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叶舒宪研究员《神话意象》出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27  作者:郑焕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叶舒宪著《神话意象》2007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神话意象”为题,突出了一个世纪以来神话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在论述中,结合热点文化问题,如《狼图腾》引发的中华祖先图腾辨析,《哈利·波特》引发的巫术复兴讨论,《达·芬奇密码》引发的异教想象与神话符号学热潮等,充分利用考古材料,进行了打破学科界限的神话研究新实践。

兹将该书目录、自序及后记迻录于此,以飨读者。

目  录

1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5    自序:神话意象与知识考古

第一章  狼图腾,还是熊图腾?——关于中华祖先图腾的辨析

3    一、图腾由来

4    二、狼来了

6    三、狼图腾,还是熊图腾?

7    四、熊图腾与史前女神的对应

13    五、熊龙说与欧亚大陆的熊祖神话

第二章  “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

19    一、引论:红山文化女神宗教的再发现

21    二、龙的原型新解:猪、熊、鹿、虫

26    三、猪、熊与史前女神的关联

30    四、熊女神与鸟女神:史前雕像的艺术人类学观照

35    五、熊女神与北方萨满教传统

第三章  神圣猫头鹰——《诗经·鸱鸮》的误读与知识考古

43    一、“经典”的神圣信仰背景与世俗化

45    二、《鸱鸮》篇的误读

48    三、鸱鸮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价值

50    四、鸮神的妖魔化:从神圣女神到不孝恶鸟

55    五、  经典还原:祝祷仪式上的人神对话

第四章  身体的神话与神话的身体

69    一、想象与创作的生理根源

70    二、身体的神话:洪水与膀胱

74    三、神话的身体:宇宙与性器

77    四、现代性风险中的身体神话

第五章  神话如何重述?

83    一、重达神话的理由

86    二、作为文化记忆的神话

第六章  神话复兴与《哈利·波特》旋风

93    一、凯尔特文化与巫术传统

96    二、《哈里·波特》与魔幻想象的复兴

第七章  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新时代人的异教想象及其原型

103  一、新时代运动与异教想象力

106  二、郇山隐修会:女神传统的复兴

110  三、《达·芬奇密码》:文学版的《耶稣与女神》

112  四、哈佛课堂上的神话符号学传授

117  五、治疗男性文明癌症:女神复兴何为

第八章  猫头鹰重新降临——现代巫术的文化阐释

125  一、巫术旋风反叛现代性

131  二、巫术复兴与新萨满主义

135  三、巫术复兴与后殖民主义

第九章  神话智慧与文明反思——文化寻根的哲学话语谱系

145  一、俄狄浦斯的双眼

151  二、高更的反文明选择

152  三、“根”与“跟”的神话哲理

155  四、文化寻根的话语谱系

第十章  神话的生态智慧

169  一、诗性智慧说的现代理解

170  二、神话的生态智慧

175  三、神话的循环生命观

第十一章  傩、萨满、瑜伽——神话复兴视野上的通观

183  一、同源异流的傩、萨满、瑜伽——神话思维及其史前时代

186  二、东方文化复兴背景中的傩、萨满、瑜伽

188  三、作为文化资本的傩、萨满、瑜伽及其符号学再造

193  附录一:评《文学与仪式》

200  附录二:托特神的原罪——读《尼古拉的遗嘱》

206  附录三:汉画像“蹶张”的象征意义试解

212  参考文献

222  后  记

自序:神话意象与知识考古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也是当代美学研究关注的要点;“神话”一词则是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历程中进入中国学术话语的。我采用“神话意象”这个合成词作为本书的标题,旨在突出一个世纪以来神话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重心转移。

    说起“象”和“意象”,应该是具有十足的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范畴。大略地说,我们汉民族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是“象形字”;古人所崇拜的天帝神明又叫“象帝”(《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我们祖先所创设的八卦,传说来自伏羲仰观俯察天地之象。群经之首的《周易》因象设教,凡言天日山泽之类自然物体皆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象数一体,传为数千年沿用至今的卜筮之学。夏商周三代君王们制造神圣的青铜礼器,都小心翼翼地遵循着“铸鼎象物”的象征传统。上古以来的官方旗帜,完全因循着来自史前图腾标记的“旗物”制度(《周礼·春官·司常》:“赞司马颁旗物。”郑玄注:“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画成物之象。”)。就连汉代以后自喜马拉雅山南麓传来的佛教,也被我们称作“象教”(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序》:“象教东流,化行南国。”),取其“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之义。这和西方宗教的不立偶像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说.中国文化对象、意象和象征的特殊观照,给中国神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原型和形象资料。

    根据符号学的原理,古代文化传承的物质媒介主要是两个大类:其一是以书写文字文本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从甲骨刻辞到古代图书的“经史子集”体系,就是这一传承的结果。其二,是以雕塑、绘图等造型艺术符号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我们的彩陶——瓷器文化、石器文化、玉文化、建筑、工艺品、美术史和民间礼仪、民俗表演文化所留下的一切实物造型和图像资料,都可看做非文字系统的文化符号(参看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然而,国学的学术研究传统基本是偏重在传世文献基础上的,可以视为文字文本的一统天下。虽然也有所谓金石学、名物学,但是和绝大部分知识人对书写文献的无比推崇相比,这些边缘性的材料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所蕴涵的人文研究方法论价值和潜在的“探索一发现”之意义,也从来没有获得系统的和普遍的认识。20世纪后期以来,现代文化人类学以及新史学对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与图像叙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字——文本——权力的批判和方法论上的“图像转向”的强调,配合大众文化方面“图像时代”的理论建构,已经在文化研究中拓展出巨大的发展空间。2O世纪20年代诞生的中国考古学在过去八十年里贡献出前无古人的大批新出土材料。而海内外的人文学者已经开始寻找和利用传世的与新出土的实物材料与图像材料,探索一种“知识考古”的研究思路.在重写文化史方面提出富有新创意的研究实例,如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拙著《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06年)等。

希望本书也能够在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神话研究方面有所收获,彰显图像叙事相对于文本叙事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

    是为自序。

后  记

    本书是笔者近三年来的神话专题研究结果。各章内容原先多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发表。也有一些内容来自2005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特聘教授的讲座录音稿,以及在鲁迅文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学术讲座稿。这次经过修订咸书,要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鲁迅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给我提供讲座交流机会的高校、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组稿编辑江溶先生、责任编辑艾英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

    感谢以下出版物,它们发表本书各章的初级成果,使之获得交流讨教的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图书评论》、《长江大学学报》、《文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文化研究》、《文汇读书周报》、《瞭望》、《读书》、《纽约人文丛刊》、《寻根》、《民间文化论坛》、《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中华读书报》等。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