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郑一民]追思守望民族民间文化的旗手贾芝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2-31  作者:郑一民
  在共和国文化星空中,有许多让人永远缅怀和敬仰的名师大家,被世人亲切称为“贾老”的贾芝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抗日烽火中投身延安,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他那音容笑貌、充满传奇的人生,毕生浇灌和守望民族民间文化的事迹,仍在神州大地上传颂。
  我结识贾老,是在1984年11月于北京参加由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编纂、出版工程工作会议”上。那时,他是中国民协和三套集成工程德高望重的领导,虽然年逾70岁,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会上会下不断发表精辟、博学的讲话,赢得了大家敬佩的掌声与笑声。他身上虽然罩有光环,却没有大学问家和领导的架子,待人处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谈吐风趣、重情重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常令人陶醉,一双瘦骨嶙峋的手能给人输送温暖和力量。从此,他成了我崇敬的领导和导师,也成了我的忘年交。
  
  1980年9月,贾芝在广西金秀大瑶山采风
  我一直在河北从事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据统计,自1984年至2006年,为落实三套集成的普查、编纂和出版工作,贾老曾先后23次到河北讲学、考察、指导工作,为13部县卷本和个人专集作序,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
  轶事一:为普查者正名。那是在1985年的冬天,在强调“群众性”的三套集成普查中,位于冀中平原的藁城县中发现了一个“耿村故事村”。该村因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而形成了店铺林立的“小村大集”奇观,南来北往的商家在这里留下钱财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口传文化,仅有1200人的小村庄,能讲、善讲故事和歌谣者竟多达150余人。对从事普查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发现了一座罕见的民间文化“富矿”。之后的几年,引起了媒体和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但一些对民间文化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的管理者,却认为这是“大呼隆”“浮夸风再现”,命令“停止普查”“撤回普查队”,16名普查队员闻知,含泪联名写下“血书”抗争。贾老得知后打电话向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的李文珊反映,才使“耿村故事村”普查得以顺利进行。为支持深入发掘这种罕见的村落文化,贾老曾三次到耿村,串村走户与故事家交谈,题词“愿耿村民间艺术之花常开,为国争光”激励普查者,并于1989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口传文学年会上向世界学界介绍中国“耿村故事村”的普查成果,从而引起海外学界对中国民间文化发掘整理工作的热切关注,促成于1991年5月成功召开“中国耿村故事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活动国际学术研讨会”。
  轶事二:四审河北歌谣卷。在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机构中,贾老既是总编委会的副主编,也是“中国歌谣集成编委会”的主编。原以为贾老是位诗人,性格和蔼慈祥,且年事已高,卷本好通过,万没想到他审阅卷本竟一丝不苟,一字一句、一页一篇、一图一表都认真推敲,连标点符号和注释也不放过,每次审卷一坐就是两三天,年富力强的人都感到疲劳,他却依然精神矍铄,一部150万字的卷本上他留下的批注多达264处。省卷本编委们翻看他用红笔圈点勾画的一处处字迹符号,聆听他用浓重的山西话讲述修改原因,无不敬佩地点头称赞,叹服他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敬爱的贾老啊,您这是用心血绘制和严把构筑国家文化长城的每一块砖的质量和水平啊!河北大学教授许来渠感慨道:“说是审卷,实际是贾老将我们关进屋子里,手把手教我们做人做学问,吃小灶长知识哩,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轶事三:搭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贾老是位学问家,也是一位文化使者。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通过与台湾著名学者金荣华多年的友谊,搭建起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机制,先后在河北和台湾两地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研讨会”,吸引了近千名学者参加,促进了两岸文化认同、祖根认同,将和平统一的信念播种到每位参会者的心中。
  忆贾老,往事如泉涌,仿佛他的音容笑貌、讲不尽的轶事和言谈举止又重现眼前,其人其事不仅处处闪烁着文化大家的风采与魅力,也展现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品格与家国情怀。霎时,我想起贾老家中挂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贾老光辉一生最生动的注释和写照!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2月11日第5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