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7级硕士生】马兰:维吾尔“恰克恰克”研究——以伊犁地区为代表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马兰

  硕士学位论文

  维吾尔“恰克恰克”研究

  ——以伊犁地区为代表

  马兰

  导师姓名及职称: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教授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维吾尔民间文学

  2010年

 

  摘 要

  本文是关于维吾尔“恰克恰克”的研究。“恰克恰克”(qakqak),意为“笑话”,是维吾尔民间文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在诸多民间口头文化面临传承生存危机的今天,“恰克恰克”却在维吾尔民间很好地保留下来,尤其在新疆伊犁地区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态势。

  在对维吾尔“恰克恰克”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本文对世界各地的笑话风俗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我国的笑话研究进行了概述。在维吾尔“恰克恰克”发展的过程中,“麦西莱甫”这一民间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恰克恰克”在维吾尔民间生活中得以存在的场域。因此,本文从维吾尔民间传统“麦西莱甫”入手,重点介绍了独具特色的伊犁地区“麦西莱甫”。

  接下来,本文对维吾尔“恰克恰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恰克恰克”这一概念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范畴和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恰克恰克”这种民间口头传统的情境性、即时性、表演性等艺术特征。

  笔者认为,维吾尔“恰克恰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维吾尔民间文化元素。因此,本文通过对“恰克恰克”的“不可译性”的分析,从文本的角度将“恰克恰克”这种口头传统之中所蕴含的与维吾尔族语言、信仰、风俗、常识等内容相关的民族文化特点呈现出来。

  最后,本文通过对民间艺人“活着的阿凡提”——艾沙木•库尔班的介绍,探讨了“恰克恰克”这种民间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维吾尔“恰克恰克”这种口头艺术自身灵活多变的特性,使得它在传承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将其归纳为“自然传承”,从“艺人的自然传承”和“民族性格的自然延续”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人文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了“恰克恰克”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鉴于“阿凡提”故事与维吾尔“恰克恰克”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恰克恰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在附录部分对“阿凡提”故事在国内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以供参考,并对维吾尔民间曾出现的“阿凡提式”人物,以及目前伊犁地区部分较为知名的“恰克恰克”艺人做了简要介绍。

  此前对于“恰克恰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恰克恰克”作品的搜集、整理及翻译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尝试从民间口头传统的意义上对“恰克恰克”这一独特口头传统形式进行探讨,意在揭示其特征和本质,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本文的另一个主旨,是通过发掘“恰克恰克”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更多的关注,以促进这项民间口头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恰克恰克 麦西莱甫 艺术特征 自然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