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聚焦东南亚区域的村社经济与文化发展
泰国东北部村庄经济与文化学术座谈会召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作者:屈永仙

  2011年12月20日至25日,位于泰国东北部的Surin大学(Surindra Rajabhat University)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工作,在Surin府素辇通他酒店举办了一场国际性的村社经济与文化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泰国东北部村庄经济与文化学术座谈会”。参与研讨会的五十余位学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其中有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玛希隆大学、博仁中文学院的教师、博士,以及大学退休的资深学者;有国际NGO组织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自由学者、作家等等。他们分别从经济学、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视角来关注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视野跨泰国、中国、印度、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湄公河流域的村社经济与文化发展。

  本次主要有以下几个研讨讲座,分别是Aadradek博士的:《湄公河Chi支流与Mun支流盆地的社区与土地管理》(Community and Land Management in The Mekong-Chi- Mun Basin),Suriya Chanachai博士的《湄公河盆地乡村家庭基于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以老挝占巴色省田野调查为案例》(Development of an Organic Farming Model by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Mekong Basin Based on the Sufficiency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Yupa Prayongsub博士的《以草根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村社企业管理方式——以泰国和老挝为案例》(Management of Community Economic Enterprises for Developing the Grassroots: A Case Studies of Thailand and the Lao PDR ),Sarannaa Naaner博士的《泰国和老挝的Phuan族女性纺织者的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 of Phuan Women Khit Weavers in Thailand and Lau PDR),Suban Segsulivog博士的《湄公河右岸占巴色省的文化经济》(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hampasak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Mekong River),Nawarant Nithichaianan博士的《泰国与柬埔寨的Kui-Ajing民族的商业贸易》(Trading in the Kui-Ajing Culture in Thailand and Cambodia),Tharaathara Thuphankerk博士的《泰-吉蔑民族的家庭经济制度》(The Family Business System of the Thai-Khmer)。此外还有《泰国东北地区南部文化社区的福利制度史》(History of Community Welfare Management in the Sothern Isan Cultural Region)和《泰国呵叻府地区僧人对村社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The Role of Buddhist Monks in the Dynamics of the Community Economy in Nakhon Ratchasima)。

  以《湄公河Chi支流与Mun支流盆地的社区与土地管理》为例,其研究对象是湄公河流域的Chi和Mun两个支流域两岸的泰国、老挝民族的村寨和土地管理制度。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个区域的居民主要是“泰-老听”族群,他们延续着传统的农业劳作,种植稻谷、耕作、打渔是他们的主要生产生活内容。这些村寨维持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习俗,他们不重视追求最大利益,也不实行市场经济制度。而更喜欢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土地管理制度也是基于当地的传统和习俗,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总之,人们不是以重视金钱和利益的资本主义方式来管理土地,而是基于村寨为基础的经济系统。可以说,湄公河的Chi河与Mun河两地村社,一边是老挝的共产主义社会,一边是泰国的民主主义社会,他们有着相同的社区经济制度,相同的土地管理体系。

  以资深的泰国经济学者察惕(Chathip)教授为代表的与会者纷纷表示,村民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我们应该尊重这些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了解和学习农民的传统文化,从实践中提升出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从书本中的空洞理论出发,去领导、改革、干预村民传统而科学的生存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