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背 景
1978-1982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大学本科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1982年6月获得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学位论文:《几回掩卷哭曹侯--清代宗室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 论文导师:张菊玲教授
语 言
现代汉语(专修) 古代汉语,通过高级职称A级考试 粗通俄语、英语和满语
研 究 经 历
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编审。
·主持《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编辑工作。
·参与国家级课题“中华各民族文学贡献及相互关系研究”,任分课题负责人。
1990-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副编审、(1998年起任)所长助理
·主持《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编辑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华文学通史》的撰写。
·完成国家级项目“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的研究和撰写。
·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该套丛书的学术设计、书稿审读及项目结项工作。
·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项目“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理论研究”(与人合作)。
·完成大型学术图集《中国满族》的主编、总撰稿及印制工作。
1987-1989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所长办公会议成员、助理研究员
·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负责完成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
·设计、申报并开始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项目“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理论研究”(与人合作)。
·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学术设计及组织工作。
1984-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助理研究员
·担任学术期刊《民族文学研究》中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和文艺理论类稿件的责任编辑工作。
·从事满族文学及文化方面的研究,主编《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等书籍。
田野经历
·1999年11月,在云南省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做民族文化考察。
·1983年7月至9月,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满族聚居地区,做民间文学及文化考察。
访学研修情况
·2000年11月,应台湾历史文学学会邀请,赴台北、宜兰、新竹、台中等地,出席“海峡两岸历史文学与戏剧研讨会”,并在台湾清华大学、佛光大学等院校做学术演讲。
·1988年9月至10月,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赴东京、茨城、大阪、神户、奈良等城市访问,与日方学者举行数次学术交流,并作了有关满族文学、老舍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
学术荣誉
·2000年10月,学术著作《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朝戈金合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999年10月,学术著作《老舍评传》获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0年10月,因获上述国家级奖励,中国社会科学院给予追加奖励。
·1999年10月,文学论文《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获民族文学杂志社“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1999年10月,学术论文《多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单位颁发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1999年2月,学术著作《老舍评传》获中国老舍研究会颁发的“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优秀研究著作奖”。
·1998年4月,关纪新获辽宁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三山杯散文精品大奖赛优秀责编奖”。
·1997年,学术著作《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颁发的“优秀著作奖”。
·1994年10月,学术图集《中国满族》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
·1993年10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第二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评论”。
·1993年3月,文学评论《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观后》获吉林省文化厅、吉林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新文化奖”。
·1992年3月,文学评论《读赵大年的满族题材小说》(笔名“伊澈”)获民族文学杂志社“1991年《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
·1988年,学术专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与张菊玲、李红雨合著)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科研成果概要
已出版学术性著作7部:
·石兴泽、关纪新著:《〈骆驼祥子〉导读》(中华书局,2002)
·关纪新著:《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关纪新著:《塞风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关纪新著:《文学:劳动与生活之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
·关纪新、朝戈金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关纪新主编兼总撰稿:《中国满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此外,主编或参与主编的著作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逾40篇;在《民族文学研究》16年的编辑岗位上,从担任责任编辑到负责终审的学术稿件,尚有数百篇。
个人科研成果上网列表
2009a 论文
《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009b 论文
《老舍研究个案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008a论文
《中华精神文化的批判与重构——“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忧思与自省”系列论文之二》。《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2008b 论文
《老舍幽默的满族文化调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马迹蛛丝辨纳兰——成容若民族心理管窥》。《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八旗艺文编目》(古籍整理点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阅读老舍》(两讲)。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银河剧场”2006年5月起滚动播出。
《老舍词典》。中央电视台1频道2006年8月10日起滚动播出。
《老舍与北京》。《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边地梦寻>序》。《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老舍民族心理刍说》。《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
《假使不曾有过老舍》。《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25日。
2002a 文学工具书
石兴泽、关纪新合著:《〈骆驼祥子〉导读》,北京:中华书局,2002。本人承担撰写工作(总字数8万字)的40% ,第9~52页。
2001a 电视节目客座主持
在“纪念老舍先生诞生 101周年老舍作品影片展播”中,为《骆驼祥子》、《龙须沟》、《离婚》、《茶馆》、《我这一辈子》等5部影片担任艺术解说工作,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2001,2,2-2001,2,6 。
2000a 译文
郭卿友主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四卷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本人为该书(总字数289万字)副主编之一,承担了满族部分的组稿、编辑工作,并撰写了其中"老舍"、"纳兰性德"、"曹雪芹"等20篇文学艺术家的传记(散见于该书第6卷 ~ 第8卷内),约6万字。
2000b 论文
于植元、孙绍华、关纪新主编:《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本人承担其中"少数民族卷"的组稿、编辑工作,约占全书(总字数85万字)的15% ,并撰写了"少数民族卷"的"前言"。
2000c 学术著作
曾广灿、范亦豪、关纪新主编:《老舍与二十世纪——"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本人承担全书(总字数35万字)主编工作的1╱3。
2000d 学术论文集
《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关纪新主编,本人承担苗族部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Contributor. The Original Text and Meaning of Chinese Epic, chapters of Hmong, chief-ed. by Guan Ji-xin, Nanning: Guangxi People Press.
2000e 论文
《兴替由来岂瞬间--评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民族文学研究》,2000:4,第37~43页。
1999a 学术著作
《老舍评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
1999b 学术论文集
关纪新主编:《"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全书35万字。
1999c 论文
《满学研究的里程碑--读学术新著〈满族文化史〉》,《满族研究》,1999:4,第40~42页。
1999d 短论
《叫过好,且回味--电视连续剧〈离婚〉观后》,《北京晚报》,1999.09.19,第24版
1999e 短论
《犯上与犯众--长篇历史小说〈清官海瑞〉研讨》,《文艺报》,1999.08.28,第2版。
1999f 论文
《长相知,不相疑——读〈牛街故事〉》,《文艺报》,1999.07.27,第3版。
1999g 论文
《让少数民族文学双翼齐飞——〈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前言》,《民族文学》,1999:7,第94~96页。
1999h 论文
《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民族文学》,1999:2,第73~81页。
1999i 论文
《老舍,一位十分“民间艺术化”的大文豪》,《民间文化》,1999:1,第3~8页。
1999j 访谈录
《永远的老舍》,中央电视台(一、四套节目)“中国风”栏目,1999.2滚动播出。
1999k 访谈录
《百年老舍》,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1999.01.31。
1997l 论文
《“人民艺术家”老舍》,日本NHK广播公司(电视节目),1999.11播出。
1999m 讲话
《在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此稿系为李岚清同志代拟,于1999年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纪念座谈会会上宣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家媒体于次日予以播发。
1999n 工具书辞条
《中国百科大辞典》少数民族文学辞条(约7.5万字),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998a
《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998b 文学作品集
关纪新选编:《老舍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书内有本人撰写的学术性“前言”,以及对所选作品的简要介绍。
1998c 学术论文集
《塞风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1998c 普及读物
《文学:劳动与生活之花》(“跨世纪民族百科文库”之一),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
1997a 论文
《清代满族文学中的“长白山情结”》,《民族文学研究》,1997:3,第72~75页。
1997b 论文
《读晓雪》,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晓雪专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997c 学术著作
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本人担任“古代文学编”和“近现代文学编”的编委,并为这两编撰写了大约67000字,见第四卷第31~49页、第186~190页、第250~254页、第347~356页,第五卷第697~717页,第六卷第566~590页,第七卷第447~454页、第459~479页。
1996a 论文
《〈正红旗下〉作品鉴赏》,收入樊骏主编:《老舍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1996b 论文
《〈下乡简记〉作品鉴赏》,收入樊骏主编:《老舍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1996c 论文
《别样惨淡的“人之初”——老舍的童年》,《满族研究》,1996:4,第51~62页。
1996d 论文
《圣殿之门为顶礼者洞开》,收入《关增铸评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1996e 论文
《真诚·真情·真切》,收入《散文我见》,第1~4页,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1996f 论文
《〈八旗艺文编目〉检读札记》,收入王钟翰主编:《满族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996g 学术论文集
王钟翰主编、支运亭/关纪新副主编:《满族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本人担任该书的执行副主编,完成主编任务的100%。
1996l 学术述评
《当代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情况举要》,收入(台湾)中国边政协会编:《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97~102页,台湾“中国边政丛书”之一,1996。
1995a 学术著作
关纪新、朝戈金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本人承担撰写该书的4/7。
1995b 学术论文集
王钟翰主编、黄有福/关纪新副主编:《满学朝鲜学论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本人担任该书的执行副主编,完成主编任务的100%。
1995c 论文
《时代与民族精神的契合--〈血虹〉序》,收入栗原小荻著:《血虹》,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1995d 论文
《老舍: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收入《满学朝鲜学论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1995e 论文
《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文论报》,1995.05.15,第2版。
1994a 论文
《论民族文学在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94:6,第121~127页。
1994b 论文
《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满族研究》,1994:2,第56~66 页。
1994c 论文
《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民族文学研究》,1994:1,第 27~ 34页。
1993a 学术图集
关纪新主编(兼总撰稿):《中国满族》,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993b 论文
《清代满族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满族文化》(台湾),1993:18,第45~54页。
1993c 论文
《“神韵”的追求》,《电影艺术》,1993:3,第64~65页。
1993d 论文
《雪域歌扬民族魂》,《民族文学研究》,1993:1,第37~42页。
1992a 科普读物
伊澈(关纪新笔名)等编著 :《节气·民俗·生计》,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全书总字数44万字,本人承担编著工作量的2/3。
1992b 论文
《民族文化传统刍议》,《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2:1,第69~71页。
1992c 评论
《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观后》,《人民日报》,1992.10.08,第5版。
1991a 编著
《读赵大年的满族题材小说》(署笔名“伊澈”),《民族文学》,1991:4,第82 ~ 85页。
1991b 论文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民族文学研究》,1991:2,第66~71 页。
1991c 论文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民族文学研究》,1991:2,第66~71 页。《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民族文学研究》,1991:2,第66~71 页。
1990a 论文
《〈波努河〉读后致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0:4,第18 ~ 22页。
1990b 论文
《〈英和与奎照〉:双重的收获》,《民族文学研究》,1990:1,第74~75 页。
1989a 论文
本刊编辑部:《扩宽视角 深层开凿》,《民族文学研究》,1989:1。本人承担该文撰写工作的1/3。
1988a 文学评论
《呼唤改革题材的文学》,《民族文学》,1988:10。
1988b 学术对话录
关纪新、朝戈金、尹虎彬:《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民族文学》,1988:10。本人完成撰写工作的1/3。
1988c 文艺评论
《〈荒唐王爷〉观赏断想》,《人民日报》,1988.09.06。
1988d 文学作品集
关纪新、王科选编:《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全书总字数31万字,本人承担该书选编工作的3/4。
1987a 论文
关纪新、王科:《让“德布达里”唱下去--〈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前言》,收入《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本人完成全文撰写工作。
1987b 编著
王科、关纪新:《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满族文学》,1987:1。本人完成撰写工作的1/3。
1987c 论文
孟宪人、关纪新:《满族与沈阳语、北京语》,《满族研究》,1987:1。本人完成撰写工作的1/5。
1987b 论文
《少数民族作家的使命与选择》,《广西文学》,1987:1。
1987e 论文
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全书总字数24万字,本人承担撰写工作的1/3。
1987f 学术资料集
关纪新编:《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986a 论文
《纪念老舍 研究老舍》,《民族文学研究》,1986:6。
1986b 论文
关纪新、李红雨:《满族当代作家创作纵览》,《满族文学》,1986:5。本人完成撰写工作的2/3。
1986c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两刊编辑部:《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理解》,《民族文学研究》,1986:6。该文与白崇人合作撰写,本人完成4/5。
1986d 论文
李红雨、关纪新:《纳兰词的审美价值》,《民族文学研究》,1986:1。本人完成撰写工作的1/3。
1986e 论文
《〈最后一个冬天〉的人物塑造》,《民族文学》,1986:1。
1985a 论文
《满族文学研究漫笔》,《满族文学》,1985:创刊号。
1985b 论文
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略论清代满族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1。本人参与了写作前的研究讨论。
1984a 论文
《清代宗室诗坛掠影》,《民族文学研究》,1984:4。
1984b 论文
《老舍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社会科学战线》,1984:4。
1983a 论文
《当代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试探老舍〈正红旗下〉的创作》,收入《老舍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个人专著题录(1)
《老舍评传》(18章,54节,45.4万字) 关纪新著
·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定价:人民币31.7元 / ISBN 7-5366-3996-1
2001年10月第二版。定价:人民币24元 / ISBN 7-5366-3996-1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第一版。定价:新台币380元 / ISBN 957-05-1579-1(782)
概 要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56个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丰厚灿烂的精神文化。古往今来,少数民族作家与汉族作家一道,为充实中华文学宝库,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老舍,作为一位活跃于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坛的满族出身的杰出作家,他的一系列艺术成就,亦显示了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独特奉献。以往,人们常常在原则上接受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理念,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尚缺乏对这一认识的切近感受。对作家老舍的基本把握也是这样,在许多文学受众甚至于文学评论界内,一般地说,也都是只知道老舍出身于少数民族,而对于老舍的艺术是如何代表了满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则知之甚少。这一情况,与我们从前对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和文学还缺少深入的、理性的和细致的研讨直接有关。有感于此,《老舍评传》的作者关纪新选择了这样一个有相当学术难度的课题,力图主要从观察和认识少数民族作家成长和成功过程的独特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老舍。这一选题的实施,不仅对老舍研究会产生推进作用,而且可以以老舍这位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的个案,来涉及、涵盖和引申民族文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诸多学术思考。
关纪新著《老舍评传》,45万字,1998年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充分注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著作者个人的思路、眼光,全面地重新梳理、总结和描述老舍的毕生创作经历,特别注意将老舍作为文化型、庶民型的作家加以观照,重点分析老舍在不同时期写出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代表作,循序而清晰地观察老舍极具个性的写作实践,尤其是对其总体艺术成就、基本创作风格和成败得失规律,做出深入的探讨。
二,结合大量具体史料,由幼及长、由表及里地剖析了老舍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满族、汉族乃至西方民族的文化影响,寻绎并揭示出作家的民族心理倾向和多重文化素养,在其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相应而确切的体现。老舍的人生轨迹是与他出身其间的京城满族下层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与他所经历的中国20世纪社会风云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本书在将学术思考重心放在老舍作品文本研究上的同时,也把对老舍一生的人本研究融汇进去,从而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找到这位作家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生命底蕴。老舍刚出生,便遭遇外寇入侵、父亲战死于国难,这在根本上规定了作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的人生追求;老舍生于都市贫民之家,对穷苦人们的深切情感贯穿于毕生的创作,对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熟识和状写,成了他的艺?quot;绝活儿";而他自幼接受的满族文化熏陶又有力地引导他不懈地探索京味儿通俗的艺术风格;他的少数民族出身及在其成长过程中满民族的社会处境,使他对民族精神文化等创作命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为他终于成为一位“文化-思想启蒙型”的大作家,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在东西方不同国度的生活经历以及建立在此种经历之上的对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思考,又使他取得了成为世界级杰出作家的文化视野和价值观念。
三,在充分展示老舍文学实绩的基础上,挖掘了老舍所代表的具有优良传统的满族文学,在与汉族文学以及世界文学长期交流过程里的自身流变规律,提炼出老舍艺术成功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示范意义和理论蕴涵。老舍的经验证实,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不应当而且也不再可能到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环境中找寻成功之路,要勇于走进广阔的充满异质文化碰撞的天地,在接受外民族文化冲击的道路上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中间老舍属于“植根本源—文化交融型”作家的典范,他对本民族文化有骨肉般的体认,并以本民族的文学创造者为基本自识,对本民族的文学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却又在与外民族的近距离接触中虚怀若谷,大胆汲纳,从而建立起自己以本源文化为基准而又博采众长的崭新的民族文化观,并将这种文化观注入创作实践。老舍的成功还说明,在多民族竟相发展的现今,民族文学创作者应当具备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老舍是最早对满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产生神圣忧思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之一,这使他的创作获得了强劲的骨力,这一创作路数,将对中国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过去的许多年间,人们习惯于把中国文学等同于汉族文学。现在,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作家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已经得到了中原文坛的重视。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用汉语文创作的大量作品,尤其是对于像满族这样与汉族文化交流日深的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人们却往往会误认为他们与汉族文学没有什么不同,对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学属性不大理解。《老舍评传》将有益于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民族文学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位人们本已比较熟悉却又对其民族文化特质了解较少的大作家,获得认知上的解误和飞跃,既会使我们对老舍这位中国及世界文坛上的杰出作家有更科学的把握,也将促进我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是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真知的接受和体会。
·关键词:老舍 民族文化 中国文学 满族文学
【涉及学科】:文学 民族学 历史学 社会学 民俗学
社会评价 1999年10月,学术著作《老舍评传》获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理论评论类第一名);200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该奖励系国家级奖励,特给予了追加奖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樊骏认为,《老舍评传》“是一部全面评价老舍创作的专著,它的最大特色和突出成就,在于揭示这位作家身上的满族(旗人)素质,尤其注意他创作中丰富的民族意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大的如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小的如角色的家世性格和故事的情节、细节,还有穿插其间的风俗人情的描写、伦理道德的规范等,作者都化了很大功夫,于别人不经意之处,发现并说明或显豁或隐蔽的民族文化内涵,娓娓道来,细致论证。由此得出的见解结论,有据有理,令人信服,使读者对于老舍及其创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一直把中国文学等同于汉族(或汉语)文学,无视其中不同的民族文学的成份,特别是完全忽略了那些在生活、文化等方面已与汉族多有融合,又使用汉语写作的作家的民族特性。长期以来,老舍就是受到这般对待,被混同于汉族的一位作家。这样做,学术上不够科学,政治上也有害。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日趋活跃,上述情况有所该观,部分学者开始思考和探索各族民间文学和作家创作在中华民族文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贡献,以及由此形成的多样性丰富性。但对于如何认识界定作家作品的民族特性,理论上多有争议,分析也多流于空泛,有关的研究进展不大。本书不仅在老舍创作的个案研究中,以切实的成果搅饲叭耍叶杂谌绾稳鲜栋盐瘴难Т醋鞯拿褡逄卣鳎诖蚩悸泛头椒鄯矫妫蔡峁┝艘恍┯幸娴木?quot;该著作"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可喜成就,都已是学术上的重要突破,应给予较高评价。”(见《课题结项鉴定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刘魁立研究员,指出《老舍评传》“是近年来老舍研究领域难得的力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不仅精要地总结了吸收了多年来老舍研究的主要成就,而且更有独到的见地和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见无疑将确定本书的学术价值、广泛影响乃至历史地位。”“老舍本人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报告中明确称自己为满族作家,但满族的特质在以往老舍研究的视野中成了一个冷角,除关纪新本人之外,很少受到注意。通过关纪新的悉心研究,‘满族’二字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词,而是在他这部论著中获得了本质性的有血有肉的体现和较为充分的展示。作者不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中挖掘作家的民族底蕴,而且十分细致地从一系列重要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场景和人物……等诸多方面来发现和展示中华全民族的,尤其是满族的特质和意蕴。这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增益了我们的老舍观,丰富了我们对老舍创作的诠解”“这部论著有异于常见的纯文本研究。作者把历史时代、老舍的生活和思想、作家的各种类型的创作和艺术活动,乃至读者、评家的态度和感受等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审视和研究分析。以创作为经,以时代和生活为纬,编织成一幅全面深刻而又雄浑绚烂的全景长卷。”“论著体现了作者正确而鲜明的政治立场;透露出作者的诚挚浓烈的民族情感;反映了作者深刻而又细腻的艺术嗅觉以及很高的品鉴和批评能力;在驾驭繁多丰富的资料中有很强的分寸感。整部著作构思绵密,浑然一体,有思想,有意趣,有文采,使读者不忍释卷”(见《课题结项鉴定书》)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王行之编审说:“我读完书稿后,欣喜地感到这是老舍研究乃至现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难得的优秀学术成果。”“新时期以来,国内外的老舍研究成就斐然,单是专著已有十几种出版,不过,它们大多是在老舍小说或老舍剧作或老舍创作风格等某一创作方面的专项研究,虽然各有特色,但缺乏对文学巨匠老舍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而较难看出老舍与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立体联系。学界亟盼有一部站在时代高度,全面理解、剖析、总结老舍创作,并从诸多学科角度阐释老舍创作成就的"全景式"专著问世。在我看来,关纪新的专著满足了人们的这一企盼。关著的特色之一,就是他对几十年间的老舍研究进行了成功的梳理和总结,具有取精用弘的集大成意义。尤其难得的是,关著充分重视和借鉴学界的已有见解,但又不囿于已有见解,而是运用自己在社会学、民族学、美学等方面的扎实功力,对老舍的人生轨迹、创作道路以及他的代表性作品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见解,分析透彻,令人信服。应当说,关著对于老舍研究做了一次系统总结,达到了可贵的整体提升,从而在老舍研究领域竖起了一个新的标尺,对今后的有关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著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对老舍创作中满族文化特质的精到把握。这是关著的突出特点,也是对过去老舍研究中最薄弱环节的一大弥补与推进。因为,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囿于将中国文学与汉族文学等同的误识,囿于对兄弟民族文化的疏于了解,极少有人注意到老舍作为满族作家的独特性。关纪新先生是满族文学和满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发挥他的优势,因而这部书稿确切与深入地剖析了老舍创作中的满族素质,言之中的,论证细密,充分挖掘出老舍创作中满族独特文化基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是关纪新对老舍研究提供的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奉献。此前无人做到;此后,将永远受人重视”(见《课题结项鉴定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研究员,肯定了《评传》作者对老舍进行学术观察时,所启用的满族文化视角,认为“正是由于这一视角的成功启用,关纪新在老舍研究领域也就获取了相应的位置。"他说:“从少数民族 - 满族的角度来研究老舍,是一种颇为明智的选择,几个世纪以来,以纳兰性德、曹雪芹和老舍为代表的满族文学艺术家,的确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良多,对祖国的文化发展影响较大,但是,过去我们对这些文学艺术家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谈论较少,注意不够。近20年间,老舍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间成绩最大和为学界普遍瞩目的一个领域,已出现了一大批学术专著,关纪新的新著在成绩斐然的老舍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脱颖而出,主要即得力于他在对老舍的观察研究中,有创见地启用了满族文化视角的学术之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老舍评传》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研究员认为“《老舍评传》是迄今为止老舍研究中间规模最大、资料占有最翔实准确、份量也最重的一部传记性和学术性兼备的著作,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已在老舍研究界为专家们所重视。由于该书的作者是一位颇具民族情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满族学人,能数年如一日地捉摸老舍满族素质问题,终于获得了许多他人难以思考到的心得,在《评传》里,作者处处打‘满族’这张牌,难度可想而知,而此书居然能在许多地方说得这样教人想不到、信服和受启发,的确花费了不一般的努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老舍评传》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富仁谈到:“读了关纪新的《老舍评传》相当惊喜,我觉得这部书是我所读到的‘文革’之后出版的现代作家评传中最好的一部。以往的评传类著作差不多都栽在了一个“评”字上,作者往往竭力要为所研究的作家“评”出一个席位、排出一个座次来,越高越好!其实,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谁会那么热衷于自己在文学史上属于第几呢?大作家都不会追求这个,实质上他们各自代表着独特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只追求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人所不能喊出来的声音。老舍是旗人、穷人、北京人,这三条决定了他和现代大作家中间的其他所有人都有着鲜明的区别,他的生命需要在于要代表他的贫寒的社会阶层以及民族同胞表达自己的心灵。《老舍评传》好就好在作者无意于把老舍与其他作家在成就上划分孰高孰低,而专注于进入作家的心灵深处,去触摸只属于老舍的文化脉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老舍评传》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认为:“《老舍评传》的出版,使我们在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文化性质方面,又有了可喜的新收获。我们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有56个兄弟民族,所以,每一位学者、作家、诗人在看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时,都不应该忘记自己实际上是面对着一片多维的文化视野。老舍先生生前曾担任着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负责少数民族文学的工作,他以一种博大的文化胸襟和细致的具体工作,来呼吁、组织和建立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队伍,为我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自己也身先士卒地写出了《正红旗下》和《茶馆》等满族文学特点十分鲜明的好作品,丰富了祖国乃至人类文学宝库。现在关纪新通过他的《老舍评传》,实事求是地评介了老舍在民族文学发展中的位置和功绩,不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而且也会对推进当代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有益的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老舍评传》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吴重阳教授说:“关纪新从满族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学术角度来关注和研究老舍,已坚持了大约20年时间,《老舍评传》是他执着于民族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心血结晶。从前,曾经有过相当长的时间,学术界普遍对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文字写的作品的民族属性,缺乏准确科学的认识,常常一言以避之,说他们是‘彻底汉化了’,其实,即使是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文字写的作品,也还有许多有别于汉族作家的独特的极富文化价值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和研究者去认识,去体验。至于对老舍这样的享有国家级、世界级影响的满族出身的作家,还有一种看法是,如若把他当成了少数民族作家,就会有意无意地贬低了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地位,在这些议论中,似乎小民族就不可能出大作家,凡冠以少数民族作家称呼的就肯定是低了一个层次的作家。这种糊涂认识,不单跟迄今为止中外文学史的许多基本知识相偏离,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各民族的紧密团结和充分交流,不利于中华文学百花园的丰富和繁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科学民族观的指导之下,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真正全面地体会祖国悠久、灿烂的文明是由中华各个兄弟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真理。同时,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研究不断深入,还有必要强调对少数民族出身的学术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强调在民族文学和文化领域里汉族的研究者和少数民族的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深层理解与精诚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老舍评传》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就《老舍评传》的出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一位世纪性文学大师的复杂经历和杰出创造,在中国近百年文学史发展的整体链条中,往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认识和阐发它的丰富内涵,需要研究者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眼光进入大师的世界。走进永恒需要一种认识永恒的魄力和沉潜。平庸的阐释只能增加文学史研究中一些浮光掠影的砝码。真正下苦功夫精心结构的制作,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术史的天平。它送给别的研究者的是一份难得的惊喜。最近高兴地读到的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关纪新撰写的《老舍评传》,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惊喜的,以新的视点诠释老舍这位世纪性文学大师的著作。”文章认为:“《评传》在为人们忽略了的领域作出的成绩,和留给我们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个世纪中华多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是很有学术探索价值和理论启示意义的。”(《诠释大师——读关纪新的〈老舍评传〉》,《光明日报》、999年9月16日)此外,张佳生、黄伟林、尹虎彬、王卫东、夏宇继等学者,也在《满族研究》、《文艺报》、《社会科学战线》和《民族团结》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的书评。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张炯研究员主编的《新中国文学50年》一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有这样的评价:“关纪新的《老舍评传》,是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研究最具开拓性的成果,就在于他在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突出地、深入地开掘了老舍作为满族作家的民族心理和艺术特质,因而更能深切地准确地把握老舍创作的真正文化内蕴,这一点,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的深度,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开拓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事业。”《老舍评传》在台湾出版后,引起岛上各媒体的关切和报道,“中广公司”等电台播出了介绍该书以及作者的专题节目,《中国时报》等报刊还登载了书评。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吕正惠在他的书评中说:“本书的作者关纪新本人也是满族人,因此他能切身体会作为一个满族作家的老舍的特质。这是一般的汉族评论者比较看不到、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这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的贡献。”
个人专著题录(2)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7章,14.5万字) 关纪新、朝戈金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年3月第一版 / 定价:人民币5.9元 / ISBN 7-81001-7L55
(这部著作的书稿撰写,是在统一的思考之下分工完成的。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七章,由关纪新执笔;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由朝戈金执笔。关纪新完成了全书撰写工作的 4 /7。)
【概要】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一部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探索性学术专著,以文艺学、审美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综合视角切入文学研究,旨在回答我国当前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创作实践中所涉及到和引发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考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沿革,认定中国境内全部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今天终于普遍拥有了各自的书面文学创作这一划时代文化事相的重大意义,提出为了推进民族文学的高质量持续拓进,须着力地加强相关理论的系统建构;第二章"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学",在梳理此前关于界定"民族文学"概念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当代学术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对该问题做深入剖析,认为投射在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才是判定民族文学的深层的稳定的标记;第三章"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就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将他们大致区别为"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借腹怀胎-认祖归宗"和"游离本源-文化他附"等三种类型,论述少数民族作家取得多重文化参照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四章"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双语问题",探讨了民族文学中出现双语文学现象的历史根源、创作优势、积极意义和发展前景;第五?quot;民族文学的审美意识",强调民族生活的特殊性对于形成特定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定性作用,民族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可贵成份,需要保护和发展;第六章"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肯定少数民族作家为推进民族进步所坚持的启蒙主义写作精神,鼓励民族文学创造者们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点上打造起科学的民族文化观;第七章"各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指出迄今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范式各不相同,在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也将选择不同的道路,世界文学作为文学的崇高理想还远未取得实现的条件?quot;多元状态下的交流互动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现实生存条件,而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则又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持续追求目标"。文学评论和研究界较多关注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始于"新时期"民族文学创作出现蓬勃发展势头之后。但是,囿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异常薄弱,已有的相关评论大多局限于对作家作品的一般性描述和评介,缺乏理论支撑。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理论的"缺席",不仅妨碍了民族文学创作活动的高层次发展,也成为民族文学学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一部旨在填补理论空白、扭转学术工作被动态势的探索性著作,它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的当代文学是一种极富价值的民族文化创造,进而用多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加以照射,通过周密的思考,对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发生、发展进程中潜在的客观规律做出精到的阐释,并发掘出民族文学种种特有的内涵和意义。本书初步构建起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其细微化与系统化等方面,都较此前的文章或书籍,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对于此后继续深化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创作理论,以及用这一理论指导文学评论工作,均关键词: 少数民族 当代作家文学 理论探索具有开路和示范作用。
【涉及学科】:文艺学、审美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
列出重要的相关评价。比如同行专家评价、鉴定意见或社会评价;对引用文中的话要加引号与出处。
《多重选择的世界》发表后,公开评论文章较多。1995年8月18 日《文艺报》报道此书出版,说:"首都文艺理论研究界的专家樊骏、张炯、王富仁、季红真、许明、白崇人、吴重阳、杨匡汉、郎樱,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吉狄马加、降边嘉措、艾克拜尔﹒米吉提、扎西达娃等,对这部著作的完成与出版,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认为此书的问世把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基点。"199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民族文学》副主编白崇人编审的文章《读〈多重选择的世界〉》,肯定此专著?quot;关于少数民族创作理论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总结。"1995 年《民族文学》第11期署名平常的文章指出:"这是两位学者在对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多年关注的基础上,对建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理论研究体系所作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南方文坛》1995年第6期上锦州师范学院王科教授的书评称:"这部颇具规模的著作,描准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实际,对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运作的客观规律作了精当的论述,对其内涵与价值作了多角度的开掘,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理论见解,解决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996年1月26日《文艺报》发表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尹虎彬副研究员书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自我建构》,认为"各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样发展,是《多重选择的世界》这部著作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安尚育教授在《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发表书评《成功的理论探索》,指出"关纪新、朝戈金的专著,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明显推进","这部专著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广泛的学术视野,较高的理论层次,较新的研究方法和较深入的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对该著作所作的评审意见,认为本书"在目前已有的关于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基准上,有了相当明显的推进,预计会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见《多重选择的世界》一书书前加页)《多重选择的世界》出版后,多次被学术界、评论界引用。譬如: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在他关于民族文学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寻觅深邃的世界》(《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中,一再引述了这部著作的基本观点, 并认为这些观点"无疑是一种新探索的肇端。"云南民族学院张直心教授在一篇题为《"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的论文里,引用了《多重选择的世界》中的观点,还说?quot;我高度评价关纪新、朝戈金的著作《多重选择的世界》。不仅赞赏书中的深思熟虑,更赞赏某些尚欠成熟的论点所具有的震憾效应。"云南大学马绍玺副教授的论文《20 世纪云南少数民族诗歌的现代转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 期)也引用并阐发了《多重选择的世界》的部分思想。此外, 获得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理论评论类作品)的《民族文学学论纲》(作者为湖南省作协龙长吟研究员),曾将《多重选择的世界》一书,列入了该著作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中。
个人代表作题录(论文-1)
论文标题 老舍: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
出版信息 《满学朝鲜学论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概 要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从民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谈谈老舍在我国满族文学流变、尤其是在我国多民族文学流变中的意义与蕴含。 老舍在满族古典文学向满族当代文学的过渡中,是一道至关重要的桥涵。他诞生于清末,辞世于共和国建立17年后的"文革"之初,其文学生涯横跨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而直抵当代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结束。他的丰厚创作,对满族文学的历史发展来说,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清代的满族文学,曾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形成了以曹雪芹、纳兰性德、文康、西林太清等为代表的庞大的作家队伍,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学的创作传统和艺术风格。老舍以本民族前辈文学家们展示过的杰出的艺术天赋,驰骋于现代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造成了文坛的诸多轰动效应。他创作于现代及当代两个文学时期的大量作品,继承发扬了满族文学的优良传统,关注城市下层人的生活悲剧(承袭和邦额、文昭、奕绘之遗风),解剖自己民族由盛及衰的历史教训(推进曹雪芹的思考),用最受读者喜爱的大众口语来烹制艺术佳肴(弘扬文康的语言情趣)……而他于传统之上又多有开拓,在创作中熔铸着更多的现代观念与现代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体现出时代文明的艺术。他留给满族后代作家的,远比从前辈满族作家手中接过来的遗产要多。 老舍,在中国现代与当代杰出的作家中,是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作家。他的超越民族和国界(也将超越历史)的文学成功,无可置疑地证实了,少数民族的作家,完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大的艺术作为。他留给人们的启示是多重的。老舍的经验证实,当代的民族作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到相对密闭的文化环境中找寻成功之路。要勇于走进广阔的充满异质文化交流互动的文化天地,在接受外民族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外在风采。老舍在横跨"满族-汉族-西方现代诸民族"这多重的文化系统之上所建造的属于自己而超乎常人的精到的文化视角,对这位少数民族作家登临人类文学的高梯级,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文学正在超常的流变之中。有所失亦有所得。失去的,是文化与文学的外在表征及这些表征所带来的隔离保护机制;得到的,则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在更开阔的时空里面更自由地发展。不用担忧这种流变使少数民族文学损失得过多。满族文学的历史和老舍的文学成功告诉我们,原本健全的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有可能产生某种能动的代谢补偿机制,当传统文化的外在特色开始模糊的时候,其内核的种种固有因子却加倍地活跃起来,偿付外在特色的缺损。今天,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大量交往,带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程度不同的变异,其中一些民族的文化变异还相当严重。这就给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出了难题。回过头去用传统手段描写本民族封闭型的生活题材,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这时,向老舍这里借鉴一点经验:下大力气去向民族文化的深层探取,以现代文明的目光辨别民族传统的成份,再把能够有益于当代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张扬出来,自然也是可以重获一派生机的。老舍的创作成功还告诉人们,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文学时代,民族文学要走向广大读者,要走向世界,其创作者应当具备深刻的文化审视意识。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现代文明的曙光,已经次第辉耀于我国各个历史悠久文化沉积厚重的民族,让我们许多民族的文化人,都看到了民族旧有文化的弊端,从而产生了重新认识自我民族和重新塑造自我民族的意念。老舍大概是最早具有这种神圣忧思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之一。老舍作为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民族文学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与他所出生其间的民族--满族所持有的开放型的民族文化品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文学事业发展到今天,时代不仅对满族,而且是对一切少数民族的作家,都提出了培养自己开放型民族文学品格的要求。老舍的经验证实,只有在开放型的民族文学品格之上,才能找到通向民族文学至高荣誉的阶梯。只要少数民族的作家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享有植根其间的位置,就不必担心在打造开放型品格的过程中走失了自我,恰恰相反,少数民族文学新的更高级的生命形态会应运而生,放射光彩。如同现今的世界上尚未出现纯粹的非民族的文学一样,现今世界上也越来越不可能再产生纯粹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在各自范畴内的一切扩殖,均须在多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冲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中实现。老舍和他的满族文学,就是在这个民族文学彼此剧烈互动的时代,充满自信地成就了自我。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作家文学 多元互动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1)
项目名称 中华各民族文学贡献及相互关系研究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
起至时间 1997-2003
项目承担
负责人
项目内容 展现中国各少数民族有史以来对中华民族文学和文化的特殊贡献;二,体现我国乃至人类多民族文学相互间的交流互动轨迹,展示这种交流互动内在的和客观的规律;三,表述中国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不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葆有多元一体的依存情态,在文学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具有谁也离不开谁的互相依托关系;四,披示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在当前和今后,不断沿着交流互动的健康道路,持续进行多元发展的美好前景。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2)
项目名称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
起至时间 1995--1997
项目承担 个人项目
项目内容 全面地梳理、总结和描述了作家老舍的毕生文学活动,其中又着重分析了老舍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写出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以及《正红旗下》等代表性作品,循序而又细致地观察了老舍极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尤其是对其总体艺术成就、基本创作风格和成败得失规律,做了深入的探讨;2,结合大量的具体史料,由幼及长、由表及里地剖析了老舍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满族、汉族乃至西方现代民族的文化熏陶,寻绎并揭示出作家的民族心理素质和多重文化习养,在其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相应而确切的体现,并进而证实,老舍的艺术成就,实际上正是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发展中,代表着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文学宝库的卓越贡献;3,在充分展现老舍个人创作实绩的基础上,挖掘了由老舍这位杰出作家所代表的具有良好传统的满族文学,在与汉族文学长期交流的过程中的自身流变轨迹,提炼出老舍文学成功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示范价值和理论意蕴。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3)
项目名称 中华文学通史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
起至时间 1995--1996
项目承担 集体项目
项目内容 本人分工撰写的内容为:1, 第四卷第三章: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与散文(中)--清代前期的满族文学2, 第四卷第十章第五节:乾隆年间京城满族作家群3, 第四卷第十四章第三节:满族作家的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与《萤窗异草》4, 第四卷第十八章第三节:满族诗人铁保、英和、奕绘5, 第四卷第十八章第四节:满族作家的散文和文论著作6, 第五卷第二十四章:满族文学7, 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一节:满族文学8, 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三节:蒙古族文学9, 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四节:回族文学10,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五节:维吾尔族文学11,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六节:哈萨克族文学和锡伯族文学此外,尚担任"古代文学编"和"近现代文学编"的分卷编委
本人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4)
项目名称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理论研究
项目性质 基础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
起至时间 1988--1991
项目承担
项目内容 本人与朝戈金负责撰写《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一书。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一部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探索性学术专著,以文艺学、审美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综合视角切入文学研究,旨在回答我国当前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创作实践中所涉及到和引发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考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沿革,认定中国境内全部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今天终于普遍拥有了各自的书面文学创作这一划时代文化事相的重大意义,提出为了推进民族文学的高质量持续拓进,须着力地加强相关理论的系统建构;第二?quot;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学",在梳理此前关于界定"民族文学"概念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当代学术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对该问题做深入剖析,认为投射在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才是判定民族文学的深层的稳定的标记;第三章"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就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将他们大致区别为"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借腹怀胎-认祖归宗"和"游离本源-文化他附"等三种类型,论述少数民族作家取得多重文化参照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四章"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双语问题",探讨了民族文学中出现双语文学现象的历史根源、创作优势、积极意义和发展前景;第五章"民族文学的审美意识",强调民族生活的特殊性对于形成特定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定性作用,民族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可贵成份,需要保护和发展;第六章"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肯定少数民族作家为推进民族进步所坚持的启蒙主义写作精神,鼓励民族文学创造者们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点上打造起科学的民族文化观;第七章"各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指出迄今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范式各不相同,在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也将选择不同的路,世界文学作为文学的崇高理想还远未取得实现的条件,"多元状态下的交流互动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现实生存条件,而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则又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持续追求目标"。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