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9级硕士生】邓佳玲:社会变迁中的巴林婚礼仪式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邓佳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变迁中的巴林婚礼仪式研究

  邓佳玲

 

  导师姓名及职称:纳钦 副研究员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民俗学

  研 究 方 向:蒙古族口头传统

  2012年4月

 

  摘要

  婚礼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一环,意味着个人创建家庭生活的开始。不同的民族举办婚礼时,仪式流程及相关禁忌各不相同。蒙古族作为中国游牧民族的重要代表,研究其婚礼仪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团结互助”背景下的蒙古族婚礼仪式,在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怎样的改变,这正是笔者进行此项研究的目标所在。

  笔者选取巴林婚礼作为个案研究的具体对象,把一百年以前巴林婚礼仪式与今日存留之婚礼仪式进行对比研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女性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展现社会变迁过程中正在发生变化的巴林婚礼。

  本文共计四个研究文本,分别是:1、反映20世纪初期巴林婚礼全貌的《巴林婚礼》文字文本;2、参考文字文本基础上,拍摄于2007年的《巴林婚礼》影像文本;3、笔者田野调查搜集的现代“巴林婚礼”村落文本;4、笔者田野调查搜集的现代“巴林婚礼”城镇文本。

  笔者通过对四个文本分别进行民俗质、素、链的罗列及分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这一百年中巴林婚礼仪式的变化。从文字文本的5条民俗链43个民俗素,到影视文本的4条民俗链31个民俗素,再到村落文本的4条民俗链18个民俗素,最后到城镇文本的3条民俗链16个民俗素,这一百年间,巴林婚礼呈现出由繁琐向简单、由封闭向开放、由单元向多元、由游牧向定居转变的特征。

  在文化方面,呈现出蒙古族游牧文化不断消退乃至消失、汉族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开始渗入的特征;在思想观念方面,表现出“女性弱势”逐步向“男女平等”思想转化、现代交际观念持续渗入、婚礼商业性逐步加强的特点。无可否认,现代巴林婚礼对百年前的蒙古族文化亦有一定继承,然而其传承速度远远比不上消退速度,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正以量变的方式急剧减少。

  巴林婚礼仪式作为蒙古族婚礼仪式的一个缩影,它的变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古族婚礼、乃至蒙古族文化的变迁。随着婚礼传承人数量的锐减、大量原有民俗的消失、汉族等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现代拜金主义潮流的推动,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游牧民族,正在逐步失去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信仰。这种传统文化及信仰的失传现象,以及可能由此造成的民族文化消亡危机,值得引人深思。

  关键词:社会变迁;婚礼仪式;巴林右旗;个案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