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29期·综述】[吴贵飙]“中国多民族英雄史诗文献与当代书法艺术”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0-12  作者:宋贞子/文 郭翠潇/图

主讲人吴贵飚研究馆员   郭翠潇 摄

  2020年9月22日,第29期民文沙龙“中国多民族英雄史诗文献与当代书法艺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和线上同时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飚研究馆员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编审和民文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与谈,民文所吴刚副研究员和杨杰宏副研究员主持。民文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吴贵飚研究馆员从英雄史诗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书法作品等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近期在民族文化宫开展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文献暨书法作品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古籍情况。他介绍说,展览内容以藏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为主,同时展出维吾尔族《乌古斯传》、彝族《支格阿鲁》、苗族《亚鲁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汗青格勒》、羌族《羌戈大战》、壮族《莫一大王》等多部英雄史诗文献。展览还展出了《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格萨尔传:宗钦十八之大食财宝宗部》等英雄史诗古籍文献和“三大史诗”的相关研究著作。书法作品是围绕英雄史诗的文本内容,以蒙古文(托忒蒙古文)、藏文、柯尔克孜文、维吾尔文、东巴文、壮文、苗文、西双版纳地区傣文、彝文等民族文字书写为主。

  对于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古籍情况,吴贵飚首先介绍了馆藏图书和古籍来源。随后,他表示,在建馆初期,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图书约有二十余万册,目前馆藏图书和期刊近六十万件,古籍近十八万册,其中汉文古籍约十一万册,藏、蒙古、满、彝、东巴、傣、水、壮、朝鲜文等十一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约七万册。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自2007年开始参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工作,目前已有9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这些入选文献中,以藏文佛教文献为最多,其次为满文翻译的汉文经典文献,也有词汇学、历史学和文学等文献。

  在与谈环节,张国星编审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在谈论汉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以及民族文学文献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民族文学研究保持了空间性,直接跃入纯粹的理论解析,但由于缺乏时间性,没有将其置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去认识,看不出族别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汉族文学由于血缘宗法体系的影响,只有时间性,缺乏空间性。他还主张不能用汉族古籍的整理方式套用少数民族文学古籍整理,民族文学古籍整理离不开区域性问题,并尽量做到纪年。

  巴莫曲布嫫研究员认为,古籍文献获取应需达成国际理解,并制定规则。巴莫曲布嫫在探讨汉族经典转换成少数民族叙事长诗、说唱文学等文学现象时认为,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是二度创作,甚至是做了本地化的处理,体现了族际之间的互动与文化交流。巴莫曲布嫫提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存在语言与文学、文字与口传的分离,这两种分类造成少数民族文学古籍研究长期缺位,需要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学者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翻译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要将这些成果数字化,建立数据库,以便于学者使用。此外,巴莫曲布嫫还表示,少数民族口传古籍数字化是一套复杂的过程,在建立数据库前要先制定标准。

  在讨论环节,杨杰宏副研究员指出,少数民族文字存在同源异流、同流异源、共享一种文化的现象。图书馆和博物馆不仅要收藏、保存和保管古籍,更要将其数据化,并予以共享,以造福社会。朝戈金研究员指出,在数字化时代的理念下,如何存储和高效使用古籍文献资源,需要相关单位共同探讨。他还提出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民文所同中国民族图书馆在学术上的对话和合作将会日益增多。王宪昭研究员介绍了民文所民族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并提出要向中国民族图书馆学习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加强彼此的联系与合作的愿景。与会人员还对文献古籍、口传古籍的界定标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宋贞子)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