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梳理金元文脉 突出遗山主峰
“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19  作者:张静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内地、香港、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围绕元好问以及金元文学文化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收到论文45篇,其中元好问研究论文37篇,包括元好问的思想观念、文学成就、诗学理论、诗词散文、续夷坚志、中州集、唐诗鼓吹等方面;金元文学研究论文8篇,包括金代文学的发展、金代文学与科举、宋金南北互动、元代诗歌特征等方面。论文议题广泛,视角新颖,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转换的基础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进展,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汇报如下:

1、元好问思想观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扬忠教授的《从执着的故国家山之思向宏大中华观念提升》,详细论述了元好问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元好问何以成为金人“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的总结者与更新者。山西大学李正民教授的《“沧海横流要此身” ——论元好问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决与开拓》,充分肯定了元好问金亡之后不死、不隐、不仕但却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的第四种选择的重要意义,这一创举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表现在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个方面。从主动积极地维护、弘扬、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肯定了元好问的历史功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前元好问研究中新的观照视角和评价尺度。


2、元好问文学思想研究


    对元好问诗学主张的研究,既有对《论诗三十首》的深入探讨,也有新的切入角度。河北大学王素美教授的论文《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理论价值》,指出《论诗三十首》的理论价值的三个倾向:性灵倾向,神韵倾向,格调倾向。三者交融契合,不可分割。香港方满锦博士的《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人物编次研究》,首次揭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论及的人物,是以诗风诗派为单元的组合,富有创新意义地理顺了论诗三十首的结构脉络。大同大学裴兴荣的《从〈中州集〉作家小传看元好问的诗学思想》,通过《中州集》作家小传中的诗词评论来探讨元好问诗学思想。在前人重视作家小传文献价值之外,挖掘其独特的诗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张立荣博士的《〈唐诗鼓吹〉不选唐六大家诗原因分析》,从《唐诗鼓吹》不选李杜、韩孟、元白诗歌的原因分析中,阐述了元好问的诗学观念。
    词学主张、文章观念也是元好问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王昊教授的《雅正与尊情:元好问词学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其意蕴》,对元好问词学思想中的尊体和尊情之间的关系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论证了近古以降,伴随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雅俗分流,古典美学理想中“真”与“善”愈加难以统一的趋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瑞卿博士《〈中州集〉文章观》一文,则从《中州集》中小传透视元好问的文章观念。元好问对学问、性理并重,其文章观念是十分深刻和开放的。

3、元好问诗词研究


    元遗山接受史研究、遗山诗词集版本校勘,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
    对元好问诗歌近八百年来接受与传播情况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赵兴勤教授《瓯北推重元遗山原因探考》,强调了赵翼在元好问诗歌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论述了推重元好问的原因。二人在史学研究、文学创作以及学杜倾向方面的共同之处,是赵翼推重元好问的重要原因。忻州师院张静副教授《论金元时期遗山诗歌的传播》一文,分析了元好问诗歌在金元时期即时传播和后续传播的情况。即时传播以交往诗为主,借助口头与书面传播即写即传,为元好问带来当世的口碑。元代《遗山集》的编辑刻印,扩大了遗山诗的接受范围,延续了遗山诗的传播,为明、清人对元好问诗歌的进一步接受和阐释奠定了基础。安徽师范大学胡传志教授的《稼轩词的北归及其走向——兼论元好问在其中的作用》,则将元好问纳入稼轩词的传播中,勾勒稼轩词在北方的接受传播轨迹的同时,论述元好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稼轩以词陶写性情的观念,挥洒自如、随心所欲等表现手法,通过元好问等人的传播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金末元初南北词风的融合。
    遗山诗词集版本校勘方面,忻州师院狄宝心教授的《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改动原本的得失》,重点对施国祁笺注遗山诗对原本改动的得失进行分析,径改原本中的刊印讹误,省却了读者翻检之劳,而有意替作者改正错误,则求是不求真,背离了遗山诗原貌。《遗山诗原貌考》中对七首遗山诗的原貌进行了探讨。忻州师院张静《〈元好问全集〉增补诗辨误》一文,对《元好问全集》增补中误收的八首诗进行辨正。复旦大学颜庆余的《元好问词集的版本问题》,探讨遗山乐府的版本源流以及三大流传系统,介绍了遗山词的九种词集版本。


4、元好问散文、小说研究


    元好问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对元好问的散文、小说等的研究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南通大学王树林教授《金末文风走向与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形成》,从金末散文风尚走向来考察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形成及特征,元好问既是金代散文的集大成者,又是元代散文的开启者。中国传媒大学王永博士的《论元好问的散文理论和记体文创作》,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较为准确地评价元好问的散文成就。
    山东教育学院李献芳教授的《元好问〈续夷坚志〉与金末元初的文坛文人交往新探》一文,对《续夷坚志》中94篇描写文人交往的故事进行考察分析后认为:《续夷坚志》通过记叙文人的行踪和故事,保留了金代文人交往的重要资料,体现了作者“以小说存史”的观念。


5、金元文学研究


    周惠泉先生的论文《金代文学历史发展新探》,对包括诗、词、文、院本、杂著、诸宫调等在内的有金一代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并指出金代文学为中华各民族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苏大学刘达科教授《金朝科举与文学》一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金代科举对文学所产生的深广影响。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的论文《元诗独特风貌的初步考察》,论述了元代诗歌“形象而非理致、以理制情”的独特风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周建江教授的《姚孝锡文学创作及其文化精神》和忻州师范学院徐翠先教授的《谈丘处机山水景物诗的审美特征》,对金代文学的研究从个案入手,周教授主要探讨由宋入金诗人姚孝锡身上所体现出来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精神。徐教授则从三个方面对金人丘处机山水景物诗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论述,开辟出一片别开生面的学术园地。
    此外,山西大学牛贵琥教授《山西省地方志所载元好问资料索引》一文,对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山西通志、府县、州志、县志中有关元德明、元好古、元好问、元泰、元严的资料研究进行搜集整理,编成索引,为元好问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地方志资料来源以及便利的文献检索,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查阅,对元好问研究的持续深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经过充分的交流,在金元历史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对元好问的历史文化贡献和文学成就作了深入的探究。除交流论文外,有的学者重在争鸣,有的学者另辟话题,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会议期间,学者们还拜祭了元好问墓,元好问学会会长刘泽宣读了祭文。会议还进行了新一届元好问学会领导人员的改选和理事的增补,推举姚奠中、刘泽为名誉会长,卢兴基、刘扬忠、周惠泉、刘泽、李正民、降大任等十人为顾问,选举狄宝心为会长,齐存田、张晶、胡传志、牛贵琥为副会长,张静为秘书长,理事共30人。并通过了创建元好问研究网页、发布元好问信息通讯、研讨会三年举办一次等会议决议。

张  静(1967—)女,山西原平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诗词学研究。
邮    编:210024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研楼712
电    话:13222730339   13935001088
电子邮箱:xzsyzj@126.com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