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走过50周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4  作者:阿勒得尔图
  本报讯 (记者 阿勒得尔图)8月30日,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50年来的心路历程,深入阐释了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草原文化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1957年1月由当时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筹备,于1957年5月成立,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前身。

  据悉,建所之初,该所就重视第一手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组织工作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和其他蒙古族聚居区搜集各类文献资料。被称为稀世珍宝的《大藏经》就是他们当时在锡林郭勒盟的一所寺庙里发现的,19世纪蒙古族最为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尹湛纳希的手稿、书画、信件、家谱、藏书也都是该所在那一时期征集到的。

  同时,该所一直把“建设具有地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学科,直接为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在占有绝对资料优势的前提下,对蒙古文各种文献抄本从版本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校勘、翻译,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古历史文献学,推出一批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学术著作。其中,额尔登泰、阿萨拉图、乌云达来潜心研究10年的成果《<蒙古秘史>校勘本》、《<蒙古秘史>词汇选释》两部巨著的学术价值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公认;4卷本《蒙古族通史》和《蒙古族文学史》以及《汉蒙词典》等集大成之作,从着手研究到最终成果,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历经几十年的时间,这些成果都已成为蒙古族历史、文学、语言、文献等学科的奠基之作。

  继承上世纪50年代蒙古语文直接为现实服务的光荣传统,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队伍依托蒙古语言学科建设的优势,研发出集蒙古语言学、计算机学、编码学等综合知识技能为一体的跨学科高新技术——蒙古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并使其市场化。“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工程的推出和实施,有效地将蒙古族及“三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分类方法搜集整理,存入电脑网络存储系统并使其具有存储、演示、提取等多种功能;“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的推出和实施,将蒙古语口语语料及蒙古文原始文献语料存入计算机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这些“工程”将会成为深入研究蒙古学及相关学科,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基础资源,也会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7-9-7 期数:90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