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忠伟 韩丽霞]论八旗诗歌对草原文学的贡献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9  作者:李忠伟 韩丽霞

  八旗诗歌以北方诗派为代表,这些诗人长期生活在北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他们的诗歌作品体现出英雄精神、乐观精神以及对北方风物的热爱。八旗诗歌创作丰富和发展了草原文学,有助于我们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国文学史。

  在清代众多少数民族诗歌当中,八旗诗人群体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曹雪芹、纳兰性德、顾太清、法式善、敦敏、敦诚等。从明朝到清朝,中华民族进入了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八旗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八旗的生活习惯、宗教伦理、亲情、道德观念、文化心理、地域风光等等,这些内容使八旗文学体现了与传统汉民族文学不同的特质。

  杨钟羲认为,清代已经形成北方诗派,他提出的北方诗派,指的是以八旗诗人为主,兼及个别北方诗人。北方诗派是产生于清代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诗作有相近的风格,具体作家也有各自的特点。以北方诗派为代表的八旗诗歌,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一、歌颂八旗的精神

  一个群体的群体精神是他们区别其他群体的外在标志。这种群体精神源于群体意识及其心理认同。“八旗精神表现在众多方面,其中主要有顽强进取、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歌颂祖先的辉煌创业

  八旗作家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情结。纳兰性德就在《盛京》中回忆当年祖先创业的辉煌,对祖先进行热情的歌颂: “蟠地蛟龙宅,当关虎豹城。山连长白秀,江入混同清。庙社灵风肃,川原斗气横。煌煌开创业,万古此陪京。”

  北方诗派作家通过创作记述祖先功业的诗,来回忆先辈们的豪迈之情,他们征战中体现出来的群体自豪感和昂扬精神,正是此阶段其他族群所缺少的,也是后辈子孙的重要精神财富,杨钟羲希望它们能够在旗人中薪火相传。

  (二)抒发群体的尚武精神

  北方诗派的诗歌不同于清代其他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八旗诗人表现出来的异于其他群体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独有的尚武精神。至晚明时,随着中国境内各族群的不断汉化,象征他们生命活力的族群精神逐步丧失;至清末,以满族为核心的旗人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其群体含有的生命特质正在或已经消失。

  塞尔赫通过《杏山行》一诗,再现了清朝开国历史,洋溢着浓厚的群体自豪感。塞尔赫追述了皇太极当年歼灭明军13万人,占据主动,好像回到当年的战场,充满了如入无人之境的痛快淋漓,“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杏山尽被鲜血染红, “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赞颂了清军是仁爱之师,“功成不坑长平卒,只今竹帛褒元功。”

  二、热爱北方的风物

  北方诗派诗人在诗歌抒写时,情感流露有时直白而简洁;有时通过日常体裁的捕捉寄予他们的情感。北方诗派诗人以诗为工具,记载了大量的清代风俗物产。

  乾隆《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介绍了五谷、东珠、人参、松花玉、貂、鹿、熊和罴、堪达汉、海东青、鱏鳇鱼、松子、温普。又有《御制吉林土风杂咏》十二首,介绍了威呼、呼兰、法喇、斐阑、赛斐、额林、施函、拉哈、霞绷、割山、罗丹、周斐。这些诗作对盛京的物产、吉林的风俗进行了由衷歌颂,笔底倾注了深情。

  英廉《东行诗》七首,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对东北的风土人情做了详细的描绘,笔底充满了热爱,而这种感情,也正是诗人创作的初衷。其中第四首诗对辽海以东祖先的创业历史进行了歌颂,至今读来仍气填胸臆,“战尘销百载,佳气郁三陵”,“辽海以东为祖宗提戈创业处,数诗于邠、岐风土,略得大凡,读第四首,尤感不绝于予心也。”

  八旗诗歌是各民族交流与互渗的产物,八旗诗歌体现了英雄精神,展现了北方风物的特点。同时,将八旗历史作为抒写的对象,丰富和发展了草原文学,在草原文学史上起到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原文载于:《前沿》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中平/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3-0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