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8  作者:尹虎彬

  为纪念芬兰史诗《卡莱瓦拉》出版160周年,由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与芬兰土尔库大学《卡莱瓦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5日-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来自中国、芬兰、挪威、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德国等20位与会者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会议前一天下午三点在光华楼一层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纪念芬兰史诗《卡莱瓦拉》出版160周年展览”开幕式。展览大厅中央陈列着史诗《卡莱瓦拉》出版物,四周摆放了200余幅精心制作的介绍芬兰史诗的展版。这些展版是由土尔库大学的《卡莱瓦拉》研究所制作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分别来自于芬兰文学学会《卡莱瓦拉》数据库、网站和学会的民俗学档案馆。史诗《卡莱瓦拉》内容包罗万象,它属于芬兰这片土地,它也是世界史诗,因为它植根于古老的口头传统和书面的、业已出版的史诗。埃里亚斯·隆洛特在搜集和整理《卡莱瓦拉》之时,深刻地了解了希腊史诗和欧洲许多民族的史诗,他以这些史诗为范例,为芬兰人打造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民族史诗。史诗反映出芬兰民族的文学创造力。在简短的开幕式上,主办方以及应邀嘉宾分别发表了即席讲演。开幕式结束后,芬兰驻沪总领事贺睦宁(Matti Heimonen)先生在其官邸举行了招待会。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芬兰教育部和参与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芬兰官员以及中国学生参加了招待晚会。会前总领事和土尔库大学帕卡·哈卡米斯(Pekka Hakamies)分别致欢迎辞。

  本次会议共计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研讨分成“文化过程”和“史诗与叙事”两部分,分别于25日和26日两天举行。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土尔库大学帕卡·哈卡米斯(Pekka Hakamies)教授和复旦大学英语系主任孙建教授分别代表中芬主办者发表了讲话,北欧研究中心项目总裁马田先生(Marrtin Bech)介绍了该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和本次会议的意义。

  会议特被邀请了瑞典乌鲁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巴布罗·克莱因(Barbro Klein)教授作主旨讲演。她从理论层面,从民俗学一般观念、民俗的共享性、传统的变迁和创造力、民俗文化与世界移民潮、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行动等几个方面,对民间文化和民俗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做了高屋建瓴的阐发。

  “民俗过程”是本次会议的第一个主题。土尔库大学民俗学教授帕卡·哈卡米斯(Pekka Hakamies)以《苏联的现代化与卡累利阿的民间文化》为题,讨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从大的历史视野中勾勒了卡累利阿在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政治变迁。卡累利阿人在1920年代 到40年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他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卡累利阿人的社会生活和乡村节日等逐渐世俗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曹玮《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想象、选择和提升过程中的个人行为:金山农民画的发明》,探讨了1980年代复兴的金山农民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传统的汲取和融会,并从中窥见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的影响。阿基·洛宁(Aki Luotonen)《现代芬兰旅游业对北欧海盗传统的利用》指出,大众文化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北欧洲海盗传统曾经属于瑞典、丹麦和挪威, 今天,在芬兰现代旅游业,这一传统得到了商业化的利用,现代化 的基本云做将北海盗传统获得了 “第二次生命”。曹新宇《从女性历史到女性信仰的叙事:中国乡村民俗中的社会记忆与群体活力》从微观历史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对河北定县民间仪式生活中的女性信仰故事做了新的开掘。该项研究把1920年代的华北乡土重建时期的历史资料做了重新梳理。西斯科·伊利马尔蒂莫(Sisko Ylimartimo)来自芬兰的拉普兰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她在2007-2008学年度的课程中组织了青年艺术家为纪念《卡莱瓦拉》160周年创作插图,她的《我们的卡莱瓦拉插图中的幽默和互文本性》报告,再次说明,古老的神话史诗直到今天仍然成为新的艺术创作的灵感。传统仍然会在现代艺术里获得“第二次生命”。

  “史诗与叙事”这一题目成为本次会议的第二个主题。佩尔蒂·安托宁(Pertti Anttonen)《口传史诗的作用与现代芬兰的卡莱瓦拉》精辟地阐述了史诗与民族主义的历史关联。16-17世纪,口头传统成为现代的、可以被搜集的产物,19世纪人们对古物和传说的兴趣与民族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在芬兰,一些知识分子把口传的诗歌以书面语形式记录、保存起来,口传史诗已经实现了某种转型。尹虎彬《论史诗研究的范式转移》指出,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实现了事实研究从古典诗学到口头传统的范式转移。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史诗表演者玛纳斯奇的特点》以充分鲜活的田野资料,为与会者展示出一个独特的活形态的史诗表演传统。与会代表从他的陈述中获得了对中国史诗现状的感知,反响热烈。马阑安(Anne Mclaren)《上海内陆乡村民间故事诗的再发现》指出,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民间故事诗一直起着传播神话和传说的一种媒介,这些故事诗通常在民间节日和仪式生活中不断演述,1980年代后又得以复兴。作者集中探讨了吴歌传统,特别从始祖吴泰伯而建立起来的地方认同角度,讨论了吴歌的现代意义。易德波(Vibeke Bǿrdahl)《中国的故事讲述:传承、表演和保护》以扬州评话为案例,指出在现代化、西方化、数字技术时代,扬州评话的传承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迁。西尔卡·萨里宁(Sirkka Saarinen)《苏联莫尔多瓦现代社会中的史诗传统》、鲁迪格·布鲁尔(Rüdiger Breuer)《明清故事讲述家柳敬亭及其现代背景的再现》也从各自的领域探讨了民间叙事传统。

  两天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讨论十分充分的会议,这体现了学术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会议的英文版论文集将由芬兰出版。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