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37期·综述】“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神话与中原神话——以鄂温克族神话为例”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1-12-15  作者:田小旭、刘经俏

  2021年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民文沙龙第37期“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神话与中原神话——以鄂温克族神话为例”在民文所会议室举行,腾讯会议室同步开放。

第37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 摄

  本期沙龙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汪立珍教授主讲,民文所高荷红研究员评议,吴刚副研究员主持。民文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民文沙龙。

主讲人:汪立珍教授    郭翠潇 摄

  汪立珍教授以鄂温克族神话为例,论及黑龙江流域的人口较少民族的神话与中原神话的一些问题。首先,她介绍了黑龙江流域的民族神话以及由多元神话孕育出的鄂温克族神话的基本情况。在参考了古今中外、多民族的资料后,汪教授提出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是否存在神话这一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人口较少民族的确存在神话,但由于语言壁垒、调查挖掘滞后、研究不够等因素,导致其神话大多被被充分关注。鄂温克族神话在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汉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孕育中形成。汪立珍重点从黄河流域与黑龙江流域一体两面的文化空间、叙事表征方面的中原神话与鄂温克族神话以及神话的内在叙事动力等方面进行讲述。“一体两面的文化空间”的提出源于考古学资料。在旧石器时期,黑龙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于一种文化范畴。黄河流域更多显现为农耕文化,在其早期也有狩猎文化的遗留,而长城以北到黑龙江流域则以游牧、狩猎文化为主。两个地区很早就开始交流,且并非是一源流向,而是双向的互动。在物品交换的过程中,文化随着物质流传,神话就在其中渗透。

  其次,关于人类起源神话视域下的中原神话与鄂温克族神话叙事表征的研究。汪立珍教授分别举出中原地区人类起源神话的叙事表征以及鄂温克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叙事表征,她以具体神话为例深入分析,认为神话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提出中原神话中女娲造人、伏羲女娲兄妹婚等神话,特别是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与鄂温克族神话相互应和。鄂温克族人类起源神话中天神和萨满抟土造人、蛇与猎人婚育人类、猎人与蛇在洞里生活、洪水后的父女婚,这些神话虽然以碎片化方式存在,但其原型的本义更为丰富,在价值方面也承载颇丰。中原神话主题巧妙、生动、富有逻辑性,而鄂温克族神话自然古朴、直观具体,“人面蛇身”更是两个地区人类起源神话中共有的生命力崇拜的象征。

  再次,关于神话的内在叙事动力。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科学兴趣的解释……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书。”阿兰邓迪斯认为:“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神话可以构成真实的最高形式,虽然是伪装在隐喻之中。”神话是民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为集体所创作,反映了集体智慧、为集体所享受。而黑龙江流域的人口较少民族的神话链接了边疆到中心,链接了不同民族的神话,中华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从不同角度进行叙事也令其具备足够的叙事张力。

评议人:高荷红研究员    郭翠潇 摄

  讲座结束后,高荷红充分肯定了报告中所提到的“一体两面”视角、鄂温克族神话的叙事特征以及神话内在的叙事动力。基于对东北民间文学研究的“深耕”,她赞同汪教授提到的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民间文学的阐述,认为汪教授将以广博的视野打通了满—通古斯民间文学,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王宪昭以四句话概括了汪教授的报告:“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讲座兼顾共时与历时,将鄂伦春族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边疆民族的传统神话中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汪教授历经二十多年不间断的田野调查,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情感与温度。

  吴晓东指出兴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少数民族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民族身份困境,容易被自身民族束缚,做学问不应局限于本民族,要向汪教授那样有更大的视野。杨杰宏提到汪教授打破了“南方神话,北方史诗”的刻板印象,以鄂温克族神话为例,从“一体两面”可以拓展到“一体多面”,联系纳西族从西北到西南的迁徙史,亦可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姚慧谈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流,民族音乐学也有一套通过比较核心曲调等方式探索不同文化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另就“玉皇大帝”的文本出处进一步交流。吴刚提出如何从神话母题角度看待黑龙江流域和中原神话的关系,学者分析母题时,既要看到共性的部分,又要看到不同时间、民族、流传渠道、地区产生的变化,只有把握这些变化才能够了解神话叙事创作,完成利用再生产的规律规则,只有把握这种文化发展与继承的规律规则,研究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和接受程度才会更高。汪教授认为,母题存在不变项和可变项,不变项和可变项相结合构成新的历史语境的神话。

  会场讨论热烈,线上、线下参与讲座的诸位师生纷纷发表观点。最后,吴刚总结了本次讲座内容,并对参加此次讲座的人员表示了感谢。

 

第37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 摄

  (田小旭、刘经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