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21期·综述】[范子烨]“草原音乐与中原文学——以潮尔艺术为核心”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6  作者:吴梦雅

  2019年6月4日下午,第21期民文沙龙“草原音乐与中原文学——以潮尔艺术为核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范子烨主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主持。民文所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参加了本期沙龙活动。

范子烨研究员在民文沙龙    郭翠潇/摄

  范子烨研究员带来的众多乐器首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简单介绍和演示了哨笛、口簧等乐器,又播放了一段潮尔音乐的视频,以此作为讲座的“开场白”。本次沙龙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胡笳的哀怨:莫顿•潮尔(胡笳)与中原文学; (二)口簧的激情:霍姆斯•潮尔(口弦琴)与中原文学;(三)长啸的穿越:浩林•潮尔(呼麦)与中原文学。

 

范子烨研究员在介绍和演示乐器   郭翠潇/摄

  范子烨首先介绍了自己从文学角度研究草原音乐的动因。他认为,孕育文学的母体是音乐。以《诗经》为例,最初中原的诗作不叫诗歌,而叫歌诗,诗歌是近代从日本输入的文学概念。

  他解释道,潮尔的本义是和声,就具体的音乐形式而言,它有声乐形式、器乐形式以及混合式潮尔。声乐形式有浩林·潮尔,浩林·潮尔的意思是喉音咏唱,蒙古人俗称呼麦。浩林·潮尔拥有多种发声和演唱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位表演者同时演唱两到三个声部,在一个持续不变的基音之上发出泛音。对于这种特殊的声乐艺术的真实记录,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文献中是屡见不鲜的,繁钦《与魏文帝笺》中就记载了一位“呼麦之杰”——车子。

  器乐形式的潮尔有托布秀尔,亦称托克潮尔,是一种二弦弹拨乐器;苏恒呼尔,它是蒙古族古老的独弦擦奏乐器。除了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还有一种混合式的潮尔形式:冒顿·潮尔,它是人与管乐的和声,其独特美妙之处在于一人用同一腔体发出声乐与器乐融合的具有二重奏音响结构的奇特音乐。

  为便于理解,范子烨为大家表演了呼麦和各种潮尔乐器,展示了斜吹、直吹多种演奏手法,并强调许多潮尔类乐器都对演奏者身高有要求。

  讨论的第二个内容是口簧艺术。据范子烨介绍,口簧也是一种混合式潮尔,是萨满教具有占卜功能的法器,后来成为民间自娱性质的乐器,多用于社交活动。而正统的口簧音乐,应当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复音音乐。从音乐史角度来看,口簧在早期诗乐舞合一的时代扮演过重要角色,《诗经》中与鼓簧艺术有关的四首歌诗。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学者,多将《诗经》的“簧”误解为乐器中的部件,徵引文献和查考实物后,范子烨认为,《诗经》中的“簧”应当为“口簧”。在讲解过程中,他不时拿出口簧来为大家演奏,并且向大家介绍口簧的多种样式,如拉绳式口簧、印尼口簧等等。

  讨论的第三个内容是“啸”。“啸”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常见,过去多解释为吹口哨,范子烨认为,口哨仅仅是啸的一个类型,它与啸并非对等的关系;不仅如此,口哨基本上停留在民间的状态,对上层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没有太多的渗透。例如,口哨不能用于吟诗和诵经,因而也就不能创造古人所谓“吟啸”或“啸咏”乃至“转读”的艺术盛业;也不能用于祭祀,不具备沟通人神的宗教艺术功能。佛教的转读即是一种啸。说到此处,范子烨先生亲自为大家演示了诵经中的啸法。

第21期民文沙龙活动现场   郭翠潇/摄

  关于“啸”与潮尔艺术的联系,学界有“啸即浩林·潮尔”的假说,它并未得到音乐学界的普遍认可,同时,将口哨艺术排斥在啸史之外,也是一种学术偏颇。尽管如此,“啸即浩林·潮尔”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学术假说,它的出现使我们的文化视野从狭小的中原地区走向了广阔的江山塞漠。

  最后,范子烨表示,如今学术研究常常将音乐与历史、文学分离,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三不管”地带的出现,希望后辈学子能有开放的学术心态,探索相关领域的知识。

  在讨论阶段,参与沙龙活动的研究人员和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积极提问,范子烨就“潮仁乌力格尔”的伴奏“潮尔”如何与故事讲述结合,潮尔艺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等问题做出了回答。

  沙龙的最后,吴刚总结道,范子烨老师学术视野开阔,不仅关注书本文献,还关注草原文化、音乐文化,通过频繁的田野调查获得大量的文本和实物资料,在学术领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学习。

  (作者:吴梦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