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贺学君]让吴歌插上翅膀,飞向世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9  作者:贺学君

    民歌,乃民众心里自然涌流而出的歌,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它清新、拙朴,表达着民众的意愿和情感。中华民歌渊远流长,多姿多彩,吴歌即是其中绚丽动人的一族。

    吴歌,顾名思义,是指吴地即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其流传范围大体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地区。它们属同一方言文化圈,也是传统的吴文化区。当然“吴”的概念是随历史地域划分改变而有所变化的。如早期的“吴”,是指吴国领域,后来也包括南京、扬州等地。不管如何变化,吴歌属于江南水乡文化是没有错的。从记录文本来看,今日所见早期最多的当是南朝“乐府”所录的“吴声歌曲”。而实际上,它的历史更为久远,是可以与《诗经》篦美的古老民歌。

    吴歌不仅历史悠久,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一方文化。江南山青水秀,经济发达,人多聪慧温柔、情感细腻,表现在民歌中则显委婉清丽、含蓄缠绵、隐喻曲折,以吴侬软语、浅唱低吟,呈阴柔之美。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吴歌的“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如果把北方民歌比喻为广漠平川中奔腾的大河,那吴歌便是翠竹花荫下涓涓的小溪了。

    吴歌还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民众的生活,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文化遗产。如大家熟悉的《月子弯弯》——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写照。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如《我唱山歌解解愁》、《赤日炎炎似火烧》、《山歌好唱口难开》等等。吴歌品类丰富,包括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儿歌等,但最多最精彩的还是情歌,其中又多以妇女为主人公,软语细声,情意缠绵,思怨有之,愠而不怒。这类歌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那些“子夜歌”、“懊侬歌”、“读曲歌”中。试看几首:“落日出门前 / 瞻瞩见子度 / 冶容多姿鬓 / 芳香已盈路。”(南朝“子夜歌”)——写相恋之欢,热烈而不张扬;“今夕已欢别 / 会合在何时 / 明灯照空局 / 悠然未有期”(南朝“子夜歌”)——写欢后相思之情,深沉而不急浮;“柳树得春风 / 一低复一昂 / 谁能空相忆 / 独眠度三阳”(南朝“读曲歌”)——由思而怨,痛苦而不直白。这样优美的民歌,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民族文化神韵,很值得向国人向世界举荐介绍。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在现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翻译家江榕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苏州已经组成由研究和翻译两方面专业人员联合的专门编译小组。他们的目标是将优秀的吴歌编纂成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新读本,这既是一种抢救,更是一种宣扬与促播。最近(5月)首期成果《吴歌精华》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字样(该会近日已在法国巴黎举行),足见编者们的雄心和豪情。该书作品入选时限,上起春秋战国,下至“五四”时期,主要是六朝时期的南朝民歌、明代末期冯梦龙辑录的《山歌》以及清代和近代吴歌,前后二千余年。在难以记数的大量吴歌中精心遴选,收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代表佳作101篇,可谓精之又精。

    该书最可圈点者,是它的中英文对照本和专门配制的插图。这里凝铸着编译者的创意和匠心。他们是要给吴歌插上亮丽的翅膀,让它们飞出吴语区,飞向全国,尤其是飞出国门,飞向世界,让更多的地区、民族了解它,欣赏它,喜欢它。其实我们许多民间的优秀文化艺术,只要解决了语言文字的障碍,是完全可以被其他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和喜爱的。笔者在国外曾结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试着向一群来自不同国度的朋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没想到反映十分热烈。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中国的“梁祝”,就是“东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东方的“蝴蝶爱情”。这个事实,对于《吴歌精华》编译者们的努力,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这里的关键,是翻译与绘图的水平与质量。就翻译而言,一般说来,民歌较一般散文体作品难度要大,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能胜任也不敢的动手的。以前西方学者对吴歌的翻译曾有过一些尝试:1973年科奈莉亚·托普曼将冯梦龙《山歌》翻译成德语出版;1988年安·比雷尔出版了《汉代民歌》,1995年他又把南朝的吴声歌曲译成英文;1997年施聂姐在《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的论文中则翻译了部分吴歌。这些译者尽管外语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地域方言的了解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隔阂,因之误读误译的现象在所难免。现在由我国自己(而且是吴歌故地)的学者来翻译,这样的隔阂已不成问题。汪榕培先生是多年从事外语的翻译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以前他曾翻译过《牡丹亭》、《汉魏六朝诗三百首》。现在由他统领下翻译的吴歌精粹,仍然歌味十足。试看:

        《月上》(明代)

    约郎约到月上时,

    郍了月上子山头弗见渠。

    咦弗知奴处山低月上得早?

    咦弗知郎处山高月上地迟?

      A t  Moonries    (The Ming Dynasty)

      I dated with my love to meet at moonrise ;

      Yet he’s not come when the moon spreads its rays.

      Is it because the hill is low where l stand

      Or because the hill is high where he stays?

    插图方面,看得出画者也是相当努力的,那些比较准确精美的图画,与歌文相生互补,激发想象,丰富和强化了作品的生命场与感染力,为全书增色添彩,实则也是一支助飞的翅膀。编译者所付出的创造性辛劳定会得到积极的回报。当然,任何创新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旧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例如,在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与外国的语言文化相契合,更易于让外国人理解与接受;在插图的构思与绘制上,如何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原作的底蕴内涵,更贴切地展现原作人物的性别特征、心理气质和精神风貌,这些还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如果把握不好,或者粗制滥造,将会适得其反。

    据悉,苏州以汪榕培和吴歌研究专家金煦等为首吴歌编译机构,还将推出《吴歌三百首》及包含长歌的《吴歌遗产集粹》。相信他们一定会扬长避短,再接再厉,把更好的产品奉献于世人。作为民间文学研究者,我翘首以待它们的早日问世。并提出两项建议:1,希望“三百首”能选入当年北京大学征集出版的“歌谣周刊”,以及顾颉刚搜集编印的《吴歌甲集》中的精粹篇什;2,对于一些太地区化的方言词语,进行必要的注释。

    末了,还要借此诚祝吴歌早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列——我知道,有关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人们都已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吴歌在内的许多优秀古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虽没有理由一定要年轻人学唱吴歌,但应该让优秀的古老文化有所留存,让后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如此精彩的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应该成为今日创作的丰富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现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对我国诸多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如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昆曲、剪纸等20余种古代遗迹或文化艺术样式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想,吴歌也具有这样的资格。

 

                                                                                         2003年7月3日北京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