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河北民间宝卷的文本、表演和口头叙事传统
主讲人:尹虎彬 研究员
时 间:2003年9月23日下午2:00─4:30
地 点: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1层西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
尹虎彬研究员在讲座上
·演讲大纲·
一、学术背景
㈠ 宝卷研究
1,体裁样式的历史溯源
2,宝卷与民间秘密宗教
3,仪式音乐与表演宝卷
宝卷被视为民间秘密宗教专用经典。一般秘密宗教以无生老母为崇拜的中心。以黄天道为例,民间的老母信仰常常杂以地方性传说,并以碑刻、水陆画传、神像等形式宣扬老母神话。
㈡ 民间信仰研究
1,地方性,民间的神灵出自本乡并且杂以神话和地方传说;
2,血缘宗法传承方式,并为这种社会提供服务。
3,神灵与祭祀是民间信仰的核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神话范例。
㈢从文本到田野
史学风气,作品分析,文献学方法,文本研究。宝卷的田野调查活动。
二、后土与后土信仰
㈠ 洪崖山后土皇帝庙
㈡ 后土祭祀圈由来
㈢ 后土分庙:定兴辛告村的后土庙;易州镇源泉村村口(神坛口);“后土神坛”碑
㈣后土信仰的认同表达:洪崖山传说群,后土宝卷的流布,后土共信圈,后土信仰地方传统
三、 民间会统仪式活动和经卷表演
㈠民间会统
㈡艺人的训练与表演
㈢仪式:音乐会敬神礼佛;南高洛村的灯节仪式活动;后土宝卷的传承与流布;音乐会与后山庙会
四、河北民间《后土宝卷》及其文本结构
㈠ 宝卷文本来源
1,易州韩家庄《承天效法后土皇帝道源度生宝卷》(韩家庄本)
2,易县后山庙传《后土宝卷》(马头本)
3,梁树明所藏第二种《后土宝卷》(梁写本)
4,涞水县南高洛村《后土宝卷》
㈡ 后土宝卷的归类和文本结构
1,《后土宝卷》所属类型
(1)韩家庄宝卷属于前期宝卷。
(2)易县马头村的庙传宝卷。
(3)音乐会的《后土宝卷》。
(4)民间故事宝卷。
2,南高洛村《后土宝卷》的文本结构
(1)《后土卷》由赞、偈、佛、曲等基本构件组成。
(2) 一分佛实际上为一个表演段落,全卷二十四分佛都采用一种体例:
曲(曲牌,唱)→白 (散说)→佛头(七言上下句,为合唱)→佛(三、 三、四句式,唱)连枷佛(即佛,为长短句,合唱)→四句交子(五言四句,念白)。唱念一分佛称“打佛”。
(3) 音乐会宝卷仅用唱诵形式而无笙管伴奏。
(4) 上述大部分曲牌仍处于活态的流传过程中。宝卷之表演,核心在于音乐,节奏和曲牌乐调是艺人率先要掌握的技能。
(5) 元、明时代是中国音乐步入“曲”的时代,也是曲牌的“成熟期”。
(6) 词曲的配合作为一个普遍性的艺术准则,它是世界性的。
五、《后土宝卷》的主题研究
㈠ 宝卷与故事
1,《后山奶奶故事图》:二十四品(二十四幅情节画面)。
2,韩家庄本:傅惜华所藏明末清初之《后土皇帝道源渡生宝卷》,正下两卷二十四品。
3,马头本(A本):马头村《灵验慈悲后土娘娘源流宝卷》,三卷 三十六品,清代写本。
4,梁写本(B本)。梁树明根据后山庙原藏本整理而成,大字竖写,经折装,三卷三十六品,简称梁写本(B本)。
5,高洛本(C本):为南高洛音乐会藏本,大字竖写经折装,民国二十三年马献图手抄本,二卷二十四品。简称高洛本(C本)。 上述文本皆属后土故事叙事文本,主要涉及以下四个系列:后土修行故事,刘秀走国传说,后土与河南张斌送子故事,后土与山东刘勇宋子故事。
㈡《后土宝卷》表达的一些基本观念
1,主题:作为民俗学的主题概念,它是在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单元,如相同的事件,场景,段落。本文采用了这样的主题概念: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在不同的宝卷文本中重复出现的一些核心观念。
2,《后土宝卷》的主题: – “弃舍家缘”。苦海拦路主题。洞中修真。白猿献桃。明心见性的主题。超凡入圣主题。化愚度贤主题。送子主题。经卷神授主题。化缘主题。像教子攻书、登科及第、入仕、效忠皇帝、孝养双亲这样的主题。
㈢《后土宝卷》中的一些典型段落
1,典型段落:宝卷在表述某一些类型的主题时,它所采用的是一些传统的惯用手法,因此,一些典型段落其实就是以特定文体所表达的特定主题。最为典型的是地名详表、集会详表、诸神详表、经卷详表、地狱十殿详表,后土祝赞以及《十报歌》这类特殊文体。
2, 程式化文体: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传统的。宝卷从其文体到结构,再到典型场景以及主题意义,这些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因此,造卷是编织,将现成的、固有的预制部件,按照固定的结构、格式排列组合起来;它的诗行充满了佛教经文的遗韵,套语连篇,多为固定的表达方式。它的句式,曲牌就是一种极大程度的限定作用。
3, 互文本意义:宝卷具备了一般宗教经卷的语言、篇章结构特点,利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段,同时也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口头传统的叙事模式。从文本的层面来说,宝卷和民间叙事文本,两者之间是互为文本的,两者存在着借用、传递、标准化、地方化的动态影响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必须借助于文化语境的认识来完成。地方性知识就是宝卷的语境。
─民间口头传说中的后山奶奶形象
─国家正祀、道教的后土神曾经被制度化、抽象化、礼教化。民众把信仰诉诸表达的时候,总是要求助于传统的、类型化的表现形式。 –1,文化英雄 –2,不是道姑,是苦命女子 –3,被神化、仙化的后山奶奶 –4,有七情六欲的凡人 –
─后土灵验叙事主题:
──后土灵验叙事中的灵字,词义为神灵。“灵,福也。”“灵,善也。”古人即已区分圣与俗、善与恶、福与祸。按照维柯诗性神学的观念,“神是一切善的调节者”。
──后土灵验叙事是与后土膜拜仪式相关的口头叙事,其核心意义是:讲述后土灵验的故事。后土灵验叙事与后土膜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互为表里。
──后土的神职从护佑一方之土一直到保护民族、国家。她阻夷狄微国,退番兵,助英雄杀敌。她具有国土、邦国守护神的军事职能。后土神在古代能分夷狄,近现代能抵御外来侵略,当代则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因此,关于后土神慈悲灵验的传说归根到底是人的传说。而且上述传说时代感极强,具有现实性,当然,它所反映的核心意义、典型场景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类型化、模式化的表达方式。
4, 类型的思考: 陕西蒲城尧山圣母崇拜与河北后土崇拜,两者在类型上相互可以比较,属于同一个层面的文化现象,这主要指两者都处于该地方民间信仰中心,围绕主神而形成的跨村落的民间会统,汉族、北方内陆、旱作农业。有几个比较的共同点:女神崇拜、庙宇、神社、膜拜仪式、祭祀圈、对神灵圣迹的演述。当然,两者也是有差别的。易县地处畿辅,道教、秘密宗教、历史事件多发地带,外部冲击大。这构成了它的地方性色彩。从神灵崇拜叙事来说,两地的叙事有许多共同的主题,这反映出民间造神的诗性智慧大体属于一个想象力范畴。
▲结论:对假设的求证
1,后土信仰的中心地:中心地角色,后土祭祀圈。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后土崇拜的民间地方传统。后土信仰共同体的历史培育。
2,神祇─演变:后土曾经是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进入正统道教,变为四御之一,被民间宗教收为老母神,又演变为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类型:民间后土信仰具有类型化特点。
3,神社与仪式活动
4,宝卷演唱、流布:后土宝卷属于活态的民间口头传统。今天仍然继续产生着关于后土和后土崇拜的神话叙事,成为地方民间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大纲整理者:民族文学研究所 李鹤)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