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江格尔》风
记史诗《江格尔》在和布克赛尔草原的传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02  作者:文/高方、图/达·卓尔克太

 

  9月13日下午,当中国新疆《江格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十多辆车到达距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还有几公里之遥的江格尔敖包时,盛装的蒙古族姑娘早已手捧哈达和美酒唱着祝酒歌在这里恭候多时了。车队进入县城时,整个县城的人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像接待亲人一般用蒙古族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作为此次《江格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方,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用热情、实力、信心和扎实有效的建设成果展示了他们倾力打造和传承江格尔文化的决心与魄力。

  江格尔氛围

    《江格尔》史诗中的圣地“宝木巴国”,从古代蒙古人的方位概念来看恰好符合今天和布克赛尔的地理位置,这里因具有史诗流传年代长久,收集章节最多,民间传说遗迹众多,拥有江格尔奇(说唱江格尔的艺人)最多而被中外江格尔学者和专家誉为《江格尔》史诗产生的源头和故乡。上个世纪40年代初,和布克赛尔的《江格尔》说唱活动随处可见,尤其是王爷府的《江格尔》说唱活动尤为隆重。那时,王公们以拥有高水平的专属江格尔奇而昭示体面显赫,地方上也以拥有有影响的江格尔奇而自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江格尔》演唱活动一直延续不断,1981年至今,已举办了10多场大型《江格尔》演唱会。每年,各乡镇、学校也都不同规模地举办“那达慕”大会和《江格尔》演唱会。在许多地方已听不到《江格尔》演唱的今天,《江格尔》依然回响在和布克赛尔辽阔的草原上。这里的人以江格尔为荣,江格尔敖包、江格尔广场、江格尔剧院、江格尔餐厅……除了不能用“江格尔”为孩子取名(为了表示对江格尔的虔敬),这里几乎所有能够命名的事物都乐于分享这个名字所带来的荣耀与福分。

  9月14日上午,中外专家学者们在修葺一新的江格尔广场西侧,为县里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30600平方米的江格尔文化艺术宫培土奠基。作为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一项议程,两天前,专家们已为艺术宫设计方案的征求工作出谋划策,这里将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集中展示江格尔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广场东侧,与江格尔文化宫遥相呼应的王爷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江格尔》口头研究田野基地的挂牌仪式也随后举行,此基地是该院在全国设立的六大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博士说,让他感到意外和欣喜的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能够如此不遗余力重视开发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研究机构和广大民众的责任。他还说,一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在这次研讨会中产生,那就是政府主导、学术支持和民众广泛参与。研究所将每年都派学者来这里进行田野考察,为保护民间文化有所作为。

  江格尔奇的摇篮

  从外观上看,铁布肯乌散乡的孟根布拉克学校,与其他的牧区学校没有什么不同,几行树木间隔几排平房,操场都是土地。和布克赛尔县的“江格尔奇培训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江格尔奇跟踪观察点”挂牌仪式同时在这里举行。一群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孩子们站成一排,摇头晃脑的,用稚嫩的嗓音说唱着《江格尔》片段,引得各种镜头好一阵忙碌。

  原来,这所学校已有73年的建校史,在学生中传扬《江格尔》史诗一直是这所学校的一大特色,甚至于在“文革”后很少人关注的情况下,学校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上世纪90年代,老一代江格尔奇相继去世,江格尔演唱濒临失传。1996年底,县里挑选出一批有才华的学生跟着老江格尔奇学习说唱《江格尔》,如今已培养出17位小江格尔奇,他们成了草原上那达慕大会、祭祀敖包等群众集会中的明星。

  在校园一侧介绍学校概况的宣传栏上,排列着一行小江格尔奇的彩色照片和简介,他们中最大的不过十八九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照片上的小江格尔奇们,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席地盘腿而坐,稚气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江格尔奇特有的庄重神情。学校还专辟一间江格尔文化陈列室,墙上挂着绘制精美的江格尔故事画像,书架里摆放着汉文和蒙文的《江格尔》书籍。

  自治区文联研究员、《江格尔》研究专家贾木查感慨地说:“难得,太难得了,这里是全疆唯一一所从儿童开始培养江格尔奇的学校,他们对《江格尔》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加·朱乃老人

  和布克赛尔县那仁和布克牧场的牧民、当代最著名的江格尔奇之一——加·朱乃老人,这些日子可是忙得不亦乐乎。

  先是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在他家“驻扎”了十多天,为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纪录片作最后的收尾。导演贾正华说他们跟踪拍摄老爷子已经3年了,老人传奇曲折的一生令他们着迷。接着是孝顺的儿孙们按照蒙古族礼仪为他八十大寿一次次地庆祝。而9月14日,老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热闹最气派最壮观的一次生日。

  加·朱乃生于江格尔奇世家,祖父两代都是和布克赛尔王爷府的专职江格尔奇。他7岁开始学习说唱《江格尔》,善于运用多种曲调演唱,会许多长短调民歌、故事、祝词和谜语,可以演唱33章《江格尔》。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懂托忒蒙文。“文革”时,许多江格尔奇受到磨难,朱乃借放牧的机会,远远躲进深山。他担心祖先留下的珍宝《江格尔》被遗忘了,就一边放牧,一边偷偷手抄、整理《江格尔》,10年间共抄了35章。1999年,为了表彰他在抢救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授予他“著名江格尔奇”称号,他还多次赴国外演出。今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冠以《朱乃江格尔》为书名,出版了他的手抄本和记录文本,为研究《江格尔》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朱乃老人的大寿庆典,县里在草原上临时搭起40顶蒙古包和一个大舞台。为老人祝寿也是这次研讨会学术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庆典仪式上,中国江格尔研究会、自治区文联、中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等,都以单位名义向老人赠送了珍贵的礼物。把老人当作一县之宝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委县政府赠送的礼物最为实惠体贴———县城的一套住房、一匹枣红马和一件蒙古长袍。老人的六儿子一边致谢一边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泪水,他代表父亲向县上回赠了礼物。

  草原的天空,一会儿“清风飒飒吟唱”,一会儿“宝雨纷纷下降”,多变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前来祝寿的人们的兴致。台上,古老的蒙古长调、神奇的呼麦与现代时尚的蒙古民族服装秀、摇滚乐同台生辉;台下,传统的蒙古式摔跤引来阵阵欢呼喝彩。坐在寿星席上的朱乃老人精神矍铄,气度不凡,脸上挂着笑容。

  让朱乃老人备感欣慰的是,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将那仁和布克村命名为全疆第一个“江格尔奇村”,村里15人被授予中年江格尔奇和少年江格尔奇,其中有好几个都是老人的弟子,他们中最让人瞩目的是圆圆脸庞,笑容可掬的年轻姑娘斯尔琴。她是加·朱乃惟一的女弟子,跟随老人学艺8年,已学会说唱5章《江格尔》。斯尔琴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江格尔》传习拒绝女性的传统,,她的愿望是将来能够到江格尔文化宫工作。

  今夜属于《江格尔》

  14日晚,四幕四场史诗歌舞剧《江格尔》在高大轩敞,设施齐备的江格尔剧院开演。这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花了近百万元精心编排,献给《江格尔》史诗国际研讨会的一台专场演出。担任这部大剧的执行导演和舞蹈编导都是蒙古国功勋编导。作曲、伴奏和伴唱都由内蒙古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合唱团的艺术家们担纲,而参加演出的全部是县歌舞团的演员和当地的群众演员。

  开幕时,一位相貌英武的年轻江格尔奇,站在幕布前,用苍凉浑厚的歌喉唱出“在那古老的黄金世纪,在佛法弘扬的初期,孤儿江格尔诞生在宝木巴圣地”的英雄序曲时,全场肃静,如同在草原深处、蒙古包中,世世代代的卫拉特蒙古人对《江格尔》史诗庄重凝神地聆听。

  剧场右侧的电子屏幕上,用中英文滚动播出剧情简介和同步翻译演唱内容,让不懂蒙古文的观众也得以大致领略一些《江格尔》的无穷魅力。

  这场演出,更像是对年代久远,浩繁叠卷的《江格尔》史诗的一种现代演绎和解读,每一幕之前都由不同年龄的江格尔奇表演传统说唱,叙述故事和衔接剧情。史诗内容则由一段段与剧情相应的蒙古族传统舞蹈、民歌、童谣和史诗诗篇等串联而成,曲调简单而优美,诗篇朴素而隽永。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论是姑娘小伙,少年儿童;还是髦耋老者、蹒跚幼儿都精神十足,状态良好,他们中的一些群众演员虽然缺乏舞台经验,表演也不够专业,但却充满亲和感,好象一次热闹开心的家族聚会。参与表演的小演员们各个能歌善舞,看他们弹奏托布秀尔(蒙古族二弦弹拨乐器,《江格尔》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时的专注表情,让人感受到《江格尔》那生生不息的活力。

  台下观众的情绪热烈得像要燃烧起来。一段节目往往会被数次欢呼声所淹没,一段歌谣或熟悉的节奏会引来全体掌声的应和,台上在跳沙吾尔登(蒙古族传统舞蹈),台下坐着的人就忍不住抖动肩膀想要一起跳,就连平素最坐不住的幼儿,也伸长脖子睁大眼睛被舞台所吸引。这时你会相信,《江格尔》会在蒙古人中代代相传,永世不忘。

  “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把民意当旗帜,把和谐当天条,没有惊吓和战争,人们和平共存,永远幸福安康。……”最后一幕是江格尔在宫殿里举行盛大的登基典礼,99岁的萨满银得尔挥动马头神杖,唱出以上的《江格尔颂》,使演出达到高潮,整个剧场荡漾在一片辉煌之中。

  这个夜晚属于《江格尔》,属于《江格尔》的故乡,属于所有热爱《江格尔》的人。

   9月14日,中国新疆《江格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们,在被群山翠谷包围着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度过了令他们难忘而兴奋的一天,这里狂欢节般的热烈气氛和无处不在的“江格尔氛围”,让人回到了史诗中描述的那个百草芬芳,人民安享青春幸福的“宝木巴”乐土。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蒙古族乡亲们在江格尔敖包前迎接《江格尔》史诗国际研讨会的代表们

  

  著名江格尔奇加·朱乃老人

  

  加·朱乃(中间老者)和小江格尔奇同台表演《江格尔》


责任编辑: 王鼎 

文章来源:新疆日报网2006-9-2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