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开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读哈萨克英雄史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09  作者:巴哈提

  哈萨克族的生活环境和人文历史为史诗的产生和丰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史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颇具特色。哈萨克英雄史诗除了在哈萨克族民间传承以外,还广泛流传于其他突厥语族的民族之中。

  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文学极其发达,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大量的寓言、传说、故事、歌谣和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结构宏伟的叙事诗,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能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特定时期的民族历史。史诗的传承又是一个民族民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文化生活和特定的艺术价值都通过口耳相传得到传承。

  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就是民族意志、民族情感的体现者。哈萨克族英勇顽强、坚毅剽悍的民族精神和粗犷坦诚、质朴率真的民族性格,都集中地体现在这些史诗的英雄形象身上。

  史诗的流传主要靠民间演唱艺人。他们不仅在史诗的再创作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上也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根据哈萨克英雄史诗演唱艺人的社会职能、演唱手法和传承方式,可将其分为巴克思、萨勒—赛里、吉劳、吉尔奇、阿肯、安奇—阿肯和黑萨奇等。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基本情节可分为征战型和婚姻型两种母题系列。根据这两种母题系列的内容、数量和组成方式,又可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其中多重复合型的形成与哈萨克族推崇英雄的心理密切相关。从对力的崇拜嬗变为对英雄的推崇是游牧生活的客观需求,也是游牧社会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血缘为轴心形成的社会组织机构——部落在游牧生产的发展和保障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哈萨克英雄史诗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业缘等方式。传承在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流传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承中,传承人的经历、身份、职业修养、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传承方式。根据在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传承特点,可将其传承方式分为血缘、业缘、书面和巡回传承方式。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不仅十分明显,而且源远流长。无论是10世纪形成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还是19世纪的叙事诗《阿尔卡勒克》,都烙上了明显的部族烙印。倘若认为哈萨克族的族名起始于15世纪,那么哈萨克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至少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几乎在叙述每一部史诗主人公时,都要交代其部落属性。现在传承于阿尔泰语系或突厥语族诸民族中的许多英雄史诗,都具有鲜明的部族特征。


  突厥语民族的英雄史诗

  公元6世纪至8世纪,突厥语族诸民族的祖先在漠北的鄂尔浑—叶尼塞河流域创造了草原民族的鄂尔浑—叶尼塞文明。从19世纪末发现并解读的《毗伽可汗》、《阙特勤》、《暾欲谷》等碑文中已经显露出了英雄史诗的雏形。以散韵结合、朴实纯真的语言赞颂可汗及其英雄们为捍卫部落利益而勇敢奋战的英雄气概,叙述他们为保卫父老乡亲、故乡领地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崇尚草原民族粗犷直率、尚武好战的精神以及敬爱崇拜骏马的独特程式。

  突厥语族共同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除了在哈萨克族民间传承以外,还广泛流传于土耳其、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维吾尔、阿塞拜疆、卡拉卡尔帕克等突厥语族的民族之中。如比较典型的英雄史诗有《霍尔赫特祖爷书》、《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康巴尔》、《英雄塔尔根》、《库尔吾鄂勒》、《叶迪盖》等。

  《阿勒帕米斯》的结构形式、演唱曲调十分古老,不仅为国内外的哈萨克族群众所熟悉,而且在其他突厥语族民族中也得到了传承。

  《霍尔赫特祖爷书》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该史诗的形成与古代乌古斯—克普恰克部落的故地和哈萨克的历史居住锡尔河有关。是一部形成年代古老、结构篇幅大、流传范围广的经典性史诗。已知该史诗最早的抄本出现于11世纪,是一部由多部相对独立的史诗组成的史诗集。

  《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是由各有主人公的系列单篇型诗歌组成的一部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的串联式复合型英雄史诗。该史诗讲述了英雄们抗击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质。各单篇型诗歌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篇,叙述了自13世纪前后直到19世纪以哈萨克各部为主的为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与卡尔玛克和其他外部扩张势力展开的前仆后继、坚苦卓绝的斗争情景。

  《库布兰德》也称《喀喇克普恰克的勇士库布兰德》,是哈萨克族古老英雄史诗之一。喀喇克普恰克是部族名,是形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族之一,而库布兰德是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在哈萨克古代英雄史诗中,《库布兰德》是篇幅较大的一部,有的版本长达万余行。《库布兰德》不但唱本多,而且各个唱本在情节、内容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有些唱本说,库布兰德最后过上了和睦平静的生活;有些唱本却说,库布兰德最后被身边的人出卖,在仓皇应战中坠入深渊,后来他的儿子江克司复了仇。

  《康巴尔》也称《勇士康巴尔》,是哈萨克族的古老英雄史诗之一,流传的版本有20多个。有关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形成年代较远的英雄史诗,有的研究者却认为它形成于17、18世纪,它的内容却是反映15世纪前后克里木汗国内部纷争的时代,古代诸部落同卡尔玛克人的斗争的。在其他突厥语族民族中也有流传,依此可以论断它的定型最晚也在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前。


  哈萨克本民族的发展时期

  公元6世纪,在原来部落和部落联盟基础上生活的哈萨克族,开始联合在早期的汗国统治之下。至公元12世纪,哈萨克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使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趋于接近和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作为哈萨克族统一的基础——“玉兹”(即部落血缘联盟:“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已经初步形成。公元13世纪形成哈萨克族基础的部落和部族被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王朝征服。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他们处在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白帐汗国的统治之下。15世纪,哈萨克各部落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各部落先后从分散状态走上趋于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道路。国家的统一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史诗中的英雄反映了这种愿望。他们和前一时期的英雄不同,他们的荣誉观念已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英雄的复仇义务,而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他们是要求团结、抵御外侮的英雄。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正是准噶尔贵族崛起,向哈萨克草原大规模扩张的时期。哈萨克族为了保卫民族的生存,连年反抗准噶尔蒙古贵族的压迫和奴役,同时又要反对沙皇俄国的侵略。在内部出现纷乱,外有强敌入侵时涌现出了以阿布赉为首的一批以民族大义为重、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英雄长诗在继承了古代史诗的传统程式,同时也较多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在反映哈萨克人民反抗准噶尔封建主侵犯的英勇斗争的同时,也歌颂了英雄和部落领袖们的英雄事迹。这个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中代表作主要有《阿布赉》、《贾尼别克》、《叶先坎勒迪》、《阿尔卡勒克》等。

  《阿布赉》的版本很多,流传较为广泛的版本有三个。一是《萨巴拉克》版本;二是《阿布赉》版本;三是《阿布赉与白公驼》版本。哈萨克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阿布赉汗智勇双全的传说故事,历史学家和民间文学家一般认为,上述版本基本上是根据传说故事的情节改编演唱的。主人公阿布赉是18世纪哈萨克汗国著名的汗王,史诗主要描述了哈萨克遭受侵略的惨景和阿布赉汗在抗敌斗争中成长并率领军队抗敌的战斗生活。

  《贾尼别克》是一部流传面十分广,以传说、系谱长诗等形式创作、演唱和传承,具有一定历史真实性,反映18世纪哈萨克族英雄——贾尼别克英雄事迹的英雄叙事诗。有关贾尼别克的传说、故事很多,史诗《贾尼别克》就是在这些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演唱的。该史诗在展现18世纪哈萨克人民抗敌斗争情景的同时, 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哈萨克的整个社会概貌、生活习俗、信仰意识以及政治状况。

  《叶先坎勒迪》是一部具有历史谱系性质的英雄叙事诗。国内外流传有多个版本,国内主要有多斯佩尔·萨吾勒克版本和阿吾卡迪·沙里甫汗版本两个版本。该史诗以韵文系谱的形式,叙述了克宰部落从自称“克宰”起至20世纪40年代的经历,展现了哈萨克汗国的社会概貌和19世纪各部落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有关“克宰”部落名称的来源等。

  《阿尔卡勒克》是一部形成年代最晚的、流传于中国哈萨克族民间的英雄叙事诗。该史诗形成的年代虽不久远,但流传的版本却不少。该诗与其他史诗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所反映的并不是局限于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和反抗外敌的斗争, 而且是具有阶级冲突性质的社会矛盾。在描述产生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阿尔卡勒克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觉醒的劳动人民反抗贵族暴力的斗争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8年第4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