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诗学视域与类型学方法
——20世纪蒙古史诗学的两种路径
阿拉德尔吐
导师姓名及职称:朝戈金 教授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民俗学
研 究 方 向:口头传统
2013年5月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以诗学(主要指诗歌美学)和类型学两大问题为中心,把20世纪蒙古史诗研究的两大主要趋向置于学术史的历史化语境中,对两大问题各自的思想来源和方法论基础、术语体系、批评论模式、实践的确立等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分析。该论文由绪论、正文(一、二、三章)和结论(四章)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追溯并考察了史诗诗学和史诗类型学两大研究路径的思想来源和方法论基础。第一节是史诗诗学的考察:从本体论与艺术史的视野入手,侧重剖析史诗诗学中美学、哲学和诗学三个理论走向的渊源及演进历程,着重讨论了本体诗学、元范畴和本土解读三个向度的问题。第二节是类型学方法的考察:从原型论与文化史的视野入手,重点剖析了史诗类型学关于历史主义和类型学两个维度的学理性思考和实践,并就居于中心地位的发生学、还原法和类型发展论等问题做出深入剖析 。
第二章重点解析了蒙古史诗诗学的理论模式和范畴基础的构建问题,并从本体论的诗学、诗性的元范畴和本土化的解读三个层面入手,渐次展开相应的讨论。第一节分析了本体论的诗学问题,认为该范畴包括诗性本质的三个基本特征:神圣性、原始性和规范性,以及叙事艺术发展阶段的三种基本形态:原始史诗、成熟史诗和变异史诗。第二节剖析了诗性的元范畴问题,主要涉猎艺术化自然的关系论和宇宙结构论(三界、时空和数量)两组相互关联的问题点。第三节论析了本土化的解读问题,其涉及形象的类型化(正反面人物及坐骑)和诗学的概念基础(意象、韵律、风格)两个方面。
第三章着重解析了蒙古史诗类型学的方法论模式和范畴基础的构建问题,主要内容在三个层面上分别展开:发生学前提、类型学还原和发展论模型。第一节重点分析了以前提论或目的论为主线的发生学课题,其核心是时间范畴的历时源头和空间范畴的发源地两个方面。第二节侧重论析了以还原法为基石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它包括艺术本源的复原和社会原型的还原两个板块。第三节进入类型的发展论课题,涉猎以类型和发展为主线的形象研究和情节结构两组内容。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在前三章的论析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史诗诗学和史诗类型学的批评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概括和总结了它们在本土视野下所构建的学理经验与反思实践的示范意义。第一节,以文本解读的诗学批评作为一种诗学范式的归结点,侧重分析了诗学批评的三个论域:以思维特征和审美结构为中心的本体批评,以艺术史视野和关系结构论为基础的形态批评,和以民族诗学的传统基石为核心的本土批评。第二节,以文本分析的类型批评作为一种类型学范式的归结点,侧重分析了类型学批评的三个论域:以时空范畴的溯源方法为中心的发生论批评,以社会文化的历史原型为依据的还原论批评,和以类型发展的分类学和分析方法为主线的发展论批评。第三节,侧重比较和展望,就史诗诗学和史诗类型学研究在民俗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向做了展望。
总之,该文的核心论题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章、研究方法的历史溯源,侧重于基本问题的脉络追溯,从每个论题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和方法论来源入手,通过实例研究和概念性问题的比较和分析,追溯理论或方法论问题的思想承继关系和方法论渊源。第二章诗学视域和第三章类型学方法,着眼具体观念问题的解读和分析,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理念,结合各自的理论建设成果和研究特色,描述每个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发展和成形的基础性问题。第四章重点在本土化的经验和反思,专注于以评价和展望为要点的综合考察。换句话说,本文就是关于诗学问题和类型学问题的分析性研究,应包括如下三个解析路径:基本问题的历史追溯,具体问题的解读和分析,以及通过综合考察,给出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二十世纪;蒙古史诗学;诗学视域;类型学方法;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