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1-07  作者:文:郭翠潇 毛春晓 摄影/图:刘仁健 ...

  2023年11月4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办,隆重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一行举行会谈,围绕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非遗系统性保护与高校创新工作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形成广泛共识。郭新立书记表示,“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之下,在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项多学科、跨学科的工作,我们全力支持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建设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山大智慧和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共同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

  本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中国民俗学会等协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兼驻中国、朝鲜、日本、韩国、蒙古五国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教授,以视频方式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本次论坛举办表示祝贺。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局长王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出席论坛并致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发布新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扬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山东省文旅系统总计60余人出席论坛。

  

  

  

  

  

  王晨阳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做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为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非遗保护在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进入系统性保护、全面融入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他强调说:“中国非遗保护实践20年,一刻也没有缺少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和深度参与,一刻也没有离开学术理论层面的辅佐,而中国非遗理论研究也一刻都没有离开田野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中国非遗保护宏伟画卷中的独特景观。文化和旅游部在山东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研究基地,就是要强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路径和实践创新,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助力赋能,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文化支柱!”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龙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研究员刘魁立《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研究员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愿景》,围绕“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话题展开学术研讨,从不同角度总结与阐发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4日下午是论坛专题研讨环节,共设置“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实践”“路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板块,围绕《非遗公约》相关概念术语、社区参与、性别平等、道德伦理、名录机制、国际合作、清单编制、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展开热烈讨论。

  “文明交流互鉴”专题学术演讲,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大学教授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杰根石青《从名录列入机制与退回机制看<非遗公约>的发展》,由山东省政府参事、齐鲁师范学院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德增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彭牧教授评议。

  

   

  

  

  

  

  

  “中国实践”专题学术演讲,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扬州大学讲师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扬州大学副教授马千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由《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杜雪飞博士主持,安德明研究员评议。

  

  

  

  

  

  

  

  “路径选择”专题学术演讲,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在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心怡《“传统工艺”之于“传统手工艺”:国内法与国际法之比较》,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黄龙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朱刚评议。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术演讲,包括云南大学副教授张多《“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在线),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北京体育大学讲师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中国艺术研究院阿图诗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从理念到实践》,由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丽评议。

  

  

  

  

  

  

  论坛闭幕式由王加华教授主持,王晨阳司长、刘魁立研究员和巴莫曲布嫫研究员高度评价本次论坛学术成果,并对相关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4日晚间,龙圣教授主持“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交流会”,与会代表就非遗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发展等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11月5日,与会代表前往齐鲁师范学院章丘校区,考察传统武术类非遗扎根校园状况并就相关论题进行现场交流。

  

  

  撰稿人:郭翠潇 毛春晓

  图片:刘仁健 陈一兆 王凯歌 罗薇 马文晴 李军 邹萌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2023-11-0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