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刘大先: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 4月24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8  作者:民文所

民文沙龙 

  第8期“民文沙龙”活动预报 

 

    

  论 题: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  

  引言人:刘大先 副研究员

  评议人:徐 刚 副研究员

  时 间:4月24日(周二)下午1:30

  地 点: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1117室)

 

  引言人简介: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出版著译作品有《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共和》《无情世界的感情》《未眠书》《时光的木乃伊》等多种。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奖、中国作协年度评论奖、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优秀论文奖等。

  评议人简介:徐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理论批评研究。出版有《想像城市的方法》《后革命时代的焦虑》《影像的踪迹》《虚构的仪式》等多部著作,曾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十杰”,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2014青年批评家年度表现奖”等多种奖项。

  内容提要: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形成了1949年以来第三波少数民族文学的热潮,在收集、述介、观察文学现场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的文学现象、热点、创新与问题,并由此生发出理论思考,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实感与历史感的体现。少数民族文学技巧的美学试验、性别意识与族性表达、情感结构的转型、主旋律的民族表达、底层的多元声音、母语文学与翻译、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地域文化与民族形式等诸多层面,构成了既与主流文学相通,又有自身特殊性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也从此前的族别文学史书写、世界性与民族学等范式中突破出来,应时代与社会的变革,出现了差异共生、文学共和、本土化生、文学正义、母语思维、双重视角、信仰与侨易等各种新兴话语与实践、总结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或可尝试建构一套具有中国气象和全球视野的批评理论。

  本次沙龙推荐提前阅读材料:刘大先:《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8年4月18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