我们一向认为文学是高贵的内容形式,而文化是普通的日常存在。由于这一认知深入人心,也贯穿在我们传播文学的行为和做法之中,直到今天我们没有足够重视把经典文学转换成文化形态的必要性。
如果认真观察内容对心灵的影响力,我们就会发现,最有穿透力、最为持久、最有效力的,非文化莫属。它比文学的存在形态广泛的多、灵活的多。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把文学从“文学的圈子”转移到“文化的圈子”里的办法手段和途径。
把文学转换成文化的形态,需要我们对已有的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选择,而纳·赛音朝克图先生的作品恰好有这样的潜力。我们知道,在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中,充满着富含哲理与激情的经典段落、精彩片段与至理名言。如果我们能把它转移到大众百姓耳目感官的各个频道之上,那么纳·赛音朝克图的经典作用就会得到最大的放大。
(作者为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
家族后人的精神财富
乌·纳钦
今年是我的姥爷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我作为纳·赛音朝克图家族后代,有幸参加本次座谈会,感到无比自豪和感动。
纳·赛音朝克图作为伟大诗人和蒙古族新文化的先锋,早已属于家乡、属于民族、属于这个国家了。但是,他也永远属于他的家族。他优美的诗篇、朴实的作风、完美的人格,同样激励着家族后人,早已成为家族后人精神的图腾!于是家族后人们高举起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事业的神圣火把,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努力地传承着纳·赛音朝克图精神的衣钵。我的舅姥爷、《成吉思汗史记》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赛熙雅乐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搜集出版包括81首诗作的第一部大型《纳·赛音朝克图诗选》;我的舅舅、锡林郭勒盟政法委原副书记乌恩奇为8卷本《纳·赛音朝克图全集》搜集并提供了大量资料,接着组织出版了迄今最权威的两卷本《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论文集》;我本人出版了70万字的学术专著《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人类学与民俗学视野中的作家新阐释与研究词典》,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与社会媒体的关注。
直到今天,相关纳·赛音朝克图的研究论著已近200篇,研究视野覆盖了文学、美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有着继续深入和扩展的潜能。
第一,纳·赛音朝克图对内蒙古乃至中国蒙古族现代化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化更应该是指人的现代化。纳·赛音朝克图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出版《心侣集》《沙漠故乡》《蒙古振兴之歌》《家政兴旺书》《心灵之光》等著作,反映蒙古族社会重大问题,力图以教育和文学的手段唤起民族的觉醒,为促进蒙古人精神的启蒙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纳·赛音朝克图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构建民族国家话语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以后,他投入到建构一体化民族国家话语的宏大抒写中,为新生国家咏唱,同时,凭借国家话语平台,展示了自己民族身份的标识。他的政治抒情长诗《狂欢之歌》以浓郁的共和国情结表达了对统一国体的高度认同,完成了“中国形象”谱系下蒙古族心声的汇流,为增强民族向心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第三,纳·赛音朝克图对坚持文学的民族性方面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启迪。他掌握着蒙、汉、日、英4种语言文字,却一生坚持以母语创作,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显示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激励着我们在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交流中,以与众不同的民族性,绽放出一道道独具魅力的风景,赢得世界文坛的尊重。
(作者为纳·赛音朝克图外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
作家型思想家和思想家型作家的典范
乌日斯嘎拉
回顾纳·赛音朝克图一生的历练和创作,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探讨其在思想观念方面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其中,现代启蒙思想是纳·赛音朝克图社会文化思想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从而,可以评价纳·赛音朝克图是“作家型的思想家,思想家型的作家”的典范。
纳·赛音朝克图作品遗产极其丰硕。其中包括大量的诗歌和散文。根据《纳·赛音朝克图全集》及相关研究统计,仅在1937至1947年10年间,纳·赛音朝克图共创作诗歌106首,文集有《心侣集》,散文集《沙漠的故乡》《蒙古兴盛之歌》《家政兴旺书》《教育方法》等各类著作。1947至1973年期间先后出版了《我们的强盛之歌》《幸福与友谊》等蒙汉文诗集及各类著作达22部之多。诗歌、散文之外有小说、曲艺、理论评论、纪实文学和翻译、日记、信札等多种文类,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最近20年来,蒙古国及旅日蒙古族学者全面搜集纳·赛音朝克图生平和创作方面的原始文献,出版了《纳·赛音朝克图手迹诗选》等,将纳·赛音朝克图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是2014年出版的《赛春嘎原版作品集》,是迄今为止最具学术价值的史料。
纳·赛音朝克图在对他赛春嘎时期提出的“开拓开放”进行内涵解释说:“开拓开放是指开阔眼界,敞开心胸,走出国门,在研究了解开化的世界各国和民族状况的同时,寻找发现自己民族封闭落后的原因。”作者指出,古代的蒙古、近代的日本和当今的世界如此昌盛的主要原因在于摒弃“锁国政策”。作者不仅看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的某些重要原因,而且进一步指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要进行互相交流和借鉴”的重要性。个人觉醒以知识开发智慧,家庭兴旺以勤劳战胜懒散,民族振兴以开放取代封闭,这是贯穿于这一时期赛春嘎追求的思想主线。
纳·赛音朝克图年轻时期的赛春嘎与他其他时期具有很大的反差。他赛春嘎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异常丰富、复杂和多变,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篇叫《赋予作品以生命力》的文章写道:“旧的赛春嘎已死去,新的赛音朝克图诞生了”。这是否意味着如作者所言纳·赛音朝克图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转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纳·赛音朝克图全集》修订工作亟待开展。该全集初版工作已经过了15年,对纳·赛音朝克图的学术研究也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再根据原版史料出版更为完善的《全集》的条件已经成熟。出版《纳·赛音朝克图全集》汉文版,是将纳·赛音朝克图文学遗产变成更多读者精神食粮的有益工程。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深远的现实意义 巨大的文化价值
王海梅
我们举行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是为了通过研究一个时代的个体,从而总结纳·赛音朝克图带给今天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现实意义。对重塑民族经典的启示意义。可以说,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经典焦虑的时代,也是重新建立一个民族经典的时代。举办此次纪念活动,就是一种重塑经典、重解经典的活动,能给我们以很多思想上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支撑。其次,对建构草原文化的意义。我们正在努力建构一种新型的蒙古文化,有人称这种文化为草原文化。这种新型的蒙古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更应该具有精神的内涵或精神传统,这样才能变成一种有灵魂的文化。纳·赛音朝克图及其文学作品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纳·赛音朝克图本身也构建了一个传统,即将传统与革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传统。第三,对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与互动的推进。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已成为当代追逐的主要方向。纳·赛音朝克图和他的作品能够起到一种纽带作用。他在创作活动中,引进和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各种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蒙古族现代文学。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给文学研究界留下很多值得挖掘的资源,同时也在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用,为促进跨学科的互动和对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纳·赛音朝克图的地位和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史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品格和文化价值。在纪念纳·赛音朝克图的文章中,对其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评价更是超过了对他作品的评价。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纳·赛音朝克图是一个善良而温和、宽容而智慧的文人。他的人格是完美的,他的形象汇聚了蒙古人诸多优秀的品格以及价值追求,体现了蒙古民族的集体想象和价值取向。从纳·赛音朝克图形象发觉到平和与宽容是一种精神品格。它既是纳·赛音朝克图的精神,也是蒙古族文化乃至当今草原文化的精髓。他能够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和事情,也能够接纳人类所有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成果。因此,他的形象属于蒙古族,同时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文化形象。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蒙学院教授、评论家)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