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论述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北卫拉特蒙古族文学的概况。
居住在我国大西北的卫拉特蒙古族,在整个蒙古族中是文化很发达的一部分。早在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就接受了古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沿用了回鹘文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后,回鹘文字便被推广到整个蒙古民族中,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回鹘式蒙古文。卫特拉蒙古族较早有了文字,文化基础厚实,所以他们在长期的游牧和狩猎生活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美的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观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道德风貌和理想追求。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卫拉特蒙古族人民智慧才干的结晶,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闪闪发光的明珠。
在浩瀚的卫拉特蒙古族民间文学中,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祝词赞词和民间歌曲占主要地位。其中英雄史诗篇幅宏大,故事曲折,振奋人心,闻名于世;民间故事、祝词赞词和民间歌曲数量较多,流传极广,早已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深远。
我国的三大英雄史诗都出自大西北,其中有两部便是卫拉特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格萨尔传》。这两部宏篇巨著,与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一起,被蒙古文学界公认为蒙古族历代文学奇山异峰中的三个顶峰,被翻译成汉文和多种外文,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研究学科。对这两部巨著,近年来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等地,除召开过地方性研讨会和演唱会外,还曾召开过数次全国或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每次讨论会上都宣读大量的学术论文,加强了横向联系,不断深入了该项研究。1985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格萨尔》领导小组分别出版了《江格尔研究论文集》,《格萨尔研究论文集》,展示了该项研究的阵容和基本概况,其学术价值很高,博得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好评。这两部宏篇巨著不同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笔者所见到的十多种版本的《格萨尔传》中,由斯琴孟和、道荣尕等学者们整理出版的《卫拉特格萨尔》、《青海安多格萨尔》、《甘肃肃北格萨尔》等都出自卫拉特蒙古族地区,是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该史诗各种版本的比较研究,观察其起源发展和演变流传情况,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格萨尔传》虽有十多种不同版本,但其大概内容思想意义基本相似,即展现了英雄格萨尔复杂曲折的战斗历程和战胜各种妖魔鬼怪,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故事情节。体现了古代蒙古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和社会丑恶势力的豪迈气概以及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江格尔》的搜集整理工作方面,有关学者们也付出了艰辛劳动,取得了该领域突破性重大成就,自1978年起,新疆著名学者托·巴达玛和内蒙古大学教授宝音贺喜格走遍新疆12个县,搜集整理出十五回诗歌体《江格尔》,比1958年的内蒙古十三章回本多两回。1985年至1987年间,由新疆托·巴达玛、扎木查等10位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七十回诗歌体《江格尔》,体现了《江格尔》搜集整理工作的最新成绩。我国大西北卫拉特的该版《江格尔》,比俄罗斯的二十五章回本多四十五回,比蒙古国的三十五章回本多三十五回,是在国际国内章回最多,诗行最多,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完善,语言优美,享有很高声誉的一个版本,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大西北卫拉特蒙古人民的文学水平和文化素质。除此外,还有《那仁汗》、《古南哈拉》、《阿拉达尔汗》、《汗庆格勒》、《乌河达尔汗》、《查干巴特尔汗》、《那仁山旦台吉》、《扎拉布台吉》、《瓦其尔汗》等几十部英雄史诗已被学者们发现,并搜集整理,成书发行,广为流传。其中甘肃、青海的《汗庆格勒》自1910年起就被学者们搜集整理,引起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注意。有的学者称该史诗为甘肃青海民间文学三个顶峰之一。该史诗有几种不同版本,1700多行,以反侵略战争为主线索,歌颂了主人公汗庆格勒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英雄业绩,表现了当时蒙古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以上众多史诗,形成了卫拉特英雄史诗的完整体系,它与内蒙古巴尔虎布利亚特体系的英雄史诗相比,具有很多特色。该体系的英雄史诗,篇幅较长,主人公较多,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发展缓慢,结构均以一个基本情节和其它派生情节所组成,而且有些史诗的派生情节比基本情节更加波澜壮阔、规模宏大。这与卫拉特部落艰难曲折的漫长历史有密切联系。史诗中虽有很多神话传奇式的夸张渲染,但如仔细观察,却包含着许多真实生活内容,是了解和研究卫拉特生活、历史和各种体裁文学的宝贵资源,也是学习卫拉特方言古语的极好教材。
在卫拉特蒙古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独具特色,大多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和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残暴、凶恶、虚伪、狡猾的统治阶级,有力地鞭鞑了王公老爷,辛辣地嘲讽了豪门显贵。如流传甚广的《聪明的媳妇》、《牧童的故事》、《兄弟俩的两锭元宝》、《可汗做贼的故事》①等,都是歌颂人民群众反抗封建暴政的故事,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还有流传极广,几乎人人皆知的《说谎大王》②,是一篇思想性很强,含义极深的幽默故事,有散文体、诗歌体和甲乙对话形式等多种版本。其中散文体和诗歌体的内容基本相似,都通过主人公的30多次说谎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和封建贵族们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处处弄虚作假的虚伪、欺骗本质。该两种版本对主人公的刻画较粗略,没有具体交待其姓名、长相、籍贯和职业等。但甲乙对话形式的《说谎大王》则不同,它是在上述散文体和诗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成。主人公有名有姓有籍贯有相貌特征。他是居住在腾格里沙漠边上的一个高大个,名叫罗布桑达布哈。为投机取巧,他到庙上当了一段喇嘛,因念经认真,嗓音宏亮,又善于交际,步步高升,当上了上层喇嘛,但他仍不满足,后竟离庙经商,发了大财,但因为沉迷于酒色之中,不久便将所有钱财挥霍一空,变成了两手空空的乞丐,于是周围的人谁也不理睬他,尤其那些昔日亲朋好友和亲爱的女人躲得更远。该故事通过说谎者的这些遭遇,对当时唯利是图,互相欺诈,虚伪作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是窥视清朝封建社会末朝的一个窗口。机智人物故事中有《明安永登的故事》、《阿尔嘎其的故事》等。其中的主人公明安永登,阿尔嘎其是卫拉特蒙古族人民依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虚构塑造的典型形象,他们浑身是胆,智慧无穷,锋芒毕露,矛头直指贪得无厌的巴音,敲诈勒索的章盖,愚蠢无能的王爷和残暴昏庸的可汗,使他们在无数次智斗中丑态百出,狼狈不堪,彻底失败,表现了我国大西北卫拉特蒙古人民的智慧机警和豪迈气概。除此外,有关祖先的渊源,地名来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如《党河的故事》、《天池的故事》、《博格达山的传说》、《明山的传说》、《巴特尔洪台吉的传说》、《噶尔丹的传说》、《丹僧的故事》、《莫尔根特木那的故事》③等。对《莫尔根特木那的故事》近年来出现了数篇较有份量的研究18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特别注意。有的学者作了大量考证,佐证莫尔根特木那为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真实人物;有的则不以为然,认为莫尔根特木那是卫拉特人民按自己的愿望虚构塑造的传奇式人物云云,争论极为热烈,这里不予赘述。
在大西北卫拉特蒙古民间文学中,祝词赞词和民间歌曲更为普及,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朗诵或演唱。祝词大致可分蒙古包祝词、完婚祝词、祭天祝词、祭地祝词、启酒祝词、祭火祝词、门扇祝词、肩胛骨祝词等几十种,同时还有大量赞词,如快骏马赞、弓箭赞、摔跤手赞、鲜花赞等,大致也有30多种。很多祝词赞词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在各种生活习俗及其演变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各类祝词赞词的字里行间都表现了西北卫拉特蒙古人民“生活美满欢畅,身体坚硬如钢”的美好愿望,生动地体现了卫拉特蒙古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故乡草原的思想感情,色彩绚丽,情深意切。祝词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是《启酒祝词》④,该祝词被学术界称为甘肃、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极重要作品之一。其篇幅较长,共有8段,194行,从文字和内容上考察,该祝词中除记述了13世纪蒙古历史和有关成吉思汗的一些历史事件,传说典故等外,着重记述了卫拉特固什汗以及子孙仓嘎尔迪与五世达赖、四世班禅等历史人物的关系、来往和有关重大历史事迹;同时还包括甘肃、青海有关历史传说故事等,除文学价值外还具有较丰富的历史资料价值。西北卫拉特蒙古族祝词赞词的语句特别优美朴实,舒展流畅,易说易唱,比较恰当,是卫拉特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西北卫拉特蒙古歌曲大致有上千首,卫拉特人个个都酷爱歌曲,每个人至少会唱几十首。一个晚上的宴会不准重唱同一首歌,可见歌曲之丰富多彩,所以作家们称赞卫拉特草原为歌的海洋,歌手之乡。卫拉特蒙古歌曲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优美动听。其中思念父母歌、情歌、历史故事歌、英雄赞歌和思念、赞颂家乡之歌占主要地位。这些歌曲大多采用比兴手法。西北卫拉特蒙古歌曲在结构上还有重章叠句,给人以深刻影响的特点。如《英雄嘎拉达玛之歌》中每唱一段嘎拉达玛的英雄业绩后,都要重复一句“啊,盛名于世的英雄,尊敬的嘎拉达玛哟”,其目的就是让卫拉特英雄嘎拉达玛的雄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中世纪卫拉特蒙古族书面文学中,小说和散文作品占主要地位。这些作品含蓄深刻,通过众多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突出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学团结统一主旋律,很早就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蒙古民族的小说作品,始于13世纪。其1240年成书的蒙古族代表作《蒙古秘史》,刻画了众多典型形象,再现了500年间的蒙古历史,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学巨著。在其后的近两个世纪内,由于蒙古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蒙古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创作出了《孤儿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箭筒士阿尔嘎聪》、《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等一大批传世佳作,迎来了蒙古族书面文学的黄金季节。但到15至16世纪时,由于蒙古内战频繁,社会不稳,经济混乱,很多像呼图克台·彻辰·洪台吉那样的大学者、大文豪都纷纷骑战马,上战场,整天忙于战事。从而在蒙古族书面文学事业中出现了衰退败落趋势,尤其是小说和散文创作,出现了空白点。但卫拉特部落当时保持了相对稳定,并注重内部团结,经济文化繁荣,尤其大学者札雅班第达创制了符合卫拉特方言的托忒文字并与其徒弟翻译了近200篇藏文作品之后,其文学艺术发展较快,出现了《乌巴什洪台吉传》⑤、《斯特尔扎布传》⑥和《四卫拉特之分裂》⑦等一系列卫拉特小说及散文,弥补了该时期整个蒙古民族“小说作品和散文作品空白”这一缺陷,在整个蒙古族古代文学中占有承前启后的不可估量之重要地位。
16世纪末的《乌巴什洪台吉传》,被某些学者们举为“开创了蒙古族小说创作的先河”,自19世纪起,流传于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影响特别大。该小说以当时的蒙古部落和卫拉特部落之间在1587年展开的一场战争为素材,同时利用民间传说和艺术想象,虚构了许多情节,塑造了像7岁牧童那样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增强了小说感染力。该小说中的乌巴什洪台吉、帕卜古斯汗、赛音斯尔丹克等人物均属历史真实人物,蒙古部乌巴什洪台吉(即硕雷洪台吉,巴图蒙和达延汗的玄孙)28联合兀良哈部赛音玛吉克率8万之众去进攻卫拉特蒙古,但卫拉特部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像刺猬全身是针刺,像锯子到处是钢齿”,蒙古部落无法接近。后来乌巴什洪台吉出于贪心,背着同伙赛音玛吉克,暗地派兵掠夺卫拉特牧民的财物和牲畜,引起了赛音玛吉克的强烈不满,从此开始内讧,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争端,终于导致彻底分裂。赛音玛吉克不仅背叛了乌巴什洪台吉,反而猛烈地反戈一击,给卫拉特蒙古通风报信,鼓励卫拉特蒙古打败孤军作战的乌巴什洪台吉。乌巴什洪台吉在极端困难、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卫拉特蒙古决一死战,结果全军覆灭。小说歌颂了卫拉特蒙古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谴责了蒙古部落的侵略、掠夺和内部勾心斗角的丑恶行径,阐明了“正义者必胜,掠夺者必败”的真理,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情绪,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进步意义和教育意义。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前半叶期间形成的《斯特尔扎布传》与上述小说作品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主题、题材、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等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该小说形象地描述了卫拉特蒙古部落间的激烈矛盾斗争。情节曲折,委婉动人。作者出于正义感,歌颂了团结一心,友爱互助,胆大心细,智勇过人的雅门及其所率领的土尔扈特六使者,揭露了准噶尔统治者洪台吉的霸道强权、残暴、虚伪、欺诈、笑里藏刀、表里不一和部落成见很深的本质特征。该小说以散文体为主,穿插大量诗词与歌曲,行文特别流畅,语言无比优美,其很多诗歌,如斯特尔扎布出嫁时所唱的《出嫁歌》、《故乡曲》和长辈们所唱的《留恋歌》以及疏那逃跑时所唱的《疏那歌》等,至今还在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巴音郭楞、博尔塔拉、和布克赛尔、哈拉乌孙等辽阔草原上广泛传唱着,不减当年,可见该小说影响之深远。比起《斯特尔扎布传》,稍后一些时期出现的《四卫拉特之分裂》,是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花骝驹的传说》等的基础上,以四卫拉特被清朝统一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写成的。有些故事情节,如制作武器的铁匠老汉故事等,至今仍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中广泛流传着。该小说描写了四卫拉特与清朝廷之间激烈复杂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卫拉特蒙古失败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和结论相当深刻。
在中世纪,由于藏族古典文学大量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一些精通蒙藏两种语言文字的知识分子,既熟悉本民族的古代文献,又受到藏族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促成了蒙古族散文体作品的发展,卫拉特蒙古的散文作品由短篇到长篇,从此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篇幅较长的大量散文体作品。
在中世纪卫拉特蒙古众多散文体作品中,拉德那博哈得拉所著传记文学《札雅班第达传———月光》⑧和三位不同作者写的《四卫拉特史》⑨以及《额鲁特史》 等大量史、传性文学作品占重要地位。其中,《札雅班第达传———月光》最具典型意义。该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传记文学的先河,对整个蒙古文学起了典范作用,影响极深。作品以文学笔调叙述描写札雅班第达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迹,其间穿插了许多当时社会风貌和卫拉特蒙古政治、经济、宗教概况,是了解17世纪卫拉特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
札雅班第达生于1599年,四卫拉特和硕特人,17岁时赴拉萨,学习了20年蒙藏文化知识,1639年返回卫拉特蒙古故乡。其后被邀请到喀尔喀各地大力宣扬藏传佛教。札雅班第达对卫拉特蒙古文化所作出的最重要业绩,便是他于1648年冬天,根据阿巴力台吉和额尔敦巴特尔洪台吉等卫拉特上层人士以及人民大众的建议,在回鹘式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符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托忒蒙古文,该文字一直在新疆沿用至今。同时札雅班第达还用该文字,于1650年至去世的1662年间,从藏文翻译了177篇宗教、文学、哲学、医学、天文学、语言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文章,而且在每篇译作后还附写一段长短不等的格言诗,具有批注和理论分析价值,流传于整个蒙古民族之中,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文豪、札雅班第达的思想很开放,当时他经常鼓励青年一代到西藏去学习文化和医学知识,并想方设法增进与西藏间的经济往来。所以他对中世纪蒙藏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拉德那博哈得拉传记文学,我们还可以透视到17世纪卫拉特蒙古整个面貌。如:卫拉特蒙古的地理位置;卫拉特蒙古的经济状况,即无比发达的牧业经济和开始发展的农业生产;卫拉特蒙古的手工业38和建筑业以及卫拉特蒙古与汉族间的国风商贸交易和与俄罗斯、中亚民族间的国际商贸交易;还有卫拉特蒙古的法律制度以及当时所颁布的条文规定等。
《札雅班第达传》是研究中世纪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社会学的重要文献。它在我国新疆、蒙古和俄罗斯等地有十多种手抄本。学者们自1880年起系统研究该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尤其近年来,我国留金锁、诺尔布、成崇德、马大正等著名学者校注、翻译、研究该作品,扩大了该作品的影响,有力促进了该作品的深入研究。
中世纪时,因卫拉特蒙古的“文”和“史”还没有严格分家,所以卫拉特蒙古散文体作品除上述传记文学外,以“史”的形式撰写的作品更多,其中最突出的《四卫拉特史》就是三种不同手抄本,流传极广。其一是土尔扈特部落医生加班沙拉博于1739年著,他主要从土尔扈特部落角度所写,所以对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写得详细而具体;其二是巴特尔乌巴什图门于1819年所著,他是和硕特上层贵族、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和硕特部落角度所写,所以对和硕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写得较为详尽;其三是1751年所著,作者不详。该手抄本内容比较全面,但叙述较简单。以上几部《四卫拉特史》虽然都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四卫拉特之世袭系统,四卫拉特联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史”中都穿插了大量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尤其在第三部“史”中所包含的文学成份更多。上述以“史”的形式所写的作品,对札雅班第达、阿睦尔撒纳、达瓦齐、阿玉奇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重大历史活动,均以形象描写手法,予以形容刻画,给人以极深刻印象,文学价值很高,对其它类型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对土尔扈特阿尤希汗等的形象描述和19岁大力士的传说故事以及准噶尔部落的环境描写,已成为《斯特尔扎布传》等小说作品的素材。
在卫拉特中世纪文学作品中,除上述小说和散文体作品外,还有大量诗歌作品。其主要有卫拉特蒙古三大著名学者札雅班第达(新疆,1599~1662),伊希巴拉珠尔(青海,1704~1788)和阿格量丹德尔(内蒙古阿拉善,1758~1840)的近千首诗歌。以上几位学者都是宗教上层人士,对蒙藏文都很精通,在整个蒙古族文学史上都是声誉斐然,影响极大的诗人。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藏文传统格言诗的内容和形式,创作了大量蒙古文诗歌,对蒙古文格言诗体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其后受他们的影响,在整个蒙古民族中出现了格言诗创作潮流,产生了像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希丹金旺吉拉那样著名的格言诗作家,该潮流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叶。
总之,中世纪卫拉特蒙古文学的体裁、内容丰富多采,且独具特色,对该时期以及其后整个蒙古文学的发展繁荣,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加深研究,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西北卫拉特现当代文学,就是在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传统文学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多部中长篇小说、剧本和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以及评论文章,成为我国蒙古族文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 ①②③④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搜集的《肃北民间文学集》.油印本,1986.
⑤以回鹘式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最先由布利亚特学者嘎拉桑贡布耶夫于1858年整理出版,其后陆续被收入蒙古国策·达木丁苏荣所编《蒙古族古代文学一百篇》等多种教材和资料之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⑥⑦以托忒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经新疆文联整理,发表于新疆《汗腾格里》杂志1981(4).笔者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后收入《蒙古族古代文学》教材之中.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⑧原以托忒和回鹘式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后回鹘式蒙古文手抄本部分章节被收入蒙古国策·达木丁苏荣所编《蒙古族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⑨ 以托忒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由浩·巴岱、金锋、额尔德尼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后,收入《卫拉特历史文献》之中.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