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古史诗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5-07-09  作者:文/玉兰 图/刘英军、陈岗龙
  2025年6月28日,“蒙古史诗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联合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课题组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文明互鉴视阈下中蒙俄多语种《格斯尔》比较研究”课题组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 40 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外蒙古史诗搜集整理、出版、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国外蒙古史诗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国外流传蒙古史诗的译介与传播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兼学科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国语学院教授林丰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负责人徐文华(因故未能出席,由斯钦巴图研究员代为宣读)分别致辞。
  林丰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东方史诗对于东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但由于翻译研究的欠缺,我国读者对东方各国史诗传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翻译东方史诗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将丰富和促进中国的史诗研究,助力中国从史诗大国转型为史诗研究的大国。
  徐文华书记表示,我国拥有众多至今仍在口头流传的活态史诗,其中《格斯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作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共同的文化瑰宝。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史诗传统在国外的流传状况,进行译介与统筹研究,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斯钦巴图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分别进行主旨演讲。斯钦巴图研究员在题为“国际《格斯尔》学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问题”的主旨演讲中,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系统梳理了国际《格斯尔》学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从高度的时空跨度上勾勒出国际《格斯尔》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为推动国际《格斯尔》学研究的深化提供了重要思路。陈岗龙教授在题为“荷马东来与江格尔西征——蒙古史诗《江格尔》与荷马史诗的交流与互鉴”的主旨发言中,以《哈拉克纳斯之部》的各个异文及其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英雄受辱、英雄愤怒等相关情节的对比为切入点,对该诗部的形成和演变轨迹以及对《伊利亚特》相关情节的吸收与重构过程作了系统分析和阐释,为东西方史诗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案例。
  接下来,研讨会依次围绕“卡尔梅克史诗研究”“蒙古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蒙古国史诗研究”和“布里亚特史诗研究”四个主题展开了专题研讨。
  “卡尔梅克史诗研究”专题讨论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主持,孟开教授评议。内蒙古大学塔亚教授在题为“卡尔梅克《格斯尔》文献”的发言中,对自18 世纪以来德国、俄国及卡尔梅克本土学者搜集、记录的《格斯尔》书面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总结了卡尔梅克《格斯尔》文献搜集史的不同阶段,并通过“1782 年托忒文信笺”“萨尔帕塔村兄弟会”等重要文献,纠正了一些有关卡尔梅克《格斯尔》的错误观点。西北民族大学阿尔布克・巴生博士的发言“19 世纪卡尔梅克《江格尔》托忒文手抄本搜集及相关问题”,详细以19世纪卡尔梅克《江格尔》托忒文手抄本为核心,通过梳理、考证、分析各版本,从米哈伊洛夫与戈尔斯通斯基两大版本体系,对卡尔梅克《江格尔》托忒文抄本特点进行分类总结,对《江格尔》的早期搜集、记录研究做出了重要弥补。内蒙古社会学院额尔敦乌拉博士的发言“卡尔梅克史诗文本的发掘与突围”在国内学界对卡尔梅克“英雄故事”的整理与研究基础上,通过母题对比分析和分析统计,系统性反驳了俄罗斯学界长期持有的“卡尔梅克单一史诗传统”认知,论证了卡尔梅克丰富的史诗传统及其存在形态。
  “蒙古史诗的译介和传播”专题讨论由塔亚教授主持,陈岗龙教授评议。西北民族大学孟开教授以“史诗《江格尔》英雄武器名称翻译探析”为题,对《江格尔》史诗中出现的武器名词的词义进行了词源解析,指出了以往对这些武器名称存在的错误理解,揭示了在《江格尔》的转写和翻译过程中,因对武器名称把握不准而出现的翻译谬误。西北民族大学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的发言“从《格萨尔》到《格斯尔》演变来看蒙古族与藏族文化交流交融——以译著《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例”,深入探讨了陈岗龙、玉兰、哈达奇钢等人所译《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上下册)的翻译特点,以及该译本在《格萨(斯)尔》的译介和传播史上的重要学术意义。
  “蒙古国史诗研究”专题讨论由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主持,纳钦研究员评议。内蒙古大学米热力汗・那登木才仁博士的发言“蒙古国《江格尔》整理出版史梳理与反思”,对蒙古国学者整理出版的本土搜集和创编的《江格尔》,以及蒙古国学者对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和我国境内搜集、出版的《江格尔》文本和研究论著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类总结,系统展现了蒙古国《江格尔》搜集出版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乌日古木勒研究员在“蒙古国史诗《阿日格勒查干老人》研究”中,对该史诗独特的结构、情节、母题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阐释了其起源和演变规律,为蒙古史诗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布里亚特史诗研究”专题讨论由乌日古木勒研究员主持,斯钦巴图研究员评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白图亚副研究员在“布里亚特《江格尔》文本翻译及其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系统分析了在布里亚特流传的三部《江格尔》文本,阐释了其传播传承脉络,并总结了布里亚特《江格尔》史诗在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员娜仁赞丹博士的发言“布里亚特《格斯尔》资料体系构建之路”,对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格斯尔》搜集、整理、出版的若干阶段进行分类总结,阐释了布里亚特《格斯尔》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对布里亚特《格斯尔》资料体系构建过程进行了系统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玉兰副研究员在“柯廷记录布里亚特《格斯尔》的特点”的发言中,对美国民俗学家柯廷于1900年在俄罗斯布里亚特民间搜集的《格斯尔》进行文本分析,对布里亚特《格斯尔》三部曲的内容与结构特点,以及歌手曼舒特的创编规律作了系统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宝音套克套教授的发言“内蒙古民族大学‘十八部嘎拉巴故事’抢救性整理项目阶段性成果”,系统介绍了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嘎拉巴故事”搜集、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并对“嘎拉巴故事”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了反思。
  最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作闭幕发言。他简要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缘起与筹备过程,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概述,并指出,本次会议的研讨将为两个承办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互鉴视阈下中蒙俄多语种《格斯尔》比较研究”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有力推动蒙古史诗的译介与研究的深化以及史诗学科体系的构建。
  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在浓厚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学者们通过文献考证、个案分析、对比研究、数据统计等多种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视角,对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与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蒙古国境内流传的蒙古史诗的学术史、文本与口头传统、传承传播与演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和新发现,对国内外蒙古史诗传统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形成规律等重要学术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议加强了国内史诗学界核心研究机构的合作,有效共享了相关学术资源,对于国内外蒙古史诗资料建设、译介与统筹研究,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文/玉兰
  图/刘英军、陈岗龙
文章来源:北大东方文学 微信公众号 2025年7月8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