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里教授 郭翠潇 摄
2009年6月9日上午,由我所举办的“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系列讲习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会堂第一学术报告厅正式揭开序幕,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主持开讲仪式。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约翰•弗里教授(Prof. John Miles Foley)作了主题为“口头传统:对多样性的理解”的精彩讲座。
约翰•弗里教授的演讲围绕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理论演进、观察模型(口头演述、音声文本、往昔的音声和书面口头传统)、研究方法,通过演证阿尔巴尼亚口头律法、北美斯莱姆诗歌、古希腊史诗、撒丁人的穆特图诗歌、巴斯克人的即兴演唱诗bertsolaritza,古英语“凯德蒙诗颂”,以及来自南斯拉夫口头传统中的史诗(穆斯林和基督教)、抒情诗或妇女歌、治疗咒歌、家谱、挽歌和民间故事等实例,在展示口头传统多样性及其宽广谱型的同时,说明了“多样性中的统一”,着重讨论了口头传统的多样性及其表现形态,进而强调了这一多样性的现实要求研究方法及其参照系的多样性。最后,弗里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他本人创作的新“谚语”,以便大家和公众社会了解并记住口头传统的基本运作方式和特征。
下午2时,弗里教授开始了讲习班的第二讲——“口头传统与互联网”。通过人类最早、最广泛的交流媒介──口头传统(OT)与最新近的交流媒介──网络技术(IT)之间的类比,他指出,二者的运作都必须通过实际世界的网络来实现;各自的技术手段里都包括了多重作者、多重观众和多重演述/操演三个因素;二者还都包含了多重路径或多重可能的关联系统,这使演述者/操演者和受众有了多重选择的可能。这些特征使得口头传统和互联网区别于文本及其技术(TT)。接着,弗里教授展示了口头传统与网络技术的一些相似的运作手段,介绍了《口头传统》学刊的数字化成果及其电子版本的使用方法,演示了一部口头史诗的e版本,还介绍了密苏里大学e研究中心“路径项目(Pathways Project)”的进展情况。
讲习班现场 郭翠潇 摄
本届讲习班的学员逾80人,由来自社科院民文所、文学所、院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越南社会科学院等近20所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组成。学员们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看法,与弗里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届讲习班将持续到6月18日,接下来的学术报告会将由朝戈金所长和来自康奈尔大学古典学系的阿伦·菲利普·泰特博士(Dr. Aaron Phillip Tate),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的塔亚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阿库乌雾(罗庆春) 教授,以及本所学者尹虎彬研究员就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口头史诗研究学术史与方法论、蒙古族史诗歌手研究、口头传统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母语文学、口头诗歌与田野作业等主题继续展开讨论。随后泰特博士还将在本所继续开设“口头诗学:青年人文学术系列讲座”。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