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刘守华]刻骨铭心的追思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2-31  作者:刘守华
  在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随从他不息耕耘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不禁思潮涌动、浮想联翩。
  我因上世纪50年代初参与搜集洪湖革命歌谣,而被吸引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队伍中来,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本科到毕业留校任教,到后来分别兼任湖北省民协主席、副主席达15年之久,学术研究及工作开展中,有较多机会和长期主持中国民协领导工作的贾老接触。我们每有新的学术发现,均及时向他报告,他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点赞支持,如就湖北推出的“三家三村”(刘德培、刘德方和孙家香三位故事家和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谜语村),他不但应我的请求题词“点赞”,还远赴宜昌等地考察。他为《孙家香故事集》题词:“孙家香婆婆是土家族的第一个故事家,善于随机应变,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幻想故事及其他传说,大放异彩。她的学艺经历与‘讲经’也足以令人看到土家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可歌可贺。”题词并非应景信笔,而是阅读后着笔,常含真知灼见。
  贾老虽献身于繁杂的组织领导工作,仍以老当益壮的豪情关注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新发现与研究新进展。他介绍我结识了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积极引介丁乃通引进芬兰历史地理学派从母题类型解析入手作比较研究的故事学研究范式。他帮助邀请丁先生来华中师大讲学,推荐我加入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1992年他率领包括我在内的一行人赴奥地利参加国际民间叙事学术年会,他青春焕发地同几位年轻学人打成一片,甚至与大家一起泡从武汉带去的热干面充饥。
  贾老在中国跨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所焕发出的对中外民间文艺学科新成果的热情追索和奋力开拓,使我深受激励。他对中国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积极关注与认真评述人所共知,而就我所熟知的比较故事学领域,贾老执着的投入和对其的真知灼见更堪忆述。我在丁乃通先生指导下连续撰写了几篇比较故事学论文,受到学界好评,便辑成《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1986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贾老欣然命笔作序。该书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篇序文并没有停留在对文章的评点上,而是别开生面地就在中国各民族间广泛流行的“猫狗结仇”这个著名故事类型的15种口头异文试作比较,他特别指出,“对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我以为首先应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比较研究;思想内容的比较研究与结构形态的比较研究都是很重要的,而结构形态的研究,最终也会促进对思想内容的研究”。
  
  1985年2月,贾芝与德国学者海西西、日本学者大林太良共同参加在芬兰举办的《卡勒瓦拉》与世界史诗讨论会
  还有一件事也是铭刻于心、恒久难忘的,就是他于1961年6月30日写给我一封约两千字的长信,就我在当时时代环境下写成的一篇一万多字的《批判胡适资产阶级民俗学》的长篇学术论文初稿进行了坦诚的批评讨论。他说,“对于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批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是,进一步深入地进行批判,没有花功夫较多的专门研究或研究不足,便不易以理服人。我觉得你批判胡派的立场,似乎存在这样的问题。你看的材料较多,立论注意有根据,这是好的,但在批判错误论点方面还显简单一些,所以打得有时不准或不充分,理不服人。引用的材料多而自己独到的论点不很多……”此信还特别提到,“在批判这些人的学术观点时,与政治立场问题如何联系,是需要加以斟酌的。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有联系,但不总是联系在一起,所以应区分而不加区分甚至硬把它们归纳在一起,便不能对他们作出有力的批判。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现象。”这篇稿件自然被废弃,在贾老忠告之下,我也就花更多工夫致力于开展民间故事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耕耘,慢慢在故事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贾老于2002年3月20日在我的笔记本上随手题词:“在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中您一直走在前面;祝您健康长寿,更上一层楼!”贾老对我这个出身于乡村的民间文艺学后辈的鼎力扶持,不能不让我刻骨铭心!
 
  作者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2月11日第5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