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沙龙第46期·综述】格萨尔叙事传统的多模态文本研究框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3-10 作者:文/央吉卓玛 图/郭翠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举行第46期民文沙龙活动,主题为“格萨尔叙事传统的多模态文本研究框架”。
就格萨尔叙事传统四种模态而言,民文所党委书记丁国旗表示,模态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涉和交叉关系,因此对各模态的划分和归类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这既是此次沙龙主题的难点,也是其重点和亮点。此外,丁国旗还详细阐述了以“通观”视野研究多种艺术类型的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第46期民文沙龙主讲人姚慧 郭翠潇 摄
主讲人、民文所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姚慧首先分享了研究缘起和述论立场。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以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叙事文本的孤立视域截取某一侧面的观察和解读,导致不同背景的学者用学科边界切割了民众生活实践的“文化文本”,而多模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弊端。回顾学术史,可以看到,多模态研究方法曾被多学科广泛使用。口头传统领域,不少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参与到该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中。然而,一些学者并没有就各模态的主体间性展开细致讨论,从而导致相关研究未能获得预期的学术影响力。鉴于此,姚慧立足多年调查经验及成果,借鉴多模态研究方法,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三个维度出发,对格萨尔叙事传统的多模态文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通过借鉴认知心理学观点,姚慧认为,史诗演述和音乐中的模块、图式或者更大的结构单元,其建构是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格萨尔唐卡画师将史诗书面文本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时,也经历了认知加工过程。多模态文本部件间关系的选择与建构,一方面依赖于社会文化成员的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又以“聚合”和“组合”原则为关系型思维。这种关系型思维决定了格萨尔史诗叙事传统中多模态口头艺术“限定内变异”的结构法则。
“多模态文本之间存在嵌套关系,而在当下语境中史诗传统的书面文本成为各模态之间交互嵌套的中介和纽带。”姚慧着重分享了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佐钦寺调查格萨尔羌姆仪式舞蹈实践的经验。该寺的仪式舞蹈并非直接搬演史诗情节,念诵部分也不以史诗为故事底本,羌姆中的音乐亦非取自史诗演述。史诗的仪式舞蹈与叙事传统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嵌套关系,体现了各模态文本间的传统指涉性。
在格萨尔叙事传统的传承腹地,广大受众以社区为纽带共建以史诗传统为核心的地方性知识系统。格萨尔史诗自在于民众日常生活,包括格萨尔音乐、唐卡、藏戏和羌姆等在内的多重模态构筑了特定社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其人际功能不只是歌手到受众的点对点的单线链接,而是由社会成员交互勾连的交流网络。姚慧认为,格萨尔叙事传统与藏传佛教的信仰观念相互融合、交互指涉。当特定范型曲调经社会成员的提炼被赋予某种意义时,便具有了符号身份。人际间的社会互动需要建立在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而交流框架和规则的搭建则取决于由人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构成的概念功能。在特定社区的文化生境和生活世界中,由信仰形塑的观念和概念生成为格萨尔史诗、音乐、唐卡、藏戏和羌姆多模态共振的基点与原点。概念功能又依托特定社区的人际功能,格萨尔史诗、音乐、唐卡、藏戏和羌姆的隐喻或传统指涉性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员间才有理解、解读与对话的可能。
基于上述讨论,姚慧认为,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宏阔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建立广泛、多元的检视向度。面对跨艺术、跨媒介的叙事传统,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种能够相对完整地呈现交互指涉领域的整体认知框架与跨艺术文本观,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回到特定社区民众生活实践中去理解格萨尔叙事传统,既是相关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其基本旨归。
第46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 摄
在讨论环节,民文所副所长斯钦巴图表示,格萨尔叙事传统多模态研究视野开阔,框架布局合理,主讲人倡议的打破学科壁垒以及构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学术实践值得重视和推广。以往的史诗研究拘囿于口头诗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而未有显著突破,进而致使口头传统的整体研究进展缓慢。主讲人直面当下口头传统研究面临的困境,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和阐释活态史诗传统的学术实践难能可贵。
民文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吴晓东认为,正是由于传统在社区中以多模态方式存在,因此学者的观察必须采用多模态方法,而以单一学科的视角进行观察很容易遗漏传统的其他存在方式。民文所藏族文学研究室负责人意娜基于多年研究藏族唐卡、格萨尔史诗和藏族古代文论的经验提出,在藏族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之间寻找共享法则,具有重要意义,也充满挑战。民文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杰宏从自身研究东巴叙事传统经验出发,提出口头传统“多模态”属性的普遍性以及在具体传统中的特异性。民文所副研究员吴刚认为,在口头传统研究领域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是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热点。以多模态研究方法作为核心议题辐射其他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推进口头传统研究走向更为深细的综合和整体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民文所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和社科大在读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沙龙的互动和讨论。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0日 社科院专刊第2版,原文无配图,图片由中国民族文学网补充)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0日 社科院专刊第2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