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史诗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每一部宏伟的民族史诗,都是一座民间文化的宝库,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一些史诗在形成为文字的文本以前,曾作为口头艺术长期流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本国本民族的史诗视作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史诗演唱传统。著名的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我国各民族史诗传统形态多样,对于揭示史诗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于把握史诗传承和变异规律,对于理解史诗传播和接受过程,对于阐释史诗在特定社会中的形态和功能,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前提条件。
民族文学所的史诗研究,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史诗研究”课题组曾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两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完成并出版了中国三大史诗和南方史诗研究专著4部,“中国史诗研究”丛书7部。这些著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较高评价。其中一些著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奖和胡绳青年学术奖等重要奖项。作为研究所长期重点项目,史诗研究又继续列入“八五”重点规划项目和“九五”重点目标管理项目。一些新成果陆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诸民族史诗演唱传统梳理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近两年学术重心开始向史诗理论转移,标志着学术的深化。建所20年来,民文所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语言布局合理、研究重点突出、人员优化组合的史诗研究队伍。一些资深研究员已在此领域工作了数十年,有丰厚的积累。中青年研究者在学术方向上有新的拓展,直接参与了晚近国际史诗学术上新问题的提出和探索。
该学科研究资料的积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记录,如各种音声文本、抄本和刻本、图片及实物资料等。散藏于各地的资料也都有较完备的统计。特别是研究所于1999年立项并得到批准的院级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的建立,对史诗学科优势的巩固、对学科的长久发展,作用巨大。
中国史诗学学科去年被列入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其宗旨是,进一步强化学科在中国史诗学术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领导、规划、示范、推动作用,从而巩固民族文学所的中国史诗研究中心的学术地位。通过稳步扩大国际学术交流,设立双边和多边“史诗工作站”,通过扩大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成果的数量,进一步参与国际史诗学术的各类活动,造就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术团队,从而为该重点学科赢得一定的国际声望。
在未来研究走向的规划上,中国史诗学科目标明确,即通过长期建设,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中国史诗学的学术优势主要在蕴藏丰厚,可以提供众多学科生长点;不足则在以往理论探索相对薄弱,学科规范尚需强化。“整体规划、分段实施”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目前,史诗“文本研究”和“类型学研究”等“中国史诗学”子课题已经启动,随后将进行的是建立田野作业规程,开展形态学、传播学、歌手、表演艺术等研究。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