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寄语研究基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7  作者:汤晓青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因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审视它时,这些延续、传承着古老文化的口头传统逐渐在我们的视线中鲜活起来,传达出大量的文化信息,吸引着各民族的年轻的学者。当理论界的人士还在激烈地讨论是否需要“告别田野”之时,我们研究所的“口头传统研究基地”的学术架构已经初具规模,并很快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拓展了学术空间。

  在民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好的民族地区,建立“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学研究者来说,最为积极的意义在于学术理念的更新,学术思维的活跃。我们一直在接受着专业的学术训练,不断学习着各种理论,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学术概念和术语。可当我们用这样或那样的理论模式来分析民间文学的各种现象时,常常会感到颇为难受,很难做出很到位的阐释。用“口头传统”定义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学的内涵,原本属于“活态文化”的各种文学现象便具有了真正的生命力。我们的青年学者在研究基地的田野调查,不仅仅是获取“文本”,记录“表演”情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直接接触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民间艺人,在充满神性与崇高的艺术氛围中,感受着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这是一种真正回到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的极佳状态,是对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最为直接的领悟和把握。

  我们的青年学者之所以对扎鲁特基地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力,也恰恰得益于以往的学术训练,较为宽泛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使得他们能够在新鲜的文化信息刺激下,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学术积累,重新发现原有知识体系的内在价值,生发出全新的学术体验和感受,提升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阅读本期通讯的文章,我们可以处处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激情,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研究基地的建设正是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的理念,充分发挥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

  民族民间的口头传统大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往我们对于这样的文学现象大都是强调其“集体性”而忽略了众多的、创造性极强的、富有个性的民间艺人。我们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尊重民间艺人艺术创作,在最为接近原生态的文化氛围中,借助艺人的现场表演,尽可能多的还原口头传承的细节。我们的研究者也决不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摄影机”,在忠实记录一个演唱过程、一种仪式的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感悟,有现代学术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庆幸还能够有自己的研究基地,还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田野之风,还能够面对面地与民间艺人进行情感的交流,还能够在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中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