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哈萨克史诗的专著
《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序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18  作者:郎樱

 


    哈萨克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游牧民族。作为哈萨克族重要族源的乌孙、克普恰克等古老部落,自古分布在中亚广袤的大草原。在漫长的岁月中,哈萨克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能征善战,性格剽悍,为人纯朴、善良。我国的哈萨克人口有120多万,是超过百万人口的较大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东部的巴里坤草原。
     哈萨克人的口头传统文类多种多样,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群众性的阿肯对唱,还是著名的阿肯弹唱,都具有比较鲜明的即兴创作特征。新疆社科院的别克苏勒坦研究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对哈萨克族阿肯演唱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毕桪教授和新疆社科院的贾合甫研究员,分别在其专著中对哈萨克民间文学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内学者对我国哈萨克族文学的关注。对于蕴藏量极为丰富、在哈萨克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哈萨克史诗,我国虽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但是多年来,还缺乏对哈萨克史诗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一书,是作者黄中祥历经多年呕心沥血之作。我本人是从事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的,深知史诗研究的难度与艰辛,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有所启示,有所收获。黄中祥从资料的搜集起步,为撰写这部30多万字的研究专著,他阅读了国内外几百万字的史诗文本与参考资料。著作初稿撰写出来后,他获得了去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这期间,他访问了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卡拉卡尔帕克族的多位史诗歌手与史诗研究者,并在那里查阅了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与俄文资料。回国后,由于学术视野的扩展,掌握的资料不断充实,于是,他对专著又重新构思,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与鲜活的资料。此国家课题完成后,在结项过程之中,他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三易其稿。作者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钦佩。
     仔细阅读《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一书,可以增加许多知识,也会促使我们对于史诗定义重新加以思考。“史诗”(epic)一词是学术用语,源自西方。其实,在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知识分子用“史诗”(epic)一词,人民群众对史诗一词并不认同。每个民族对史诗都有自己传统的称谓,如柯尔克孜人民称史诗为“交毛克”(jomok故事),维吾尔人民称史诗作“达斯坦”(dastan叙事诗),哈萨克民众称史诗为“吉尔”(jir古老的歌),蒙古族人民称史诗为“陶兀里”(tu鄄uli故事),藏族人民称史诗为“仲”(sgrung故事),侗族民众称史诗为“嘎公古”(gagonggu古老歌)等等。中国本土的情况与西方不尽相同,因而,我国对史诗定义和范畴的界定,异于西方的“史诗”(epic)界定。西方的“史诗”,主要指希腊史诗类型的英雄史诗。而我国的史诗,有规模宏伟的三大英雄史诗,也有浓郁神话色彩与充满神奇幻想的古老英雄史诗,还有原始的创世史诗、迁徙史诗等。我国绝大多数的史诗至今仍然是“活态”史诗,千百年来以口头的形式传承着,这是中国史诗的突出特点。“活态”史诗表达认同的文化功能则更为突出,表现出更多的激情与鲜活的生命力。史诗演述的语境,史诗与仪式,歌手与听众等重要涵盖的内容,使中国史诗的概念与西方史诗的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史诗的内容与演唱形式也不尽相同,南方与北方史诗之差异,三大史诗之差异,十分鲜明。即使是同属于突厥语族、同属于游牧文化、语言又极为相似的哈萨克史诗与柯尔克孜史诗,共性更多一些,叙事模式也基本相似,然而,它们的史诗又各有特色。例如,哈萨克史诗,从类型上包括英雄史诗、历史史诗与黑萨史诗三类。其中,黑萨史诗的题材来自波斯、阿拉伯,与哈萨克叙事传统相结合,融入哈萨克的民俗与信仰,成为哈萨克民间文学重要的构成部分,形成了哈萨克史诗独有的黑萨史诗类型。“黑萨”(xiyssa)是波斯语借词,意为长诗、叙事诗,演唱这类史诗的歌手被称作“黑萨奇”。此外,关于哈萨克史诗的分期也有其特殊性。哈萨克作为一个民族登上历史舞台是15世纪,但是,作为哈萨克族重要族源的乌孙部落、克普恰克部落等,又是历史悠久、很有影响的大部落。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形成于部落时期,属于部落史诗。如克普恰克是很大的部落,部落中还包含有许多部落支系。克普恰克部落的史诗繁盛,不仅数量多,其影响力也大。克普恰克部落不仅成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成为柯尔克孜、土库曼、卡拉卡尔帕克、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构成成分。由于哈萨克民族历史形成的复杂性,哈萨克史诗的分期问题成为难点。黄中祥在此专著中,尝试着将哈萨克英雄史诗分为两个时期:“突厥语民族的共同时期”以及“哈萨克本民族的发展时期”(即15世纪哈萨克民族形成以后的史诗发展期)。第一个时期以古老的部落史诗为主,如古老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不仅在哈萨克民众中广泛流传,也在柯尔克孜、土库曼、卡拉卡尔帕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流传甚广。再如,哈萨克人几乎人所皆知的英雄史诗《阔布兰德》是喀喇克普恰克部落史诗。第二个时期的英雄史诗是哈萨克民族形成之后出现的史诗,主要指的是17至18世纪形成的英雄史诗。这一时期,哈萨克民族与准噶尔部蒙古人进行浴血奋战,哈萨克各部落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歌手以传统的哈萨克史诗叙事模式,创作出歌颂英雄事迹的史诗,如《阿布赉汗》、《贾尼别克》等。这些史诗属于哈萨克历史史诗。由于这类史诗继承了哈萨克族口头传统,交织着古老的神话、古老的歌谣与古老的习俗,充满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深受民众喜爱。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哈萨克族的经典史诗。
     著中的引文,均附有哈萨克原文转写,这是值得提倡的。黄中祥从小生活于伊犁哈萨克人聚居区,精通哈萨克语言,并通晓俄语。他在读博士研究生时,攻读的又是突厥语言学。这些是黄中祥撰写此著作的有利条件。我期望黄中祥能充分发挥自己有利的条件,坚持深入哈萨克牧村,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对进入21世纪的哈萨克史诗传承进行追踪性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一部具有田野调查报告性质的专著。
     这部《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也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研究哈萨克史诗的专著。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我国史诗研究、史诗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9-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