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神话研究的独特探索
评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3 作者:王敏
中国各民族神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成为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创新中不可多得的武库。近期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王宪昭博士的《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是一部从母题视角综合研究我国各民族神话的专著。细细读之,令人感到新鲜而凝重。这不仅源于该书所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因为书中所展现的对民族文学研究的那种充满责任的执着和令人折服的学术价值。概括来讲,这部专著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开拓创新。
一、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民族神话的透视挖掘。神话是人类早期的文明遗存,其广博深厚的内涵向来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自然学家、社会学家等津津乐道。然而,综观中国民族神话研究的大致状况,无论哪个学科的研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汉族为中心、以汉族神话替代其他民族神话、模糊少数民族这一主体的定位偏差;或者是单独涉猎少数民族神话,忽略中国民族神话的整体背景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神话的对应性探究。这种把握上的不完整性自然限制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也限制了中国神话学体系的科学构建。
对此,该书作者首先在认识上作出准确把握。 “绪论”中开宗明义地阐明: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中国文学包括了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各民族文学、文化的交融共同建构起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宏伟大厦。同样,中国神话作为汉族和55 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产生于民间,传承于后世,往往是多元一体,相互渗透,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蕴含着民族发展融合的艰苦历程,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尤其是少数民族神话,资料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神话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由于我国各民族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与汉民族神话相比,少数民族神话不仅在数千年口传的过程中较多地保存了原生形态,神话元素渗透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与民族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神话所流露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意识等,正反映了他们所特有的思维视野和生活体验;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目前仍以各种方式保存着自己的神话,不仅内容广博浩瀚,而且葆有多种存在样态,古朴原始,诡谲瑰丽,有些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传承,是深入研究中国神话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正是基于这种明确的研究定位,作者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先后到云南西南部偏僻山区、湘西苗族地区、黔东南侗族地区、青海藏族地区等少数民族生活地区调查访问,发掘采集尚还活着的少数民族神话,考察神话在民间流传的特质,同时也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典型汉族地区的民间口传故事作过考察,从各个渠道全面了解掌握各民族神话的第一手资料。由该书附录“母题统计样表”即可看出,作者的研究归纳囊括了中国各民族各个时期的典型神话,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对中国民族神话的挖掘透视。
在这个完整的框架和视野里,作者更加突出了从“民族”入手,进一步厘清我国神话的布局和发展脉络,考察相关民族自身的演变发展,探索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作者没有像有的研究者那样有意避开复杂的“民族”问题,而是知难而上,再三强调,针对我国神话的实际情况,突出神话研究的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恰恰表明,神化是民族生活的影子,民族是神话孕育发展的摇篮,从“民族”入手考察神话、从神话的蕴涵研究民族,才有利于扩大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发现新的结论。
二、独特的母题研究方法的成功构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历来是困扰我国民族神话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新中国的建立使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各民族的法定识别与定位更为清晰,这些都为民族神话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但从以往的神话研究方法看,明显存在着这样几个方面的偏颇:一是神话研究完全借用传统的文学或文化研究方法,以客观反映论为主导。如有的研究者分析神话作品时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创造神话的目的,是“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这往往导致关于神话发展、演变和消亡问题的争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神话的产生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极易导致人们采用索隐的简单方式认识或解读神话,这些观念都会影响研究的深入。二是由于神话研究缺少必要的“通用性”标准,致使出现了个案研究代替整体研究的现象。一些研究习惯偏重于神话的个案分析,或抽取几个典型作品进行对照比较,这就会导致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滞后,难以对中国的民族神话的整体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神话研究的时空视域和平行研究的局限。从我国少数民族神话来说,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明显差异,使得一些研究者忽略了彼此内在的历史时空背景,误认为不同民族间的作品缺少可比性,等等。诸如此类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神话研究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积极推进民族神话的宏观研究,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必须在研究中介入一些新的方法。
该书的突出价值正在于“母题”研究方法的构建。引入母题方法,适应了我国民族神话宏观研究的客观要求。“母题”虽然不是一个已有成说的概念,但随着这个词语在实际研究成果中的频频出现,在各类文学批评语境中已逐渐被人所熟知。“母题”作为神话的分析元素,一方面有其自身所具有的典型含义;另一方面也具有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在研究过程中把“母题”作为神话的基本分析单位,从作品的基本元素或单元入手进行梳理识别,不仅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而且会使各民族神话的比较更为直接方便。通过母题的抽取和归纳,可以洞察各民族神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各民族神话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进而深入了解各民族间相同母题的关系,找出各民族神话的文化共性或差异。
“母题”研究方法作为民族神话研究的一种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其方法创新的价值不言而喻。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借鉴国内外关于母题研究的成果,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民族神话的综合研究之中。在这方面,尤以下述几点值得关注:其一,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母题的概念更加明确规范,正如作者提出的,“母题是神话叙事过程中最自然的基本元素,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单位或标准对神话故事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在文学乃至文化关系方面,能在多种渠道的传承中独立存在,能在后世其它文体中重复或复制,能在不同的叙事结构中流动并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新的链结,表达出一定的主题或其它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母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可分析性和典型意义,借用母题研究方法无疑是进一步推进民族神话研究的有益尝试。其二,我国以往神话研究一般以汉民族神话为主体,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常常囿于一元或二元比较的视域中。“母题”概念的介入,较好地解决了各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平台问题,将各民族神话通过母题有机联系起来,设定出各民族神话的通用参照系,便于不同民族间的对话,使各民族神话的比较更具有针对性。这会对我国多民族神话综合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三,母题的应用打破了神话研究的时空界限,使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产生的神话有了对话的纽带。特别是该书关于母题的系统分类精辟独到。例如,在认真归纳的基础上,将中国民族神话分为起源母题、神的名称母题、灾难母题、秩序母题以及其他母题几大类型,每一大类之下又细分出母题的下一级类型,列出一级类目、二级类目、三级类目,自宏观而趋微观,凸显出内在的层次性,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中国民族神话母题评介体系,为今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第四,母题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析标准,既显示出神话中的共性,又具有跨民族、跨国界分布的特点,以此对具体神话作品的元素进行细分和数据统计,更便于溯源性研究,亦有助于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强化对神话内涵的认知。
另外,由现象看本质,再由本质观照现象,也是该书一个明显的特点。面对内容丰厚繁复的民族神话,作者从民族神话的一些基本母题和若干常见的关系入手,多方位地分析现象,归纳现象之间的历史共性与差异,力求揭示本质规律。作者有时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论证,有时条分缕析、层层剥笋,有时旁征博引、切入本质,使复杂问题变得条理清晰、流畅自然。不少精辟的结论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到见解,显示出“究源根本,括举无遗”的写作特点和研究功力。
当然,探索无止境,研究无际涯,任何一项研究都只能是一个特定过程的产物,学术观点和理论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得以生存。从该书的内容架构看,尽管每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给人以焕然一新的灵性启发,但由于中国各民族神话作品的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材料的搜集整理方面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在母题模块的设计上还有必要查遗补漏、完善体系,在理论的透视、观点的提升上还需要着力加强,进而将民族神话研究不断推向更深领域。
原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