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苗族,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听到那首很有名的《桂花开放幸福来》,清丽婉约的旋律一飘进心扉就挥之不去:
桂花生在桂石崖,桂花要等贵客来,
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
山前山后桂花儿开,苗家从苦难中走出来……
很小的时候就生活在桂林,桂林的桂花已经很美很香了,很想知道“山前山后桂花儿开”怎么美怎么香,于是看地图,于是知道苗族主要在贵州,而且主要在黔东南。
那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心目中的“黔东南”:密密的桂树林,一蔟蔟桂花在雾霭中忽隐忽现着金黄,雾也是香的,一群群苗族同胞尽情地跳,深情地唱,花香歌声一起流动,好迷人,好醉人……(后来,听说这首歌的族属有争议。然而,毕竟我是由这首歌第一次知道“苗家”的。)
后来,长大了,又知道侗族,知道侗族三大文化标志: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还知道侗族也主要在贵州,也主要在黔东南。
于是,脑海里的黔东南又多了新的内涵:民族文化,物质的,非物质的,更富于特色,更令人神往。
终于来到了黔东南,终于看到了自然的村寨中的鼓楼、溪流上的风雨桥,听到了山野里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真悦目,真动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次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着对去过的地方无限的依恋、对未去的地方无限的向往,离去了。
无限的遗憾!好在,后面这一次(2007年7月)带走了一本书:陆景川主编的《伟人名家与黔东南》。
好了,仿佛钻进了时空隧道,跟着名人的脚步,听着名人的点评,作一番神游:
诗坛“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让我看到了二百多年以前“高出寨上头”的鼓楼,鼓楼鼓声召集而来牵缆送舟的侗家船夫:“银环坠耳径寸大,花布束髻一尺修。一缆十苗走何驶,但听船底涛声飕。每当滩高水急处,矫捷不减猕猿猴。跣足辄腾绝壁上,裸身或入怒浪泅。”多么矫健敏捷的身姿,多么纯真的天性,赵翼感慨之余,“寄语苗疆各长吏,幸与弭贴勿与仇。留此楼作干城卫,毋令击鼓兴戈矛。”
音乐家郑律成让我再一次听到了侗族大歌,尤其听到了对侗族大歌的精确评价:“你们唱得非常好啊,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未听到过这么好的民歌。”“我们现在唱的侗歌属于复调音乐,是多声部和声艺术。音乐家们说这种歌在西方国家才有,想不到我今天发现我们东方国家也有,真是了不起啊!”“这种歌音乐水平很高,不用乐器伴奏,不用人指挥,大家却能在一起用多声部演唱,很了不起。”最后,他带着三个纸箱的民歌材料离开了黔东南。三个纸箱啊,多少生动的音符!
《一朵光彩夺目的鲜花》让我看到了一代戏剧大师梅兰芳对侗族最著名的“秦娘美”故事内容的精辟概括。大师看的是黔剧,是一出根据同名或近名的侗族叙事诗或侗戏改编的剧目,一代大师,却对一出来自山野的小戏那么专注,那么用心,一点一点的细节都概括得那么完整。这段的结尾,大师由衷地感叹:“拿全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戏。”
以作画卖画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动无数人的作家冯骥才,更对黔东南民族文化倾注深情。当他听到苗族青年男女“把方召情歌唱得声调悠扬而富于变换、旋律婉转而低回流颤以表达男女之间的欢悲合离、生死之恋时”,他由衷地赞美:“这是孕育于苗岭林海高原的天籁之音,是从苗族人民血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当他看到几个小朋友表演的苗族歌舞时,他高兴而忘形地抱住孩子,向他们表示祝贺:“我感谢小朋友们学会了自己的苗族文化。”
挪威大使白山一番话更发人深思,使人感奋。他认为,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已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生态污染”,“而黔东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净土,这里的苗族侗族文化很纯真,很古朴,这是非常珍贵的,要好好保护。”
这里,有古代羁旅的文人,有当代音乐家、戏剧大师、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领军人物,还有国外朋友。他们以各自的体验揭示了黔东南民族文化深层的内涵,振聋发聩!
感谢这本书,感谢这本书那么多的作者,他们让我感悟到了名人的感情世界,感悟到了名人心中的黔东南民族文化。这本书记录的言论有多大价值,这本书就有多大价值!
啊,贵州的黔东南,中国的黔东南,世界的黔东南!苗侗同胞为你自豪,中华民族为你骄傲,到过这里的世界各地朋友为你喝彩!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梦有时候是朦胧的,有时候却又很真切,假如我以后再做黔东南的梦,一定会很真很真,因为我已经融化了那么多古人今人对黔东南的真挚感情,领悟了苗侗文化的神韵。
梦绕魂牵黔东南!
2007年8月
(为《伟人名家与黔东南》而作)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