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摄
2021年5月11日,民文沙龙第33期“中青年学者谈神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民文所高荷红研究员、毛巧晖研究员、周翔副编审主讲,民文所杨杰宏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吴晓东研究员、王宪昭研究员参与评议。民文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此次沙龙。
主讲人:高荷红研究员 郭翠潇/摄
高荷红研究员主讲的题目是《满语神话:一宗被忽视的满族文化遗产》。东北少数民族在整个少数民族群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满族民间文学在其中独具特色,可从文类、使用语言、媒介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满族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前人称为“神歌”、“神语”、“神本子”等,满族说部国家级传承人、满族学者富育光将其称为“神书”。高荷红研究员在狭义神话框架下,沿用杨利慧对神话的界定,从使用语言角度出发,提出了“满语神话”这一新概念。满语神话形成过程中稳定性强,变异较少,呈现出体系化特征,传承人对其体系影响很大,因而高荷红提出满语神话的四大神系:傅英仁满族萨满神话(东海女真)、马亚川女真萨满神话、长白山神系(海西女真)、天宫大战三百女神神系(东海女真)。以“天宫大战”为例,其形成三百女神神系,诸如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再如九大姓氏神灵等。最后,高荷红研究员认为满语神话中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家神的广泛出现背后有何原因?创世神由女神阿布卡赫赫到男神阿布凯恩都里的转变出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从满语的角度切入满族神话,可以突破民族的限制,将满族神话纳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去。
主讲人:毛巧晖研究员 郭翠潇/摄
毛巧晖研究员主讲的题目是 《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视角的思考》。她分别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盘瓠、20世纪初至40年代、1949—1999年盘瓠神话研究、新世纪盘瓠神话研究、国外盘瓠神话研究五个角度全方位地梳理了盘瓠神话的学术史历程。受历来学术史中长段、整体、专题、个案的研究启发,对盘瓠神话的关注也是多方面的。但盘瓠神话具有跨民族性、跨文类性、跨地区性、国际性的特点,口传资料又常常和仪式、图像等关联,实际操作起来有许多难题,比如文献和口传如何处理,古代和现代如何综合考量,通俗文本要不要放在学术史的考量中,中国和国外的如何放在整体的研究中等。毛巧晖认为,从20世纪初开始,受时代影响,不同时段的盘瓠神话研究各自存在特点与症结。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相关研究表现为民族观念与图腾理论,不过图腾理论的使用导致其研究呈现出扁平化、单线的特点;1949-1966年间主要的问题为是否存在“歧视”观念;70—90年代,盘瓠神话研究回到民间文学最初的文艺的、学术的特点,学者从多学科多维度阐释盘瓠神话;新世纪以来,研究更为深入,主要涉及历史真实和文化真实的多元化讨论,除此之外还谈到了盘瓠神话的通俗化实践问题。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关注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盘瓠神话,她从浙江丽水非遗传承人钟小波、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两个个案中进行学术反思。她最后谈到,国外学者的视角相较于国内稍有不同,如美国学者伊莱非常关注作为讲述盘瓠神话的民族文献“过山榜”,古波斯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讲述的吐蕃人故事与盘瓠神话极为相似。
主讲人:周翔副编审 郭翠潇/摄
周翔副编审主讲的题目是《神话研究的切入角度问题——以盘瓠神话研究为例》。她首先从神话的分类出发,谈到了盘瓠神话的神名与情节的确认问题,综合了多种文本的考量后,最终将主要基干情节单元链为“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的故事归属为盘瓠神话。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盘瓠神话里有关族源解释存在着“上山”与“下海”两种情况,这种情况早在《搜神记》的两个本子(单行本、汉魏丛书本)中已经成型,至今在民间仍然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述,但是在口传盘瓠神话中,下海表述比较广泛而且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接着她谈到盘瓠神话的三个主要叙事情节:盘瓠的神奇出生;立功情节;盘瓠变形与公主结合。在讲到盘瓠的神奇出生时她表示,在诸多的文本中只有畲族神话保留这个内容,一直将盘瓠神话作为族源神话演述,可能是因为畲族历代迁徙,重视民族根本,从而引入神圣叙事。接下来她谈到了盘瓠神话的社会功能,包括解释姓氏来源;解释民族服饰纹饰;解释民间信仰仪式与节日;解释地方风物传说等。最后谈到盘瓠神话的影响与接受方面,受李福清和郎樱的启发,她认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盘瓠神话的流传路径为从大陆到冲绳再到台湾。
评议人:王宪昭研究员 郭翠潇/摄
高荷红、毛巧晖、周翔主讲结束后,王宪昭研究员和吴晓东研究员作了点评。王宪昭认为,不管是北方神话、南方神话还是中原神话,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神话中的一部分。他认为高荷红所讲的“一宗”也是“多宗”,满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在清朝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姓氏的满族族群需要用神圣性叙述确认身份认同。他积极肯定了毛巧晖所讲内容的学术史的必要性和其意义所在。对其学术史梳理中文献与口传、传统与创编、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国外几个角度的处理表示赞同,同时也提到了通俗化实践作为传统文化双创的一条必要路径需要值得深入关注。在谈到周翔所做的资料整理工作时,提到要注重数据资料库的建设,让个人研究融入社会发展中。吴晓东认为高荷红所提出的“满语神话”概念具有可行性,可以带着广义神话观念或典型非典型的观念去认识问题;毛巧晖和周翔两位的盘瓠神话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完整勾勒出盘瓠神话的概貌,他认为毛巧晖的学术史既有整体性研究,也有个案调查,从整体出发后再去关照个案,问题就会逐渐清晰;而周翔详实的资料既是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工具书,只有在对材料全面把握时,切入问题的视角就不会受到限制。
评议人:吴晓东研究员 郭翠潇/摄
在自由讨论与提问环节,纳钦研究员认为毛巧晖提到的通俗化实践可以是一个学科增长点,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盘瓠神话在整个中国神话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比重?对它的研究能否撑起一个学科。王宪昭回应时认为,盘瓠神话作为一种类型神话出现的非常早,叙事主题是成为神话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可以透过这一个例子去透视事物的本质。毛巧晖认为,盘瓠神话是民文所神话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多位学者集中力量才能够办大事。吴刚副研究员针对高荷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与满族民间文学有许多相似的点,高荷红的研究可以当作学习的案例。屈永仙副研究员对毛巧晖提到的通俗化实践提出疑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证民俗学与文艺民俗学,二者对盘瓠神话哪个影响更大一些。毛巧晖认为,这并不存在谁的影响更大问题,提出通俗化主要是因为学术中对这一实践关注度不够。民文所党委书记李进峰研究员对毛巧晖谈到的非遗个案——钟小波提出疑问,保护非遗多样性与传承人的公共性知识之间是否是一种悖论?毛巧晖回应时谈到,地方民俗精英和公共话语对话的结果是地方性知识越来越靠近公共知识,她并不反对通俗化实践,通俗化实践与地方知识公共化是两个问题。基于非遗的立场来看,地方知识公共化是有悖于最初立场与需求的,这种情况广泛存在,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讨论。
李进峰书记总结发言 郭翠潇/摄
最后李进峰书记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是连接当代与古代的文明纽带,神话永远不会泯灭,不同民族的神话有其个性也有共性,共性的内容是各民族之间的共性表述,这种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基础,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在新时代,要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神话研究地位重要。神话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硕士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