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19期·预报】[姚慧]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3月12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08  作者:民文所

民文沙龙 

    第19期“民文沙龙”活动预报  

    

  题 目: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报告人:姚慧

  评议人:安德明

  时 间:2019年3月12日(周二)14:00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建国门内大街5号11层西段1117室) 
 

 

  内容提要

 

  等同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教科文组织常会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甚至是被认为其违背了《公约》精神,但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从语言学和表演理论的角度分析,原生态民歌又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局内与局外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电视荧屏后,歌手与学者对其觊觎的诉求存在根本差异。在《公约》《操作指南》和《伦理原则》的新视野下,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透过其镜像所折射出的、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度反思。

 

 

  报告人简介

  

  

  姚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版专著《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其保护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口头传统视阈下藏蒙〈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研究》,参与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州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意念与实践”等课题,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评议人简介

  安德明,男,甘肃天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民间文化论坛》主编、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国际非物质遗产协会(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副会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A&HCI国际核心期刊)编委及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机构工作专家组成员(2015-2017)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信仰、谚语、民间叙事与民俗学的学术史和基本理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迄今共发表"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a global campaign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Chinese Folklore Since the Late 1970s: Achievement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等中英文论文及译文80余篇,出版有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等专著5部(含合著)及译著《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合译)1部。有多篇论文先后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曾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等奖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9年3月8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