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师大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9  作者:内师大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2007年12月20日上午、21日晚上,应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的邀请,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郝苏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朝戈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教授,分别为我院教师和硕士研究生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由民俗学学科带头人、科技处处长扎格尔教授主持,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教师聆听了学术讲座。
    郝苏民教授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和几个概念》的报告中,对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和界定,简要回顾了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启动“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至今,经历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郝苏民教授鼓励在座的同学们,在党和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身处内蒙古这样一个文化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文化大区,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一定大有用武之地。
    朝戈金教授在题为《二十世纪西方民俗学走向》的报告中,从学科史的角度,阐述了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朝戈金教授认为,尽管20世纪中后期,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不同的学术理念和研究取向,但仍然达成一些深层的共识:即更加关注民间文化、底层文化,强调从特定文化的立场出发去阐释其意义,只有对人类区域的、局部的、族群的、民族的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切近的了解之后,我们才有能力、才有眼光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重新认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物种的文化。
    朝戈金教授还特别强调指出,民俗事项不可穷尽,民俗学研究的宗旨,不是要研究所有门类的具体事项,而是通过特定类别的研究,抽绎出某种东西和认识能力,并以此去理解人类文化现象中的法则。否则,很难在学术领域思索和讨论问题,很难与世界文化界沟通和交流。
    陈勤建教授在以<<中日民俗学的研究比较>>为主题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中国和日本民俗学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日本在推动民俗学研究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并提出我国民俗学研究要在国际民俗学学术的高度,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研究方法上注重田野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最后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在民俗学研究中做出贡献。
    三位教授的讲座,对增强学科意识,拓展学术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有重要的帮助。三位教授还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老师和学生的提问。
 

郝苏民教授在作学术讲座


朝戈金教授在作学术讲座

陈勤建教授在作学术讲座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大网站2007-12-2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