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七讲:现代民俗学:从传统到数字化[董晓萍]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作者: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处

第七讲:现代民俗学:从传统到数字化

主讲人:董晓萍  教授
 
时间:2006年4月25日(星期二)13:30—16: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院部大楼11层西段会议室

 


·讲座内容·

    现代民俗学的数字化方向探索是一场理念的转变,是适当使用科技手段,将民俗学的理论成就和人文资源的纸介保存形式转化为数字传播优势,攻克文科自身不能克服的、或者长期久攻不下的科研难关,做到优势互补。主要是根据民俗学的实际情况,建设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将数字民俗典藏库和数字民俗博物馆合并建设,并吸收社会公共资源,建立民俗学的数字学术新财富。但民俗学的已往成果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数字数据的,也不是所有文科的东西都能数字化的,文理科在思维类型、对象特征、学术传统和产出方式上,都有诸多的不同,所以,民俗学者在从事数字化工作时,还要坚持人文学者的立场,再去探索技术民俗新形式。此外,还要考虑研制出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深度需求的、信息完整、检索便利、链接迅速的数字化成果,才能使这种工作可以成为改变民俗学的传统研究模式与表达方式的一种新方法。    
·主讲人简介·

 

         董晓萍,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EHESS)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数字民俗学、中外民俗学比较等。已出版著作《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等25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文联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奖、全国图书奖“金钥匙”奖等多项奖励。现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数字民俗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其他社会兼职有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