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进西藏策划人在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21  作者:程振宏[编辑]
 今天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是格萨尔千年纪念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走进西藏”系列在线的最后一天。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的两位研究员,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另外一位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的苑利研究员,他们是本次专题的发起者和策划者,请他们来谈谈本次专题策划的前前后后,以及本次专题的意义。同时我们网站的刘连喜主任,也在网上与网友沟通,希望他们的的精彩回答为我们的这次活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广大热爱藏族文化的朋友们献上了一份新年的厚礼!

 
 

  

开场白

  【网络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在2003年的最后一天参与我们的在线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老师又来到了CCTV.com,另外一位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的苑利研究员参与我们活动的方式有些特别,他在韩国跟我们的网友互动!现在就请两位嘉宾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嘉宾:降边嘉措】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这次走进西藏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首先向各位网友们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感谢你们对“走进西藏”专题和对藏族文化的关心和支持。

  【嘉宾:杜永彬】各位网友,欢迎大家光临,2004年即将来临,祝大家新年好!

  【嘉宾:苑利】各位朋友大家好!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今天我们能以在线的方式畅想明天,畅想西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在此,我祝愿所有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同时也祝愿我们的藏族兄弟生活更加美好!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各位在线上的网友,晚上好!今晚是2003的年最后一个夜晚,再过四个半小时,2004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不能平静,也非常高兴今晚和网友们一起来回顾和交流一下走进西藏特别节目—《格萨尔千年纪念》。今天是这个系列在线的最后一期,也是第15期,希望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难忘的夜晚!欢迎大家就这个特别节目进行交流。

[分页]

策划“走进西藏”专题的初衷和意义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你们策划这次走进西藏专题的初衷是什么?

  【嘉宾:降边嘉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关心西藏、关心藏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一种说法:“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西藏也遗憾。”到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形势,对于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进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十分有利。作为一个藏族文化工作者,我们也想为促进和推动这一事业,做一点贡献,尽一份匹夫之责,以便让更多的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西藏、了解藏族文化。在得到你们央视网站的支持后,我与苑利教授共同策划了这个系列讲座。

 
 

  【嘉宾:苑利】进入世纪之交以来,中国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是,我们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常常是一柄双刃剑。她在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类自身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同化了人类,使人们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不知不觉地丧失掉自我,丧失掉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应如何规避因经济诱惑而导致的文化危机?如何乘着西部开发的浪潮,将这些被埋藏了千百年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掘出来?这是许多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便想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今年为《格萨尔》千年纪念年这么一个契机,通过网络让大家走进西藏,圆大家一个进藏的梦。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当初为什么设定有关藏族文化的这十四个主题呢?

  【嘉宾:降边嘉措】你说得很对,“文化”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内涵很深。文化一词所蕴含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和深广,以至于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派、每一个大学者几乎都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解释和阐述。我们选择这14个题目,一方面是网站给我们的时间就这么多,另一方面,我们考虑到大多数朋友和网友所关心的问题,尽可能做些解释和交流。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老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与网络媒体合作呢?

  【嘉宾:降边嘉措】我对网络媒体的认识十分滞后,掌握和运用得就更差。但是,实践教育了我。今年9月,我到英国牛津大学参加第10届国际藏学会,了解到国外学者运用网络媒体从事藏学研究,资源共享,进行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各国,都在利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包括藏学研究。它有快捷、准确、方便、经济等多方面的优点。我意识到我们也应该更新观念,急起直追,否则就会让人家远远地抛在后面,差距会越来越大。回国后,我就积极进行运作。苑利教授在这方面具有超前意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与央视网站,进行了这次有意义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运用网络媒体这种最先进的手段,宣传西藏,宣传藏族文化,推动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

  【“文化人”】CCTV.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尔研究中心 《中国西藏》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这次活动,每个主办方都来讲讲本次活动的意义吧。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本次活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尔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杂志社、国际亚西亚民族学会和CCTV.com联合举办,经过前期的策划,于2003年12月17号—31号连续15天每晚在CCTV.com举行。平均每期在线约5000人,共计有近8万多网友参与了这一主题的讨论。围绕着西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生态等许多方面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大家对西藏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西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本次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用目前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网络媒体,进行藏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藏民族文化能够很迅速地、更广泛地、更全面地传播到祖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做到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15次在线15个夜晚,先后有26位国内知名藏文化学者专家、电视人、摄影家做客CCTV.com演播室,组成强大阵容。

  通过CCTV.com将这一批专家学者、电视人、艺术家的研究成果、思想精华在线上跨越时空和网友进行真诚交流和互动,进行了一次藏文化之旅、艺术之旅、和思想之旅,虽然冬日的夜晚异常的寒冷,然而CCTV.com走进西藏的在线演播室里却温暖如春,让人能置身在藏民族文化的走廊里,愉快地欣赏美丽的藏文化景色,仿佛每个人都走进了西藏。西藏在人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也是神秘的,想到它人们常常会想到它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传统的、古老的、优秀的藏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结合构成了有价值的内容和最现代的文化传播形式,本次活动的意义也就十分明显了。传承和弘扬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风俗和传统,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大有可为的工作。CCTV.com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传播人类的先进文化,当然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国,传播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能够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使各民族相互之间欣赏到各自的劳动、创造和价值,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能够相互的吸收、借鉴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嘉宾:苑利】尽管我这几天没发言,但每天晚上都看着呢。使我没有想到的是有这么多人在关心着西藏。到场的嘉宾自不必说,就是网友的水平也使我大跌眼镜。

  刘老师的总结非常到位。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以往人们对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这在文化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年代这并不是问题。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民族间的接触,文化间的碰撞,将会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人们很早便将“入乡问俗”作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保存下来。为了能使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使人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它们,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获得彼此认同。近年来,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对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大量投入,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交流,使沿海与内陆产生更多的共识。举例来说,从前有些朋友对我说,藏族实行天葬,看起来很残酷,好好一个人,死了还要被千刀万剐,切成碎块喂鹰,很难理解。与此同时,我也听到过藏族朋友对汉族丧葬习俗的不解,他们说:汉族成天讲人死上天堂,但不知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狱”?其实,任何葬俗都是这个民族传统哲学观的具体显现,对于其他民族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该民族的哲学构架中都很容易得到入情入理的解读。藏族实行天葬,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升天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鹰来实现。汉族重五行,认为人既生于土,死后理应还于土,故主张入土为安,实行土葬。人们在关照异文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多有不解,主要在于人们对其传统哲学理念的生疏。解读一个民族,应该首先从文化开始,只有文化认同,才会有情感认同,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央视国际今年举办的这个大型活动《走进西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为各民族的理解与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谢谢央视国际,谢谢各位同仁。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好主意,总结主要由降边老师来做,我简要地归纳一下。央视主办的“走进西藏”论坛,通过这14期专家和网友的互动,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可以说已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活动的主要收获:一是提升了个格萨尔的知名度,二是借助现代传媒、以快捷无限的速度传播藏族文化,扩大了藏族文化的影响;三是从网上走进西藏,对网友和人们了解西藏、认识西藏、领略西藏的神奇的自然美景、了解独特的民俗民风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起到了重要作用。走进西藏,网友们由对西藏的雾中看花,到逐渐揭开西藏神秘的面纱,心目中有了一个真实美丽的西藏的形象,由对西藏的关注变成对西藏的热爱,结下了与西藏的不解之缘。我相信,这是网友们的最大收获。

[分页]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老师和刘主任,你们觉得这次合作的意义在哪里?您期待这次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嘉宾:降边嘉措】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次“走进西藏”的系列讲座,是我国第一次运用网络媒体这种先进的手段,大规模、多方面、多层次地介绍西藏,介绍藏族文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西藏,了解藏族文化;同时也让更多的藏族朋友、尤其是我国的藏学工作者了解、认识并学会运用网络媒体,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交往,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增进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我愿借此机会,再次向央视网站的同志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由于得到你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才使这次的活动取得成功。这是一次愉快的、有成效的、有意义的合作。

   
  特邀嘉宾:降边嘉措

  【网络主持人】请问几位嘉宾,这次是“走进西藏”系列在线的最后一场了,您觉得跟您原先的设想差距大嘛?有没有带给您什么惊喜?又有什么遗憾呢?

  【嘉宾:降边嘉措】我觉得这次系列讲座搞得很成功。开始时我担心许多藏族朋友还不太熟悉网络媒体这种形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们又不太关心藏族文化,我们忙活了半天,却无人理睬,那就很遗憾了。实际上反应还比较热烈,人气较旺。这几天从西藏、青海、四川等边远地区不断有人来电话,表示祝贺,给予鼓励,这使我感到欣慰,受到鼓舞。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跟设想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已经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当初的想法,我感到这次活动前期准备比较充分,专家都非常的认真,网友们也非常的热情而且水平也非常高。我们的各位版主,年轻的CCTV.com新媒体工作者非常敬业和投入,不分白天黑夜的进行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向专家和网友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这次活动也引起了社会的一些比较强烈的反响,大家认为借助格萨尔千年这样一个时刻对西藏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交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通过CCTV.com这样一个在国内影响力和权威性比较强的这样一个网络新媒体进行,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能够使之发扬光大,具有积极的意义。有惊喜,其中一个惊喜就是我刚才在网上看到了参加本次论坛的所有版主都穿上藏民族的服饰,一个一个在网上都和网友见面了,这是我没想到的。他们说,这是他们献给2004年新年专家和网友们的一个好礼物。另外,还有一个惊喜,就是我感觉到2004年CCTV.com在新媒体文化的建设方面又会有新的进步。因为今晚我在线当中发现有不少热心和关注藏民族文化和CCTV.com文化建设的网友提出了很好的主意和点子。

  我想,我们会得到更多网友的支持,这也是很惊喜的。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我感觉到2003的年365天过得实在是太快了,是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消失了,而且永远地消失了,我会对2003年留恋和怀念的。真是像古人们说的:岁月如流水,不舍昼夜。另外一点遗憾的就是我们的15天时间还是比较短,谈论的话题还应该更深刻一些,更全面一些,参与的网友还应该更多一些,甚至包括世界上各个国家喜欢、热爱、关心中国文化和藏民族文化的那些人们,我想这个遗憾会留在2004年当中逐步地来弥补,争取一步一步地实现。有时候我想缺憾也是一种美。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简单地说:差距不大,惊喜不少,没有遗憾。

  【飘动阳光】请问杜博士:我注意到连续几天的交流您都在线,网友交流的踊跃、对西藏认知的深度、交流效果与您的初衷哪些反差比较大?能谈谈感受吗?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我是特邀主持人,所以每天都在这里坐镇。这几天和网友们一道谈论西藏文化,感受很深,不但感受到网友们对西藏的关注、热爱和了解,网友们对西藏的知识和认识出乎我的意外。我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也对网友们对西藏的深深眷念和痴迷的情感所感动。

  【网络主持人】这次参加我们在线活动的有些是藏族网友,或来自藏区的网友,降边老师,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人物,您想对本民族的同胞们说些什么?

  【嘉宾:降边嘉措】我想对我的同胞说的话很多,感触也很深。概况地说,可以归结为两层意思:第一、 藏族人民创造了《格萨尔》这样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而且流传至今,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这是足以使藏族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是藏族人民对我们祖国、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贡献。

  第二、 由于藏族社会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致使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生产力十分低下,直到藏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藏族社会远远地落后于现代社会,落后于其他兄弟民族。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史诗时代”。这就是说:《格萨尔》这部伟大的史诗流传下来了;与此相适应,藏族社会却长期停滞不前。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甚至让人痛心的事实。我认为,作为一个藏族人,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一矛盾现象,勇敢地面对这种严峻的事实。我们不能老是吟诵《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更不能长期停留在“史诗时代”,迷恋于昔日的辉煌,正如一首藏族歌曲里所唱的: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应该奋发努力,急起直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自己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与祖国大家庭的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亲爱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贡献!我愿以此为奋斗目标,与我亲爱的同胞们共勉。

  我热切地希望、同时坚定地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下,经过藏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民族和睦、安定团结、国防巩固、边境安宁、睦邻友好、繁荣昌盛、富裕文明、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新藏区,一定会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藏族人民一定能够重振历史雄风,铸造新的辉煌,以崭新的姿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迈步走向现代社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页]

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

 

  【秀世花火】请问苑老师:文化的理解与沟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会有什么作用?

  【嘉宾:苑利】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以往人们对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在文化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年代这并不是问题。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民族间的接触,文化间的碰撞,将会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人们很早便将“入乡问俗”作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保存下来。为了能使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使人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它们,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获得彼此认同。近年来,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对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大量投入,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交流,使沿海与内陆产生更多的共识。举例来说,从前有些朋友对我说,藏族实行天葬,看起来很残酷,好好一个人,死了还要被千刀万剐,切成碎块喂鹰,很难理解。与此同时,我也听到过藏族朋友对汉族丧葬习俗的不解,他们说:汉族成天讲人死上天堂,但不知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狱”?其实,任何葬俗都是这个民族传统哲学观的具体显现,

   
  特邀嘉宾:苑利老师

  对于其他民族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该民族的哲学构架中都很容易得到入情入理的解读。藏族实行天葬,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升天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鹰来实现。汉族重五行,认为人既生于土,死后理应还于土,故主张入土为安,实行土葬。人们在关照异文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多有不解,主要在于人们对其传统哲学理念的生疏。解读一个民族,应该首先从文化开始,只有文化认同,才会有情感认同,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

  【8248:】那末“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同化政策,“同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嘉宾:苑利】“全球化”无论是好是坏,它都会因为通讯的便利、交通的发达而成为一种倾向。它肯定有好的一面,方便人类的一面,“书同文,车同轨”了嘛。但它肯定也有坏的一面,这便是容易造成文化的单一化。文化大革命中“八亿人民八个戏”,就是四人帮搞文化同化政策的结果。它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文化的贫乏嘛。这种文化的同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世界上有很多人明确地反对“全球化”的提法。

  【8248:】既然有利有弊,中国学者主张什么?“全球化”?还是“百花齐放”?

  【嘉宾:苑利】明眼人不难看出,近五十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到经济,基本上采取的是一体化措施,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不难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做法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文化方面,我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同化政策,而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信仰自由。尽管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加强,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今后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文化的同化,而是文化的认同。

  毫无疑问,文化的认同决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以往,有些人也许一直将多元文化视为政治一元化的障碍,其实,这种观点要不得。正如动植物学家一直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亦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此,我们必须百般关爱,把它认真保护起来,而不是将其轻易同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它当成一个民族步入现代化的沉重负担。文化的同化不但有碍民族感情,有违民族政策,同时,对我们多民族的文化建构也将会有百害而无一益!

  【秀世花火】请问苑老师:有人常以是否进入文字阶段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学发达程度,您认为合适吗?

  【嘉宾:苑利】在国外,人们将有这种想法的人称之为“文字霸权主义”。以此来判断一个民族文学的发达程度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字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许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得到较好传承,原因之一,便是文字记录了这一切。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通过文字得以传承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多渠道的。在许多无文字或文字不甚普及的民族中,许多民族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语言传承模式来实现的。这里面同样诞生出许多文学精品,国外的荷马史诗且不说,就是藏族史诗《格萨尔》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完成的。不肖说,藏族《格萨尔》也有文本传承的问题,但其主体部分是口耳相传。说来奇怪,一个生活于穷乡僻壤的,从未出过远门的、目不识丁的牧民,居然能在没有任何文本提示的情况下,讲述十几部甚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诗行。这行行精品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民兄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精神食粮。如果仅凭着它缺乏文字上的记录,缺少人们常用的文学载体,就说它落伍,这难道不正说明真正的落伍者不是别人而正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吗?

  不要因为我们多少掌握了几个文字就评头品足。其实,世界很大,文化的载体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人们的不同选择。

[分页]

【复返得自然】有人认为经济落后的地方,文化也一定落后,嘉宾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嘉宾:苑利】以往,人们在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时,常常因其经济上的落后,而认为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公允。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藏族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生活环境是相当险恶的。但就是在这么一个边远、封闭,与世隔绝的雪山一隅,那里的藏族人民却创造出了被称之为世界史诗之王——约120多部,100多万行,2000余万字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仅就篇幅而论,它的长度比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史诗《依利亚特》、《奥德修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可婆罗多》的总和还要长。它形象地反应了藏族的历史,是藏族人民研究自己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急缓有秩,结构严谨,丝丝入扣,具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造诣。物质生活的贫困与精神上的极大富有,在藏族人民的身上居然就那么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在《格萨尔》面前,你还敢说它是原始状态下产生出来的艺术萌芽吗?不,它不是萌芽,而是人类文明旷野中的一株参天大树!

  【嘉宾:降边嘉措】经济是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也有例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成正比的,更不是同步的,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人民的收入很高、也很富裕,但在文化艺术上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成就,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像藏族地区,长期处于部落社会,实行政教合的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却创造出了格萨尔这样伟大的著作。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但却产生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样的巨著,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耸立起一座座丰碑。现在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超过曹雪芹时代不知多少倍,但是却没有产生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这也是一种不平衡吧!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为什么说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嘉宾:苑利】以往,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天然气、土地或矿山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物化资源,但事实上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充满传说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宅老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令人如痴如醉的古老史诗,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可能更具潜能。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方面,丽江、中甸、三江、平遥都不同程度地尝到了这种无形资产开发的甜头,这些优秀的无形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有的甚至还登堂入室,走进世界艺术殿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不懂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网络主持人】传统文化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嘉宾:苑利】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也具有着次生态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搞生物遗传的科学家们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生物基因库的建设。以水稻为例,人们在建立水稻基因库的过程中,采集的标本决不是现有人工稻中的最好品种,而是生长在河湾的野生稻。这是因为野生状态下生长起来的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着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切最优秀品质。将不同种系的野生品种杂交,就会将不同植物中的最优秀的品质,遗传到人工品种上来,而人工品种则没有这种特性。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大开发之前建立起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保存它的目的,一来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二来可以用于复制更新的文化形式——艺术家可以将它拍成电影电视,舞蹈家可以根据它编创出新的歌舞,画家可以将它变成自己的创作素材,诗人可以在传统史诗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篇。

  【网络主持人】您能举几个利用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例子吗?

  【嘉宾:苑利】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新文化的再创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乐曲为例,我们现当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乐曲,都是从这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中调取素材创作而成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百鸟衣》都是很好的例。相反,如果你以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北京的金山上》很美,而以它们为基本素材进行再创作,不但会落得个抄袭之嫌,碰上法律官司,而且也很难有更新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它,新文化的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说,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从长计议。

  【网络主持人】既然传统文化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

  【嘉宾:苑利】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资本。今后,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那些真正占有大量资料的人。许多与中国有关的绝学之所以生根国外,原因之一,就是原始资料的大量流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如果我们不抓紧调查,50年后,我们只能像研究恐龙一样,去研究已经失去的少数民族文化。那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这样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重演。当然,说到不如做到,心动不如行动。

  【嘉宾:降边嘉措】民间文化用毛主席的话说,也就是“下里巴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和土壤,被称为六经之首的“诗经”、“楚辞”“乐府”等等,在开始阶段也都是民间文化。但是,民间文化又是原始形态的,比较粗糙的、不系统的,需要由群众中杰出的民间艺人,包括说唱格萨尔那样的说唱艺人来加工和提炼,也需要作家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高,成为经典作品,把整个民族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民间平话“说书”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由罗贯中、施耐庵这样的大作家,大手笔加工提炼而成为经典作品的,成为“传世之作”。

  【网络主持人】请问苑利老师,传统文化真的可以成为产业吗?

  【嘉宾:苑利】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西部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故而这种文化的转型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显而易见。

[分页]

       【复返得自然】有人认为经济落后的地方,文化也一定落后,嘉宾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嘉宾:苑利】以往,人们在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时,常常因其经济上的落后,而认为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公允。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藏族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生活环境是相当险恶的。但就是在这么一个边远、封闭,与世隔绝的雪山一隅,那里的藏族人民却创造出了被称之为世界史诗之王——约120多部,100多万行,2000余万字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仅就篇幅而论,它的长度比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史诗《依利亚特》、《奥德修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可婆罗多》的总和还要长。它形象地反应了藏族的历史,是藏族人民研究自己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急缓有秩,结构严谨,丝丝入扣,具有着相当高的艺术造诣。物质生活的贫困与精神上的极大富有,在藏族人民的身上居然就那么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在《格萨尔》面前,你还敢说它是原始状态下产生出来的艺术萌芽吗?不,它不是萌芽,而是人类文明旷野中的一株参天大树!

  【嘉宾:降边嘉措】经济是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也有例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成正比的,更不是同步的,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人民的收入很高、也很富裕,但在文化艺术上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成就,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像藏族地区,长期处于部落社会,实行政教合的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却创造出了格萨尔这样伟大的著作。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但却产生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样的巨著,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耸立起一座座丰碑。现在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超过曹雪芹时代不知多少倍,但是却没有产生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这也是一种不平衡吧!

  【网络主持人】请问嘉宾,为什么说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嘉宾:苑利】以往,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天然气、土地或矿山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物化资源,但事实上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充满传说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宅老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令人如痴如醉的古老史诗,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可能更具潜能。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方面,丽江、中甸、三江、平遥都不同程度地尝到了这种无形资产开发的甜头,这些优秀的无形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有的甚至还登堂入室,走进世界艺术殿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不懂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网络主持人】传统文化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嘉宾:苑利】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也具有着次生态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搞生物遗传的科学家们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生物基因库的建设。以水稻为例,人们在建立水稻基因库的过程中,采集的标本决不是现有人工稻中的最好品种,而是生长在河湾的野生稻。这是因为野生状态下生长起来的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着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切最优秀品质。将不同种系的野生品种杂交,就会将不同植物中的最优秀的品质,遗传到人工品种上来,而人工品种则没有这种特性。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大开发之前建立起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保存它的目的,一来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二来可以用于复制更新的文化形式——艺术家可以将它拍成电影电视,舞蹈家可以根据它编创出新的歌舞,画家可以将它变成自己的创作素材,诗人可以在传统史诗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篇。

  【网络主持人】您能举几个利用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例子吗?

  【嘉宾:苑利】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新文化的再创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乐曲为例,我们现当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乐曲,都是从这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中调取素材创作而成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百鸟衣》都是很好的例。相反,如果你以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北京的金山上》很美,而以它们为基本素材进行再创作,不但会落得个抄袭之嫌,碰上法律官司,而且也很难有更新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它,新文化的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说,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从长计议。

  【网络主持人】既然传统文化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

  【嘉宾:苑利】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资本。今后,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那些真正占有大量资料的人。许多与中国有关的绝学之所以生根国外,原因之一,就是原始资料的大量流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如果我们不抓紧调查,50年后,我们只能像研究恐龙一样,去研究已经失去的少数民族文化。那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这样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重演。当然,说到不如做到,心动不如行动。

  【嘉宾:降边嘉措】民间文化用毛主席的话说,也就是“下里巴人”,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和土壤,被称为六经之首的“诗经”、“楚辞”“乐府”等等,在开始阶段也都是民间文化。但是,民间文化又是原始形态的,比较粗糙的、不系统的,需要由群众中杰出的民间艺人,包括说唱格萨尔那样的说唱艺人来加工和提炼,也需要作家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高,成为经典作品,把整个民族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民间平话“说书”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由罗贯中、施耐庵这样的大作家,大手笔加工提炼而成为经典作品的,成为“传世之作”。

  【网络主持人】请问苑利老师,传统文化真的可以成为产业吗?

  【嘉宾:苑利】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西部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故而这种文化的转型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显而易见。

[分页]

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复返得自然】为什么我们不按自然法则办事,任传统文化自生自灭?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护那些濒危的传统文化遗产?

  【嘉宾:苑利】也许有人会说,变化是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不破不立,旧文化消失了,还会有新文化产生出来,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维护过时的传统。这种观点表面来看似乎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非无懈可击。许多人之所以“破”字当头,否定传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偏低。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传统文化是特定时间、特定背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社会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传统文化中肯定会积淀有历史的尘埃和时代的糟粕。但同时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的是,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事项,它同时也积淀有我们民族的历史与精神,是我们了解过去,策划未来的重要参照,也是我们与千百年前的祖先灵魂沟通的重要渠道。这种在特定年代产生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传唱艺人撒手西去,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消亡。所以,我们要在艺人过世之前,将这份遗产抢救下来,传承下去。否则我们将追悔莫及。旧事物消失后固然可能会有新事物产生,但新事物再好,也无法取代传统,因为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那些历史信息,传统观念,都是后人所无法复制的。

  【飘动阳光】请问向甘孜、甘南这些分布于西藏之外的地市级藏族自治州多吗?那里的藏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不平衡性严重吗?

  【嘉宾:降边嘉措】我国的藏族地区大概有五百多万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另外,在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个省里也有很多藏族同胞,总人数与西藏自治区差不多。在这四个省里有十个藏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县,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共一个自治区十个自治州两个自治县。这些自治州和自治县由于更靠近内地地区,相对来说,文化教育的水平要高一些,生活也富裕一些,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性不那么严重,整个藏族地区大体上处于一个同等的水平。刚才我在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谈到过,总体来说,藏族地区与汉族和其他先进民族地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从宏观上讲,当然也包括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这些问题,只有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地加以解决。

  【网络主持人】上网的大多是青年人,请问嘉宾,青年人应该怎样看待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应该怎样保护它、继承它?

   
  主持人

  【嘉宾:降边嘉措】青年人思想敏锐,接受新鲜事物快,能够掌握高科技。但是,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和缔造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也是全体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年人有责任、有义务很好地学习、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我高兴地看到,与一些人担心、甚至指责的相反,青年人对藏族文化、对我们祖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么多年轻的朋友热情地关心并积极参加“走近西藏”的活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青年人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资本就是拥有未来,拥有时间。但是我想仅仅拥有这些还不够的,还不能忘记历史,如果能够既拥有历史,又能够拥有现在,又能够拥有未来的话,我想这是最好的。因此,我想包括我在内,作为青年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历史,应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吸收优秀的、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来创建新的文化。一个不善于从民族优秀的文化中吸收的人,也是很难创造新的文化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前人已经说过多次,也已经提醒过我们多次。当然,如果能把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的很好,同时又能够向国外的优秀文化学习,并且又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想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网络主持人】请问苑利老师,经过这几年政府的提倡和专家的呼吁,您是不是觉得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对传统文化遗产有了某种程度的重视?

  【嘉宾:苑利】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文化确实越来越重视。如文化部搞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间文艺家协会搞了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许多地方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本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价值,如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丽江古城的开发,侗族风雨桥、鼓楼及多重部“打歌”的开发等等,都表明您说的这种倾向。但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中国人是否都意识到了整理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呢?我想未必。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昆明古街被毁,建水古街也被毁,北京、舟山定海成片的历史街区也被毁,这些文化遗产的消失,哪一个不是在我们政府眼皮子底下出现的?当然,近年来在政府和学术界的呼吁下,情形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因为很多人开始“爱”文化,不是他已经懂文化,而是在学者的呼吁下,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许多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已经成了这帮人的“摇钱树”,他们注意到了文化还有“经济价值”。如果任他们杀鸡取卵,一意孤行,他们非得将文化遗产这棵“摇钱树”摇死不行!诸位,大家要警惕呀!!!

  【“文化人”】2004,传播西藏文化有什么新举措?领略藏族文化有什么新行动?

  【嘉宾:降边嘉措】藏族文化的范围很广,就我所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都有一些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社会科学院也有一些安排,就格萨方面来说,明年的活动也很多,比如说在第一季度,我们社会科学院与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联、广电局等部门合作,准备搞一个大型的格萨斯尔诗歌、舞蹈演唱会,作为千周年活动的一个高潮。此外,西北民族大学将在7月份开展全国性的格萨斯尔学术讨论会和学术考察活动。四川甘孜藏族自州将主办康巴艺术节,届时我们与他们合作,将举行第二届格萨斯尔学术讨论会,欢迎大家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嘉宾:苑利】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自己的传统文化我非常高兴。一个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纳,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它必须有自己的干货。因此,作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须经常检点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是“入世”的资本,需要妥善保管,发扬光大,哪些已经成为前进中的累赘,必须抛弃,哪些还需要继续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当艰巨的。

  【“文化人”】CCTV.com会继续报道和宣传吗?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你说得很对,会的。不仅如此,还会围绕着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文化系列的在线和策划活动,努力把CCTV.com建设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界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网络媒体。如果网友们有什么好的选题和想法也可以与我们联系,信箱是liulianxi@mail.cctv.com.

  【“文化人”】我这个文化人有地方去了。让我们一起为贵网站的文化大厦而努力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欢迎你的加入,你的加入使CCTV.com的文化气息更浓,使CCTV.com的网络媒体色彩更丰富。

  【飘动阳光】“走进西藏”在线历时之久,交流之火爆,我想是任何一个民族在线交流所能比拟的,要想深刻领略藏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的旅游方式所能完成的,请问明年有没有想过组织一次网友西藏游?当然费用完全可以是自理的,关键图导游的优秀!

  【CCTV.com负责人:刘连喜】这个创意非常好,CCTV.com已经开办了网上的旅游频道,明年也想围绕着西藏的旅游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你的这个提议正好和我们的想法很接近,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方案,跟我们联系。我们可以一起来进行策划和运作这次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网友能够亲眼看一看心目中、梦想中美丽的西藏;同时也能够来推广、开发和介绍西藏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做一点小小的贡献。本次在线系列活动,安排在2003年的最后15天,实际上也是表明了央视国际网络的发展方向和态度,就是要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这次活动既是一次系列在线,也是对2003CCTV.com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总结。实际上是CCTV.com2003年的年终发展报告,人们常说终点就是起点,这次活动既是CCTV.com2003年的总结,也是CCTV.com2004年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这次活动再次表明继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举办,对网络媒体进行文化建设,之后CCTV.com又在着力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建设。

  【飘动阳光】人以群居共同关注西藏走到一起:拟主题—定线路—选网友—实施之—总结之!!!

  【嘉宾:降边嘉措】这位网友的意见很好,现在藏族地区都普遍开展了文化旅游,大家知道,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和黄龙都比较有名,国内外很多人士都知道,到那儿去旅游的人很火爆,已经到了饱和点。但是,实际上藏族地区是很辽阔的,有24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们伟大祖国面积的将近四分之一,可看的地方很多,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被称为康巴文化的发祥地,青海省的玉树自治州是长江的发源地,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的发祥地,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湾所在地,那里有亚洲最辽阔、最美的草原。我们说,要热爱母亲河、保卫母亲河,不到母亲河的源头老在中下游地区、交通发达的地方,怎么能领略母亲河的风采?怎么能够真正认识母亲河?怎么能够真正的保护好母亲河?怎么能有效地开发母亲河?如果源头遭到了破坏,那么,中下游地区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大家都应该到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去看一看。藏族青年爱唱一首歌叫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希望内地的朋友们,包括网友,“走进大山去,到雪山草地去”,那里是世界上没有被污染的土地,是一片真正的净土。如果趁年轻的时候不去看一看,走一走,将会成为终身的遗憾。

[分页]

展望格萨尔史诗的未来

 

  【“文化人”】留些时间让我们一起展望展望格萨尔史诗的未来吧。

  【嘉宾:降边嘉措】这个问题苑利教授我们两个刚才分别谈了一些,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如果这两件事搞好了,我想不但可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格萨斯尔”工作,对于藏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广作用,如果弄得好,可以成为一个龙头工程。当然这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也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包括央视网站的支持和帮助。

  【“文化人”】格萨尔文化长廊能具体谈谈吗?

  【嘉宾:降边嘉措】2003年,今年就结束了,我们已经听到新的一年的脚步声,2002——2003年度《格萨尔》千周年纪念活动也将告一段落,但是,《格萨尔》工作不会停下来,还要继续进行下去,比如,我们将在北京举行《格萨(斯)尔》诗歌、歌舞演唱会。与“康巴艺术节”相配合,将在四川甘孜州召开中国《格萨(斯)尔》学会代表大会暨第二届《格萨(斯)尔》国内学术讨论会。另外,甘肃、内蒙等地。而最重要的是要申报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

  【嘉宾:苑利】由于无形文化遗产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具有明显的“软件”特征,因而也就更容易失传,亟待抢救与保护。2001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02年为“联合国文化遗产年”。2002年9月16日至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以“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为主题的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呼吁在全球化形势下,共同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明多样化进程。2002年10月20至24日,来自2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0名代表参加了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期间签署的《上海宪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保护机制提供了指导原则。同时,国际博物馆协会把200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和全球化”,又将2004年汉城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在中国政府的倡议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又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我们应该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上马这个有利契机,来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又是著名的活态史诗,申报成功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蔷薇岛屿*】很多人对《格萨尔》文化长廊的情况还不太熟悉,你能不能讲得更具体一点?

   
  工作现场

  【嘉宾:降边嘉措】可以。青藏高原占我们伟大祖国疆域的四分之一。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唯一一个没有遭到污染的地方,是最后的一片净土。据专家估计,青藏高原将成为今后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个旅游进入国,第四个出国旅游国。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这对青藏高原文化资源的开发亦具有深远意义。遵照中央主持召开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在开发西部的大好形势下,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以《格萨尔》的流传带为干线,应该建设三个《格萨尔》文化长廊,开辟三条《格萨尔》文化旅游路线,使《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更紧密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兴边富民服务,为改善和提高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服务,为做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卫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服务,为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服务。同时,也给我们的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推动力,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格萨尔》工作,开创我国《格萨尔》事业的新局面。概况地说,就是“五个服务”、“一个促进”。

  【*蔷薇岛屿*】应该怎样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迄今为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打算做一些什么工作?

  【嘉宾:降边嘉措】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应该坚持“二为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服务,而最根本的是要为我国各族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报效祖国。为此,必须明确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意义,不只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地开阔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开辟新的道路。与此同时,在学科建设与为现实服务方面,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我自己认为:在当前,乃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保卫中华民族母亲河,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云且留住-】降边老师你设想的《格萨尔》文化长廊与《格萨尔》旅游文化路线包括哪些地区?

  【嘉宾:降边嘉措】第一、黄河上游地区:以阿尼玛沁雪山和三湖(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为重点;包括青海省果洛州及青海湖环湖地区的黄河流域,以及海南、海北、海西、黄南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第二、长江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的玉树州,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云南的迪庆州。第三、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包括西藏的那曲、昌都、林芝、日喀则、阿里专区及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亦即包括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的“一江两河”流域。同时可以与西藏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茶马古道的学术考察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

  【-云且留住-】现在取得了哪些成果?

  【嘉宾:降边嘉措】我再三声明,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不是我的发明创造,首先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同志提出来的,《格萨尔》在果洛地区有广泛的流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得到其他地区的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在2002年都以人民政府的名义,正式作出决定,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这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上游地区,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果。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千周年纪念活动,推动这个于国家民族大有益处的事业。

  我希望以2002-2003年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用五年时间做开创工作,十年初具规模,二十年全面发展,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为开发西部地区,增强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蔷薇岛屿*】《格萨尔》有可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嘉宾:降边嘉措】作为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学作品,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可以说《格萨尔》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深入地、科学地对《格萨尔》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识别、保护、继承和弘扬,使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振兴中华、建设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宏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保护和弘扬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布达拉宫代表着藏族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成就,而《格萨尔》则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成就,他们两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古代藏族文化的两座高峰。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黄龙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之后,《格萨尔》完全有资格、也有条件申报列入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今后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推进这一工作。

  【-云且留住-】请问什么叫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怎样申报?

  【嘉宾:降边嘉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全国会议,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来很十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早在1972年,即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又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发表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在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上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所有这些文件,都十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些文件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到目前为止,我国有20多个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布达拉宫,以及九寨沟、黄龙等地。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格萨尔学博大精深,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希望通过电视、电影等形式来了解格萨尔的故事,请问降边嘉措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嘉宾:降边嘉措】过去青海台拍过一部16集的电视连续剧,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对于宣传格萨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有些方面不能尽如人意,现在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工作,研究的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关心和支持格萨尔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一部大型的电视连续剧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与有关方面联系正在准备拍摄一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大家知道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四大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我希望能把格萨尔列入我国古典名著文学之中成为五大名著。这一工作我们已经筹划了多年,现在已进入了具体的实施的阶段。

  【网络主持人】格萨尔千年纪念年随着今晚12点钟声的响起即将成为历史,通过种种的纪念活动,格萨尔已经为越来越的人所知,它的价值也越来越突显,请问嘉宾今后在格萨尔的宣传方面,您还想做些什么工作呢?

  【嘉宾:降边嘉措】可以说现在为《格萨尔》千周年活动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至于今后的工作,刚才已经有网友问到。我说,今后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想重点抓两件事:一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建设《格萨尔》文化长廊。这也是大动作、大举措。这两件事做好了,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格萨(斯)尔》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这方面,我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你们央视网站的帮助和支持。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