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畅游诗海的人
记著名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教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6  作者:图·巴特尔

    辽阔无边的草原是他诗篇中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童稚纯朴的诗兴萌发的地方。1928年,巴·布林贝赫出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右旗一个贫寒的牧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原,他的母亲是一位民间歌手,她用自己的奶汁、泪水和歌声养育了年幼的巴·布林贝赫,使他从小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也许在那时就孕育了他要当一名诗人的念头。正如他所言:“生活所以需要诗歌,是因为她来自梦想,诗歌所以需要梦想,是因为她来自生活,梦想是心灵开不败的花朵”。
    1948年,当时年仅20岁的巴·布林贝赫参加革命,投入火热的牧区民主改革运动。同年,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文学艺术院学习,开始接触到大量的革命文艺理论和进步文艺作品。1958年,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部队转业到内蒙古大学从事蒙古文学教学。1960年,又考入本校文研班学习。在这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著作,开阔了理论视野,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为他后来的教学、科研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代蒙古族文学理论工作者和诗人。
    在谈到他的诗歌创作时,巴·布林贝赫曾说:民族的心灵,只有通过民族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表达。而这也溶注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对诗歌的深深恋情,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捕捉创作灵感,创作出众多题材的诗歌作品,充满激情地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讴歌了草原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你好,春天》、《黄金季节》、《生命的礼花》、《喷泉》、《凤凰》、《星群》、《巴·布林贝赫诗选》等15部蒙汉文诗集,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他的一些诗集被译成英文、日文、朝鲜文和世界语,在国内外文学界广泛传播,博得好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粗旷的草原风格、纯朴的民族感情和炽热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了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又不为传统的表现手法所束缚,得心应手地运用变化无穷的比兴、排喻等手法,使咏叹的感情更加深沉,表现草原风光更富有色彩。而他后一时期所作的《春醒》、《叶子》、《命运之马》等抒情长诗,表现手法则更加丰富,创作个性也更加鲜明突出。他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出蒙古族诗歌的新领域,为蒙古族诗歌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巴·布林贝赫教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文学理论工作者,他除了搞好平时的教学工作外,还直接指导培养了蒙古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20余人,为我区蒙古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高层次人才。同时,在繁忙的教学和创作之余,他默默地从事着蒙古族诗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九十年代,由他撰写和主编的蒙古族诗歌理论方面的著作相继出版,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蒙古族诗歌美学论纲》填补了蒙古族诗歌美学研究的空白。该书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而他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项目《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则建构了自己特色的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理论框架,在国际蒙古学界颇有影响。该书也荣获首届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此外,他还撰写了有关诗歌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文章60多篇,其中《新诗寻觅者的札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索龙嘎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蒙古英雄史诗中的马文化及马的形象》一文被收入美国西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出版的阿尔泰文库中。他的多篇论文在国际蒙古学学术会议和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国内外有关权威杂志转载或收入索引,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近年来,他还频繁与美国、日本、蒙古等国学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在国际蒙古学中获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成绩带来了荣誉。由于巴·布林贝赫教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的丰硕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蒙古学界的知名学者。1992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曾任中华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他的名字和事迹也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等十几部大辞典中。

 

文章来源:《内蒙古宣传 》2000年第7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