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部抢救性研究海外瑶族文献的力作——评《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01  作者:邢莉

   

  作者:何红一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瑶族的资料《过山榜》全图后,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何红一以敏锐的学术嗅觉和深厚的学科功底,首次对这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瑶族文献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研究,写出了这部48万余字的新著《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研究》。该论著涉及文献学、写本学、民俗学、俗文字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具有首创价值以及抢救非遗的实践意义。

  笔者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浏览过这批文献,它们属瑶族历代传抄的手抄本,具有古文献和民族文献双重属性。文献来自中国瑶族中迁移路线最远的人群,其流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是我国瑶族研究尚未涉及的崭新领域。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久远文化的民族,为中国的多元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旧时认识的偏颇和误读,在汉族古代典籍中少有记载。

  瑶族人牢记自己的历史,彰显自己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大量口承文化之外,还以手抄本方式记载和书写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个不可忽略的史实是,瑶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瑶族频频迁徙。有一部分瑶族甚至漂洋过海,迁徙到境外。

  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根脉和文脉,瑶族抄存了大量本民族的古籍文献,借助《过山榜》等文献、读本,记录瑶族的起源、祖先崇拜、文化图腾、姓氏由来、民族迁徙以及民族关系等。瑶族文献所记载的瑶族历史,出自瑶族群体中的文化人或者是粗通文字的民众,或者是瑶族的巫师。他们是瑶族颠沛流离生活的亲历者、目睹者、演唱者、传播者。他们与下层瑶民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民众中的一员。因此,他们对于瑶族的生态环境和瑶族历史文化的诉说,携带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独有的感情,这种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历代史学家的笔下不可能出现的。故瑶族的《过山榜》被国内外瑶族研究者视为揭开古代瑶族文化历史之谜的珍贵材料。这些文献的有些内容虽然在国内的瑶族民间文献中也出现过,但因为它们是迁徙到境外的瑶族所记录,所以带有明显的境外文化痕迹。

  民间文献的价值之一在于异文众多,可比性强。作者对美国馆藏《过山榜》的版本及形制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和校勘,为国内相同版本提供了重要参照。作者还在对这批瑶族文献俗字的甄别及研究上倾注了多年心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部论著将敦煌写本学研究延伸到瑶族写本领域,从这些瑶族文献的书写形制、书写符号、书写年代、题跋、套语、装帧、印鉴等方面,作出了写本学特征的归纳探究,在对其抢救性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专属瑶族民间文献的整理方法与研究体系,形成了一个包括编目分类整理、瑶用俗字辨析、写本学特征辨析、年代考释路径与考证方法、具体文本的考释与解读、价值评估判断等可操作性体系,为境外瑶族文献的整理和手抄文献的识别开拓了路径。

  作者的研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遗保护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是非遗保护大国,也是最早向联合国承诺保护非遗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民族遗存的民间文献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散佚到海外的非遗文献,过去缺少重视、整理和研究。作者不仅发现了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瑶族《过山榜》图册,还走街串巷,在美国瑶人社区进行了大量瑶族手抄文献的保存现状调研,参与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修复部对破损文献《过山榜》的修复工作,在此基础上拟出了一套境外瑶族文献的抢救性整理方案,提出了7条合理化建议。所有这些皆为我国学者保护非遗的有益践行,对即将展开的中国境外少数民族文献、遗珍的抢救性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透过作者对文献的整理与解读,我们了解和走进境外瑶族的历史和生活世界,倾听他们的历史呼吸和时代心声。这对于增强海外瑶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意义。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8年7月20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