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级博士生】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马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研究

  马千里

 

  导师姓名及职称:朝戈金研究员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民俗学

  研 究 方 向:口头传统

  2017年4月

 

  摘 要

  作为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普遍性的一类问题,非遗的清单编制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非遗的本体论认识,建立非遗保护的总体理论框架,在实践中亦可为各国和各地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框架下对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实践进行非遗清单编制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

  本文从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几个主要源头出发,引出非遗清单编制在认识论、目的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并通过分析国内外清单编制的代表性案例,探讨这项实践在工作内容、意义、总体工作步骤、分类方法、项目确认的优先原则、社区参与的方式和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分章来看,导论部分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第一章主要介绍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实践和理念产生的几个主要源头,包括学术界对口头传统在人类知识传承中的重要意义的发现,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民俗的诉求和教科文组织实现人类普遍文化权利的理念。第二章从《公约》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非遗名录制度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探讨改进这一制度的路径。第三章则分别介绍和分析了教科文组织所推荐的几个非遗清单编制的示范案例。第四章主要讨论《公约》缔约国申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和名册,以及改革国际层面非遗代表作名录机制的有关问题。结论部分对清单编制的基本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若干方向。

  本文认为,非遗的清单编制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于口传在人类知识传承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为了维系民族国家认同而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诉求,也对应着教科文组织实现人类普遍文化权利的理念。本文还认为,在清单编制中可以借鉴一些《公约》缔约国的经验,例如利用国际上的技术支持,挖掘和利用本国文化实践的传统运行机制,探索“自下而上”、社区深度参与的模式,以及通过清单编制促进非遗持有社区和群体的社会融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改进中国非遗名录制度这一方面,本文认为,有必要深化社区、群体和个人在非遗名录项目的确认、申报和宣传等一系列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扩大参与者的范围。这些效果的实现在根本上需要政府和其他机构促进和支持相关民间社会团体的成长。关于现行的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机制,本文赞同对其进行“去利益化”和“去政治化”的改革,但考虑到可操作性,本文还是倾向于各缔约国向教科文组织提交本国已有的非遗清单并定期加以更新的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清单编制;非遗名录制度;社区参与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