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文学的百年辉煌——读《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9  作者:吴刚(达斡尔族)

  由中央民族大学赵志忠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以下简称《百家评传》)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入了104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评传,总计110万字。《百家评传》也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部。这套丛书包括《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和《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为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百家评传》以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为整体,选出百余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而勾画出百年来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历程,展现民族文学百年发展的辉煌。

  《百家评传》中的104名作家是从全国数千名少数民族作家中选出的。入选名单是经过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后产生的,并由相关专家审定。此次入选的原则是:绝大多数为中国作家协会的“老会员”,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家;以及在全国获得文学奖项的作家。入选作家包括了满族、哈萨克族、苗族、傣族、纳西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京族、壮族、侗族、回族、赫哲族、锡伯族、土家族、藏族、东乡族、仫佬族、瑶族、鄂温克族、佤族等23个民族成分。这里面既有享誉世界的满族作家老舍、苗族作家沈从文,也有当代知名的藏族作家阿来、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等。《百家评传》还选入了7名女作家,分别是纳西族的赵银棠、蒙古族的席慕蓉、回族的霍达、佤族的董秀英,还有满族的颜一烟、柯岩、叶广芩等。被选入的台湾作家除席慕蓉之外,还有回族作家白先勇等。可以说,《百家评传》中的104名作家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优秀代表。

  《百家评传》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大都是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如《老舍评传》的作者关纪新是老舍研究专家;《吉狄马加评传》的作者罗庆春(阿库乌雾)是研究彝族文学的专家。《百家评传》在叙述作家创作经历的同时,紧紧围绕代表作品展开评述,既有“传”,也有“评”,“评传”结合。如对苗族作家沈从文的评传,作者在叙述作家经历的同时,着重阐述了影响作家人生道路的主要因素、重要事件、文坛人物,同时划分了作家的创作阶段,概括了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着重分析了代表作品的特色。

  《百家评传》中的优秀作品,既浓缩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精华,也反映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脉络。纵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作家文学在明清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各民族作家文学全面发展时期还是在20世纪。百年来,民族文学发展的历程,已经表现出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规律,是一个从自然走向自觉的过程。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同样生活在苦难当中,生活没有保障,文化无从发展,国家尚没有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民族文学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不过,在国难当头之际,各族人民发出了同一种声音。从《百家评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作家以笔为投枪的战斗历程。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等,描绘了当时民间百姓的生存状态。蒙古族作家萧乾、壮族作家华山等以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东北作家群中的满族作家,端木蕻良、舒群、马加、李辉英等人纷纷加入“左联”,并留下了抗战文学的光辉篇章。在军队的南征北战中,成长了一批民族作家,如壮族作家陆地、回族作家胡奇等。上述这些民族作家以手中之笔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但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少数民族作家还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阵容。所以说,这时的少数民族文学还属于自然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陆续完成,确立了5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主动挖掘自己的文化遗产,作家们努力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民族文学走向了自觉发展时期。在《百家评传》中,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少数民族作家占有重要的比例。他们一般都是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大力培养和扶持民族作家的结果。茅盾在1949年《人民文学》第1卷第1期的《发刊词》中说:“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经验,以促进新中国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1953年9月,这一思想写进了中国作家协会章程。1956年6月,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老舍又具体提出了“开展各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八条措施。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里,少数民族作家得到了茁壮成长。赫哲族作家乌·白辛在1961年创作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创作了戏剧《赫哲人的婚礼》。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1951年创作了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195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50年代初期,壮族诗人韦其麟发表了叙事长诗《百鸟衣》,彝族作家李乔创作了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这些优秀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时代特征,就是在激荡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民族作家为新社会而讴歌的激情。

  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学事业迅猛发展,并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满族作家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如史诗般震撼人心。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等获得茅盾文学奖。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连续三年(1981—1983)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协会于1981年创刊了《民族文学》杂志,重点培养、扶持少数民族作家。近三十年来,《民族文学》陆续发表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4000余万字。198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下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成为海内外少数民族作家的联系中心。中国作家协会一直重视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在《民族文学》上翻译发表的有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近20个民族的母语作家文学,把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推向了全国。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可以用“趋同存异”来概括。前半世纪,革命洪流让各民族文学发出一种声音。后半世纪,新中国成立,民族文学为新时代同发欢呼之声。改革开放的到来,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民族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愈发内聚整合,彼此不能分割,趋同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持民族文化的繁荣成为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前提。文学需要创新,需要看到不同的面目,这为民族文学的“存异”提供了理论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民族文学的特征发生着变化,较多民族的作家用汉语写作,但在题材、民俗、风格等方面,还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那些用母语创作的作家,其语言的民族特征鲜明,作品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

  纵观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作家参与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文学是密不可分的,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离不开这些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家评传》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文章来源: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