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知识中的伙伴”(Partners in Knowledge)
美国民俗学会(AFS)2001年会简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7-03  作者:巴莫曲布嫫


       美国民俗学会(AFS)2001年会于是年10月17至21日在北美洲最西北的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举行。由于受“9"11”事件的影响,本届年会的到会人数虽仅是往年的45%,与会代表也约有370多人,大多来自美国本土,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也有学者远道而来。大会开幕式由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民俗生活中心主任佩姬·鲍杰尔女士主持。巴瑞·托尔肯、丹·本-阿默斯、约翰·麦克道尔、罗斯玛丽·利维·朱姆沃尔特、里贾纳·本迪克斯等美国著名的民俗学者济济一堂;我所彝族学者、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巴莫曲布嫫应邀提供论文与会,参加了“表演的诗学:谚语、演说术、诗歌与音乐”专题組的讨论,并作了题为《走近本土口头传统:文类的替换》的小组发言。年会上讨论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有马克(马克·本德尔)和丁肇然(杰伊·多切尔)两位博士。按预定计划,大会正式发表的单篇学术论文应为214篇,但因个别学者临时取消与会计划,实际发表的论文略少于这个数字。

  美国民俗学会"2000年会的主题是“知识中的伙伴”(Partners in Knowledge),民俗学会学界一同关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方法论的探讨:建立和实施伙伴关系的新途径,走向一种不同学科间的实践,以强调超“殖民化”的合作,展开对话而非独白。其二,认识论的探讨:参照当前关于知识之本质的理解,直面对不同认知世界及其合理、合法化作出反映的挑战。简言之,美国民俗学会提请与会者重新思考民俗学者在知识的产品中作为创造者、接受者、呈现者、及合作伙伴的角色和作用。提及“知识”不仅是为了讨论认知方式和对已知事物的认识,而且关系到知识本身是如何获得“权威性”的,如何在现实中取得合理、合法化地位的。换言之,这个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什么被界定为“知识”,谁是界定者,以及谁受益于这种定义的界定。对知识产权的质疑,殖民化问题,以及对知识作出共同修正,都提到了讨论的议程中。

  关于“知识”的定义、所有权及合理、合法化的意见冲突皆指向对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模式的需求。这种模式正是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努力从事的人们全面分享的。这里,协作成为关键词,要求一种共享发言权、共享权威、共享实现目标的新模式出现。诚然,协作可以采取许多形式。民俗学者与其咨询者、与向民俗学者咨询的人,与其他学科的同道者,与本学科的同仁们(例如,在学者与社会民俗学者之间)的协作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伙伴关系的种种模式已经存在。艺术家、民俗学者和公共代理机构为保护艺术家视为生命力所在的自然资源而一道工作。传统的医疗者、民俗学者和健康工作者为公众健康政策而磋商;学校教师与民俗学者和音乐家为围绕地方审美而一道重新制定核心课程。民俗学者和考古学家一同探讨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许多曲折,我们才认识到种种偏颇和假说已经历史地破坏了这样的共享,而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从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协作。

  会议组织者认为,阿拉斯加特别适宜于讨论民俗学协作研究。当地本土社区具有权威性的各种声音(发言权)已经促进了一种合作的历史传统,在许多学科都产生了合作项目。学会鼓励教育者、文化保护专家、口述史专家、艺术管理者、社区学者、以及其他参与过协作事业的合伙人与会,围绕大会主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的目的是,推进超越常规“学者─听众”模式的对话和交流。在阿拉斯加文化发展项目与其他极地地区的平行项目中已讨论过的许多问题,在2001年会上应该是研究北极地区的国际学者所特别关心的话题所在。

  阿拉斯加也许为探讨协作和知识领域的交界提供了特别的机会,尽管如此,这些问题也可限定在任何一个单独的地区。学会邀请大家参加同题讨论小组、论坛,进行个人发表,以讨论这些问题及相关问题、挑战、失望、感悟和教训。年会特别鼓励与会者邀请他们各自的项目伙伴作为共同发表人与会,并拓展他们协同与会的方式。诚然,年会也欢迎探讨民俗研究和实践各方面问题的论文发表。

  本届年会的主会场在安克雷奇市的Hillton饭店,围绕年会中心议题,采取了全体大会、专题讨论会、小组论坛、圆桌会议、工作会议、海报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各异的讨论方式,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详细情况见下:

  一、 全体会议(三场):1)阿拉斯加本土音乐:现在与以后,此地与彼地;2)成为重要的他者:通过音乐建构社区;3)“我们跟你交谈是因为我们爱你”:在文化营地向Yup"ik 长者学习。

  二、 专题讨论会分为两个系列,一是自由组合的专题论文发表;二是学会事先组织的专题讨论:

  ㈠ 自由组合的专题论文发表(共32个专题):1) 民间传说与变形:当代传说诸问题; 2) 戏谑: 恶作剧、滑稽摹仿与社会批评; 3)移民社区中的认同调和; 4) 看不見的显像:提供宗教社会里不可见者的文本证据; 5)从故事到文本与从文本到故事:民俗学与文学的中间地带; 6)界定世界与整合社区:传统故事、传说与信仰的阐释; 7)表演的诗学:谚语、演说术、诗歌与音乐; 8)知识中的伙伴:文化协同中的诸多问题; 9)从邻里到氖:经历地方城镇;10)霸权的肖像:文化的再呈现与文化的政治; 11)圣徒、灵魂与精灵:时空的神圣化; 12)妇女的挣扎:自我定义与权力关系; 13)象征的表演:手工社区、民族认同与性别认同;14)运转的记忆,精心制作的历史;15)知识中的伙伴:协作、冲突与知识产权; 16)艺术家作为民族志学者:灵感、阐释与文本与意象中的想象; 17)潜伏的舞者:叙事、命名与经历; 18)理论的实践,实践的理论:民俗学研究的新维度; 19)再呈现的进退两难:争论的意义; 20)通过故事讲述制作意义:家庭架构、性别和社区;21)概述概述的问题:电脑空间的伦理与援助;22)知识中的伙伴:协作的转型;23)民间艺术与文化政策; 24)中世纪的亚瑟王文学; 25)知识中的伙伴:大学与图书馆的协作;26)美国非裔中的内人与外人:散居犹太人社区的再呈现与商榷; 27)中世纪民俗与表演;28)知识的敌对:冲突中的主张与文化政策; 29)为生存而设计:个人风格与社区品味;30)应用民俗学:知识的治疗作用;31)改向的凝视:民俗学者、自我与他人; 32)穿过边界的传统:文类与性别。

  ㈡ 学会预先组织专题讨论(共17个专题):1)追寻传说:阿拉斯加本土口述史探讨; 2)消费畸形 (讨论民俗中的恐怖/虚幻意象成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和消费的恐怖日用品及社会实体的规矩);3)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家庭叙事、闲话与绯闻;4)传统小提琴Fiddle及其表演技艺(理解Fiddle复兴的观念框架、小提琴演奏中重复的功能,家庭表演研究)5)民俗学、政治学、政府以及被统治者; 6)民俗学与文学:多变复杂的情节;7)从搜集到收藏:时空中的民族惯习;8)听力、视力、嗅觉、触觉、味觉:世俗宗教及其感官意义;9)混血、文化的交杂及跨文化的模拟;10)吹笛:跨部门的伙伴关系;11)民俗学教学与知识共同体内决定性的书写文化; 12)北极地区服饰:政治的、美学的及功能的维度;13)阿拉斯加:地方的力量;14)公共表演风格的政治学;15)他者化的妇女:文本、感知及信仰;16)危机时代的巴勒斯坦民俗;17)使劲儿工作与使劲儿玩:.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及其微不足道的个人生活圈。

  三、 大会论坛(18个):1)环球网上以社区为基础的知识;2)牛仔与印第安人:在与学术机构的协作中再呈现我们自己;3)观点的交流:与芭芭拉·克申布拉特-吉米贝尔特的会谈(因芭芭拉缺席而临时取消);4)Nunamiut 爱斯基摩人的脸:阿拉斯加Anaktuvuk Pass的面具制作;5)民俗、间接话语、与图书馆化的争议;6)GA" SAA" AN: XADAAS GUSUU: 卡赛地区海达人长者的谈话: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口头访谈项目;7) 以公众的声音来制定公共政策:民俗学、口述史与政策制定;8)美洲本土舞蹈项目;9)民间故事类型与母题索编的危险与愉悦;10)普拉特博物馆以社区为基础的口述史项目;11)富有工作成效的伙伴关系:学界的、公共的、与个体的民俗学者及其协作;12)犹他州公共部门与学术界的伙伴关系;13)文本与社区;14)故事讲述家的策略艺术;15)问题的问题:共享调查点的沉思 ;16)错综交织的社区;17)真人的语词:阿拉斯加Yup"ik人 与Inupiaq人的 叙事及口头传统;18)长者智慧的年轻代言人。

  四、 圆桌会议(5个):1)赋予博物馆以生命;2)儿童与民俗的政治;3)跨越区域性的边界;4)当前奇卡诺人研究的趋势;5)服务的学问:公众民俗学者与学院民俗学者达成伙伴关系。

  五、 工作会议(5个):1)民族志搜集的途径;2)以文本证明阿拉斯加本土文化的伦理实践;3)民俗的边界与中小学学校教育;4)知识产权/伦理;5)保存/收藏(主要是音声民俗的记录,再格式化的推荐模型及其实践性操作与大众媒体的讨论)

  六、 官方举办的海报会议(1个):需要戴安全帽的地区:进展中的公共事务

  七、 特别会议:Beringia 节日

  八、 录像讨论会议(2个):1)儿童的鞋;2)我们的民族:一个南韩彭克摇滚社区。

  会议期间,全美有关出版机构联合举办了民俗学书展,有“学者的选择”出版联合会、《美国民俗杂志》、《民俗研究杂志》、犹他州立大学出版社、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等数十个机构参展;美国民俗学会各分支机构分别召开了各自年度工作会议;全美民俗学教学重地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别举行了各自的校友联欢会;作为本届年会主题的具体体现,美国民俗学会与其在阿拉斯加本地的伙伴关系阿拉斯加本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拉斯加历史博物馆一道组织了与会者与当地传统艺术家和社区成员直接接触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在开幕式上,阿拉斯加Cup"ik爱斯基摩人的文化首领为与会代表举行了传统的祈福仪式,年轻一代表演了传统的鼓舞;会议期间,阿拉斯加本土的故事讲述家到会进行了精彩的现场表演;在巴瑞·托尔肯教授等人共同主持的“文本与社区”论坛上,几位学院派的民俗学者还邀请了当年跟自己一道合作进行故事讲述、记录、翻译的本土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故事讲述家一同进行文本阅读讨论。与此同时,阿拉斯加本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拉斯加历史博物馆也是年会专题讨论会和其他活动的分会场。此外,年会在会前、会中和会后还为与会的民俗学者组织了“发现安克雷奇”、“周边社区考”、“探索阿拉斯加大自然”的民俗旅游活动。

 

 (本文正式发表于《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署名:曲布)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